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地谷抗稻瘟病基因Pid4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发布时间:2021-06-21 09:32
稻瘟病是由真菌病原Magnaporthe oryzae引起的最严重的水稻病害,严重威胁水稻产量和品质。水稻栽培种地谷(Digu)是一份具有广谱持久稻瘟病抗性的遗传资源,在育种中被广泛应用,但其抗性机制尚未被完全解析清楚。本研究通过对地谷与感病材料丽江新团黑谷(Lijiangxintuanheigu,LTH)在接种稻瘟病菌后5h、10h、20h三个时间点的转录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合全基因组序列比对,鉴定了一个新的稻瘟病抗性(Resistance,R)基因Pid4,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比较转录组分析,从已注释的511个NBS-LRR基因中筛选出9个在地谷中特异表达的NBS-LRR基因;通过地谷与66份非广谱抗性水稻材料的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获得2576个地谷特异的SNPs,从中筛出7个位于NBS-LRR类基因外显子或启动子区域的SNPs,且其中一个SNP对应的NBS-LRR基因,NBS2(LOCOs06g17950),同时也是地谷中特异表达的NBS-LRR基因之一。2.通过对Digu和LTH中NBS2的基因序列与表达谱分析发现,Digu中NBS2(NB...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植物先天免疫的信号传导通路[7]
-2B 所示为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中的 PRRs)。已知的 PRRs 有延伸因子 EFR、细菌鞭毛蛋白受体 FLS2、真菌几丁质受体 CERK1、水稻中的几丁白 CEBiP 等[9]。由植物 PRRs 识别相应的 PAMPs(或 DAMPs)而激活的的基础防卫反应也被称为 PTI(PAMP-triggered Immunity)[8]。
1.1.2 植物抗病基因(R 基因)介导的抗性PTI 反应对病原菌的快速扩散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15],但却不能使植物完全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害。针对植物的 PTI 反应,病原菌通过向宿主体内分泌效应因子(Effector)的方式来应对宿主植物的 PTI 反应,如假单孢菌分泌的效应因子AvrPtoB 和 AvrPto,它们能够与番茄和拟南芥中几个 PRRs 如 CERK1、EFR 和 FLS2等结合,从而抑制宿主植物的 PTI 反应(如图 1-3)[16]。宿主植物和病原菌是共同进化的,植物为了抑制效应因子阻断 PTI 反应对宿主本身带来的伤害,也相应的进化出能识别这些病原菌的效应因子的抗病基因(R 基因)。这种由 R 基因识别病原微生物特异性的分泌蛋白(Effector,效应因子)所激活的免疫反应,我们称为 ETI(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反应 ETI)[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Plant innate immunity in rice:a defense against pathogen infection[J]. Wende Liu,Guo-Liang Wang.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6(03)
[2]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 于凤池. 中国农学通报. 2009(06)
[3]抗稻瘟病主效QTL rbr2是Pib的等位基因[J]. 杨红,储昭晖,傅晶,王石平. 分子植物育种. 2008(02)
[4]云南景洪直立型普通野生稻抗稻瘟病Pi-ta+等位基因的克隆与分析[J]. 耿显胜,杨明挚,黄兴奇,程在全,付坚,孙涛,李俊. 遗传. 2008(01)
[5]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2(t)物理图谱的构建[J]. 傅彬英,杨代常,朱英国,黎志康. 遗传学报. 2000(09)
本文编号:3240433
【文章来源】: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1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植物先天免疫的信号传导通路[7]
-2B 所示为单子叶模式植物水稻中的 PRRs)。已知的 PRRs 有延伸因子 EFR、细菌鞭毛蛋白受体 FLS2、真菌几丁质受体 CERK1、水稻中的几丁白 CEBiP 等[9]。由植物 PRRs 识别相应的 PAMPs(或 DAMPs)而激活的的基础防卫反应也被称为 PTI(PAMP-triggered Immunity)[8]。
1.1.2 植物抗病基因(R 基因)介导的抗性PTI 反应对病原菌的快速扩散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15],但却不能使植物完全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害。针对植物的 PTI 反应,病原菌通过向宿主体内分泌效应因子(Effector)的方式来应对宿主植物的 PTI 反应,如假单孢菌分泌的效应因子AvrPtoB 和 AvrPto,它们能够与番茄和拟南芥中几个 PRRs 如 CERK1、EFR 和 FLS2等结合,从而抑制宿主植物的 PTI 反应(如图 1-3)[16]。宿主植物和病原菌是共同进化的,植物为了抑制效应因子阻断 PTI 反应对宿主本身带来的伤害,也相应的进化出能识别这些病原菌的效应因子的抗病基因(R 基因)。这种由 R 基因识别病原微生物特异性的分泌蛋白(Effector,效应因子)所激活的免疫反应,我们称为 ETI(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反应 ETI)[8]。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Plant innate immunity in rice:a defense against pathogen infection[J]. Wende Liu,Guo-Liang Wang. National Science Review. 2016(03)
[2]基因芯片技术及其在植物研究中的应用[J]. 于凤池. 中国农学通报. 2009(06)
[3]抗稻瘟病主效QTL rbr2是Pib的等位基因[J]. 杨红,储昭晖,傅晶,王石平. 分子植物育种. 2008(02)
[4]云南景洪直立型普通野生稻抗稻瘟病Pi-ta+等位基因的克隆与分析[J]. 耿显胜,杨明挚,黄兴奇,程在全,付坚,孙涛,李俊. 遗传. 2008(01)
[5]水稻抗稻瘟病基因Pi-2(t)物理图谱的构建[J]. 傅彬英,杨代常,朱英国,黎志康. 遗传学报. 2000(09)
本文编号:32404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324043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