星天牛嗅觉相关基因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发布时间:2021-01-14 19:35
星天牛Anoplophora chinensis(Forster)是一种危害巨大的蛀干害虫,其原产于中国、日本和韩国,现已蔓延至欧洲。星天牛危害的寄主范围广泛,取食超过百种植物。昆虫具有高度灵敏、复杂的嗅觉系统,能够特异性感受、识别外界的气味物质,从而引导昆虫做出定位寄主植物、选择产卵场所、躲避天敌、寻找配偶、取食等生理行为。昆虫识别气味分子的过程有多种嗅觉相关基因参与,包括气味结合蛋白、化学感受蛋白、气味受体、味觉受体、离子型受体、感觉神经元膜蛋白、气味降解酶等。深入研究这些基因在星天牛化学通讯中的作用机制,有利于开发更为高效的害虫防治技术。本实验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星天牛雌、雄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转录组中鉴定和发掘嗅觉相关基因。选取其中的化学感受受体基因(气味受体、味觉受体、离子型受体)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并分析其在雌、雄个体不同组织间的表达水平。主要结果如下:1)星天牛触角转录组数据分析通过对星天牛触角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44,938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902bp,其中有26,701(59.41%)个Unigenes可以同源比对到Nr数据库其...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昆虫嗅觉感受器的结构
容与方法星天牛为研究对象,通过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星天牛的雌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转录组数据,从中筛选、鉴定嗅觉相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技术对 3 种化GR、IR)进行表达研究,以发掘这三种基因在星天牛不同组差异。线
图 4-1 星天牛转录组组装 Unigenes 和 Transcripts 长度分布Fig. 4-1 Distribution of Unigenes and Transcripts length interval in the A. chinensis transcriptome assembl 星天牛转录组 Unigenes 同源性分析在星天牛触角转录组获得的 44,938 个 Unigenes 中,有 26,701 个 Unigen源比对到(e-value<10-5)Nr(non-redundant)蛋白数据库。其中有 55.6%ene 比对到了赤拟谷盗,其次是中欧山松大小蠹(14.4%)和黑褐毛蚁(Lasiu)(图4-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锈色粒肩天牛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 王晓红,杨忠岐,张彦龙,唐艳龙. 环境昆虫学报. 2015(03)
[2]象甲科昆虫信息素研究概况[J]. 杨毅,梁潇予,杨春平,杨桦,杨伟.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01)
[3]星天牛研究进展[J]. 魏建荣,赵文霞,张永安. 植物检疫. 2011(05)
[4]光肩星天牛触角感受器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J]. 阎雄飞,孙月琴,刘永华,李晓娟,骆有庆. 林业科学. 2010(11)
[5]触角感器特征应用于昆虫分类的研究进展[J]. 李竹,陈力. 昆虫分类学报. 2010(S1)
[6]松褐天牛触角感器电镜扫描和触角电位反应[J]. 王四宝,周弘春,苗雪霞,樊美珍,李增智,司胜利,黄勇平. 应用生态学报. 2005(02)
[7]昆虫的触角感器[J]. 马瑞燕,杜家纬. 昆虫知识. 2000(03)
[8]我国昆虫信息素研究与应用的进展[J]. 孟宪佐. 昆虫知识. 2000(02)
本文编号:2977415
【文章来源】:安徽农业大学安徽省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昆虫嗅觉感受器的结构
容与方法星天牛为研究对象,通过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星天牛的雌雄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转录组数据,从中筛选、鉴定嗅觉相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RT-qPCR)技术对 3 种化GR、IR)进行表达研究,以发掘这三种基因在星天牛不同组差异。线
图 4-1 星天牛转录组组装 Unigenes 和 Transcripts 长度分布Fig. 4-1 Distribution of Unigenes and Transcripts length interval in the A. chinensis transcriptome assembl 星天牛转录组 Unigenes 同源性分析在星天牛触角转录组获得的 44,938 个 Unigenes 中,有 26,701 个 Unigen源比对到(e-value<10-5)Nr(non-redundant)蛋白数据库。其中有 55.6%ene 比对到了赤拟谷盗,其次是中欧山松大小蠹(14.4%)和黑褐毛蚁(Lasiu)(图4-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锈色粒肩天牛触角感器的扫描电镜观察[J]. 王晓红,杨忠岐,张彦龙,唐艳龙. 环境昆虫学报. 2015(03)
[2]象甲科昆虫信息素研究概况[J]. 杨毅,梁潇予,杨春平,杨桦,杨伟.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2012(01)
[3]星天牛研究进展[J]. 魏建荣,赵文霞,张永安. 植物检疫. 2011(05)
[4]光肩星天牛触角感受器的环境扫描电镜观察[J]. 阎雄飞,孙月琴,刘永华,李晓娟,骆有庆. 林业科学. 2010(11)
[5]触角感器特征应用于昆虫分类的研究进展[J]. 李竹,陈力. 昆虫分类学报. 2010(S1)
[6]松褐天牛触角感器电镜扫描和触角电位反应[J]. 王四宝,周弘春,苗雪霞,樊美珍,李增智,司胜利,黄勇平. 应用生态学报. 2005(02)
[7]昆虫的触角感器[J]. 马瑞燕,杜家纬. 昆虫知识. 2000(03)
[8]我国昆虫信息素研究与应用的进展[J]. 孟宪佐. 昆虫知识. 2000(02)
本文编号:29774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297741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