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草木樨属种质资源评价及香豆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定位

发布时间:2021-06-19 21:10
  草木樨(Melilotus spp)是一种重要的豆科牧草,具有产量高、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因此被广泛种值。然而,草木樨中所含的香豆素在霉菌作用下会衍变为对家畜有害的双香豆素,这严重影响了草木樨的饲草价值。因此,研究草木樨属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并挖掘香豆素的合成途径及相关关键酶基因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通过ITS及matK对草木樨属18个种的种质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通过个体重测序混合分组分析法(BSA)与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法并结合转录组数据研究香豆素的合成途径与关键基因,从而为培育出高产、低香豆素的草木樨新品种奠定基础。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核基因序列ITS和叶绿体序列matK对草木樨属18个种的621份种质(包括中国种质资源库的全部草木樨种质)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用贝叶斯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ITS序列可以区分大部分种间亲缘关系远近,比matK更适合在低分类水平上研究草木樨属的系统学关系。2.以白花草木樨香豆素含量存在差异的近等基因系种质Ma46和Ma49为实验材料,利用BSA法定位与香豆素合成相关的关联区域与关键基因。以草木樨全基因组为参考基因组,在候选区域定位得到540... 

【文章来源】:兰州大学甘肃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草木樨属种质资源评价及香豆素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定位


基于ITS注:图中缩略词分别代表:elegans,Mh—M.hirsutusofficinalis,Mp—M.polonicus序列对草木樨属18个种用贝叶斯法构建系统发育树

贝叶斯法,草木樨,白花草木樨,黄花草木樨


略词与图 2.1 一致,白花草木樨与黄花草木樨已经被种(Zhang et al.,木樨(附图 2)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一致,种质编号见附表 1。白花草木樨与黄花草木樨已经被我国广泛栽培,并且已经多2018; Wang et al., 2006)。我们选择白花草木樨)这两个物种来构建系统发育树,以准确评估研究结果表明,这两个物种内的遗传多样性较低并且已经多我们选择白花草木樨以准确评估草的遗传多样性较低,仅

测序,类型,碱基,类型分布


首先通过测序所得的碱基分布的类型来评估测序结果的异常。碱基 AT、GC有无分离现象,由碱基类型分布来检测,这直接关系着后续的分析。如图 4-1 所示,该图显示了 Ma46 和 Ma49 各碱基的比例分布,检测结果显示,AT、GC 碱基基本不发生分离,并且曲线比较平缓,表明我们的测序结果正常。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利用BSA-Seq方法鉴定向日葵耐盐候选基因[J]. 贾秀苹,卯旭辉,岳云,陈炳东,梁根生,王兴珍.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8(06)
[2]基于极端混合池(BSA)全基因组重测序的甘蓝型油菜有限花序基因定位[J]. 张尧锋,张冬青,余华胜,林宝刚,华水金,丁厚栋,傅鹰.  中国农业科学. 2018(16)
[3]20份新疆紫花苜蓿种质SSR遗传多样性分析[J]. 马金星,剡转转,张吉宇,王铁梅,卢欣石.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8(03)
[4]白花草木樨EST-SSR标记的开发与筛选[J]. 剡转转,任艳,吴凡,骆凯,张代玉,闫启,张宇飞,赵玉凤,张吉宇.  草业科学. 2017(09)
[5]基于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的番茄雄性不育基因定位[J]. 王柏柯,李宁,唐亚萍,王强,杨涛,杨生保,帕提古丽,余庆辉,高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6]基于质谱分析的代谢组学研究进展[J]. 任向楠,梁琼麟.  分析测试学报. 2017(02)
[7]“粮改饲”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J]. 陈志敏.  中国畜牧业. 2016(18)
[8]饲肥兼用草木樨栽培技术要点及利用方式[J]. 唐红琴,李忠义,何铁光,蒙炎成,王瑾.  中国园艺文摘. 2016(08)
[9]PEG和NaCl胁迫对草木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J]. 汪永平,骆凯,胡小文,马福成,田小飞,张宝林,塔拉腾,刘晓燕,张吉宇.  草业科学. 2016(06)
[10]微生物代谢组学的研究策略及其在人体微生物中的应用[J]. 余培,薛晶,李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2015(06)

博士论文
[1]一年两收栽培模式下葡萄果实靶向代谢组和转录组研究[D]. 陈为凯.中国农业大学 2018
[2]低香豆素草木樨遗传选育、种子扩繁及转录组研究[D]. 骆凯.兰州大学 2017
[3]基于代谢组学的苹果保鲜机理及减损技术研究[D]. 王云香.中国农业大学 2016
[4]圆锥铁线莲叶片响应紫外诱导机制及香豆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系统性研究[D]. 杨丙贤.浙江大学 2016
[5]利用BSA-seq图位克隆两个水稻重要基因[D]. Mjomba Fredrick Mwamburi.福建农林大学 2016

硕士论文
[1]杀大菱鲆病原性盾纤毛虫海洋菌株YCSC6的鉴定及其基因组、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D]. 杜光迅.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2018
[2]南瓜资源抗逆性评价及嫁接对西瓜果实品质影响的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D]. 张祺恺.华中农业大学 2018
[3]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研究金针菇活性物质[D]. 李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
[4]陆地棉野生种系基于转录组与代谢组学抗旱分子机制研究[D]. 张传义.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8
[5]基于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大肠杆菌K12碳降解物阻遏作用[D]. 李宗瑾.深圳大学 2017
[6]草木樨属EST-SSR遗传多样性分析及miRNA的鉴定[D]. 吴凡.兰州大学 2017
[7]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的黄瓜花发育突变体的快速基因定位[D]. 王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8]草木樨属植物形态学和分子系统进化研究[D]. 狄红艳.兰州大学 2015
[9]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研究[D]. 王娇.南京农业大学 2013
[10]大豆种皮色相关基因定位与利用研究[D]. 宋健.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2



本文编号:32385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32385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c9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