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类鹑斑突变体q-l突变基因的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4 20:05
紫色类鹑斑q-lp和褐色类鹑斑q-lb均是从素蚕品种发现的色素沉积突变体,表型与鹑斑q相似,但与q并不是同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分析表明控制两种突变体突变性状的基因是等位基因,且q-lb相对于q-lp为显性。图位克隆将两种类鹑斑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定位到了家蚕第8连锁群,且q-lp的突变基因是orcokinin(OK)基因,一个单碱基的缺失引起orcokinin的两个转录本翻译提前终止,致使orcokinin功能完全丧失。orcokinin基因是节肢动物门所特有的一种神经肽基因,最早在利莫斯螯虾(Orconectes limosus)中发现,因其具有向肌性而命名为orcokinin,2004年首次在昆虫中发现,目前发现orcokinin可能有控制生物节律、调控蜕皮激素信号通路等功能,然而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甚至目前没有鉴定到一个orcokinin的受体。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首先明确q-lb的突变基因也是orcokinin,然后分析家蚕orcokinin(BmOK)...
【文章来源】: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神经肽的研究概况
1.2.2 昆虫神经肽的研究进展
1.2.3 向肌肽orcokinin研究进展
1.2.4 昆虫神经肽受体研究进展
1.2.5 研究展望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q-l~b突变基因的筛选
1.3.2 家蚕orcokinin(BmOK)基因的选择性剪接与表达分析
1.3.3 BmOK基因功能分析
1.3.4 两种类鹑斑突变体表皮组织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1.3.5 醛糖还原酶基因功能分析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Orcokinin是引起褐色类鹑斑q-l~b突变性状的主效基因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2.4 实验方法
2.2.5 实验引物
2.3 结果与分析
2.3.1 Orcokinin基因表达分析
2.3.2 Orcokinin基因ORF在q-l~b中出现结构变异
2.3.3 Orcokinin基因变异位点在基因组上的克隆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家蚕orcokinin(BmOK)基因选择性剪接与表达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2.4 实验方法
3.2.5 引物列表
3.3 结果与分析
3.3.1 BmOK基因存在选择性剪接
3.3.2 BmOK基因全长mRNA克隆
3.3.3 BmOK基因表达谱分析
3.3.4 BmOKA基因在不同斑纹家蚕中的表达情况
3.3.5 BmOKA同源性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BmOK基因功能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2.4 实验方法
4.2.5 引物列表
4.3 结果与分析
4.3.1 RNAi
4.3.2 成熟肽注射回复突变
4.3.3 CRISPR/cas9系统构建
4.3.4 类鹑斑突变体调控机制分析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家蚕类鹑斑突变体四龄眠期表皮组织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试剂
5.2.4 实验方法
5.2.5 实验引物
5.3 结果与讨论
5.3.1 q-l~p突变体转录组测序数据基本情况
5.3.2 qRT-PCR验证测序数据准确性
5.3.3 q-l~p突变体中转录组差异倍数较大的基因
5.3.4 两种类鹑斑突变体中色素合成相关差异基因
5.3.5 q-l~p突变体中表皮蛋白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3.6 两种类鹑斑突变体中几丁质合成相关基因
5.3.7 两种类鹑斑突变体中尿酸运输差异表达基因
5.3.8 两种类鹑斑突变体中核受体差异表达基因
5.3.9 apt-like基因在两种类鹑斑突变体中的表达情况
5.4 结论
第6章 醛糖还原酶的下调表达影响了家蚕生长发育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2.3 实验试剂
6.2.4 实验方法
6.2.5 实验引物
6.3 结果与分析
6.3.1 .BmAR基因在q-l~p中表达量降低
6.3.2 .组织表达谱分析
6.3.3 RNAi降低BmAR基因的表达
6.3.4 家蚕血液山梨醇含量测定
6.3.5 BmAR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
6.4 讨论
6.5 结论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选择性剪接与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机制研究进展[J]. 陈彬,孙珏,谢曼丽,赵爱光,陈伟霞. 实用医药杂志. 2017(11)
[2]水稻螟虫神经肽PBAN及其受体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 常菊花,何月平. 应用昆虫学报. 2016(03)
[3]昆虫神经肽F的研究进展[J]. 黄一村,时敏,陈学新. 应用昆虫学报. 2015(06)
[4]家蚕两种新的类鹑斑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SSR标记定位[J]. 赵巧玲,王文波,陈安利,裘智勇,夏定国,钱荷英,沈兴家. 遗传. 2014(04)
[5]家蚕模式化研究进展[J]. 秦俭,何宁佳,向仲怀. 蚕业科学. 2010(04)
[6]醛糖还原酶的研究进展[J]. 谷娟,严谨,吴卫华,黄琪,欧阳冬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4)
[7]家蚕脂肪体蛋白质组学研究[J]. 侯勇,赵萍,刘鸿丽,邹勇,官建,夏庆友. 生物工程学报. 2007(05)
[8]昆虫蜕皮的分子机理及应用[J]. 赵小凡. 昆虫知识. 2007(03)
[9]贝类神经肽研究进展[J]. 李华. 生命科学仪器. 2007(01)
[10]分光光度法测定山梨醇含量[J]. 梁振明.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7(01)
博士论文
[1]家蚕“明”死卵突变体l-em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D]. 陈安利.江苏科技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粘虫脂动激素基因的克隆与成虫期表达模式分析[D]. 解幸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家蚕新突变体紫色类鹑斑q-lp的定位分析[D]. 王平阳.江苏科技大学 2015
[3]家蚕抑前胸腺肽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D]. 臧家恕.浙江大学 2015
[4]家蚕新突变体褐色类鹑斑q-ιb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D]. 王文波.江苏科技大学 2014
[5]家蚕促咽侧体素受体鉴定及相关神经肽受体基因的发育表达[D]. 邱娜莎.合肥工业大学 2012
[6]家蚕PTTH基因转录调控及相关神经肽的发育表达[D]. 于淼.合肥工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95272
【文章来源】:江苏科技大学江苏省
【文章页数】:120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汇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神经肽的研究概况
1.2.2 昆虫神经肽的研究进展
1.2.3 向肌肽orcokinin研究进展
1.2.4 昆虫神经肽受体研究进展
1.2.5 研究展望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q-l~b突变基因的筛选
1.3.2 家蚕orcokinin(BmOK)基因的选择性剪接与表达分析
1.3.3 BmOK基因功能分析
1.3.4 两种类鹑斑突变体表皮组织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1.3.5 醛糖还原酶基因功能分析
1.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Orcokinin是引起褐色类鹑斑q-l~b突变性状的主效基因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2.4 实验方法
2.2.5 实验引物
2.3 结果与分析
2.3.1 Orcokinin基因表达分析
2.3.2 Orcokinin基因ORF在q-l~b中出现结构变异
2.3.3 Orcokinin基因变异位点在基因组上的克隆
2.4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家蚕orcokinin(BmOK)基因选择性剪接与表达分析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试剂
3.2.4 实验方法
3.2.5 引物列表
3.3 结果与分析
3.3.1 BmOK基因存在选择性剪接
3.3.2 BmOK基因全长mRNA克隆
3.3.3 BmOK基因表达谱分析
3.3.4 BmOKA基因在不同斑纹家蚕中的表达情况
3.3.5 BmOKA同源性分析
3.4 讨论
3.5 结论
第4章 BmOK基因功能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2.4 实验方法
4.2.5 引物列表
4.3 结果与分析
4.3.1 RNAi
4.3.2 成熟肽注射回复突变
4.3.3 CRISPR/cas9系统构建
4.3.4 类鹑斑突变体调控机制分析
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家蚕类鹑斑突变体四龄眠期表皮组织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试剂
5.2.4 实验方法
5.2.5 实验引物
5.3 结果与讨论
5.3.1 q-l~p突变体转录组测序数据基本情况
5.3.2 qRT-PCR验证测序数据准确性
5.3.3 q-l~p突变体中转录组差异倍数较大的基因
5.3.4 两种类鹑斑突变体中色素合成相关差异基因
5.3.5 q-l~p突变体中表皮蛋白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3.6 两种类鹑斑突变体中几丁质合成相关基因
5.3.7 两种类鹑斑突变体中尿酸运输差异表达基因
5.3.8 两种类鹑斑突变体中核受体差异表达基因
5.3.9 apt-like基因在两种类鹑斑突变体中的表达情况
5.4 结论
第6章 醛糖还原酶的下调表达影响了家蚕生长发育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2.3 实验试剂
6.2.4 实验方法
6.2.5 实验引物
6.3 结果与分析
6.3.1 .BmAR基因在q-l~p中表达量降低
6.3.2 .组织表达谱分析
6.3.3 RNAi降低BmAR基因的表达
6.3.4 家蚕血液山梨醇含量测定
6.3.5 BmAR基因氨基酸序列分析
6.4 讨论
6.5 结论
结论
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选择性剪接与无义介导的mRNA降解机制研究进展[J]. 陈彬,孙珏,谢曼丽,赵爱光,陈伟霞. 实用医药杂志. 2017(11)
[2]水稻螟虫神经肽PBAN及其受体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J]. 常菊花,何月平. 应用昆虫学报. 2016(03)
[3]昆虫神经肽F的研究进展[J]. 黄一村,时敏,陈学新. 应用昆虫学报. 2015(06)
[4]家蚕两种新的类鹑斑突变体的遗传分析和SSR标记定位[J]. 赵巧玲,王文波,陈安利,裘智勇,夏定国,钱荷英,沈兴家. 遗传. 2014(04)
[5]家蚕模式化研究进展[J]. 秦俭,何宁佳,向仲怀. 蚕业科学. 2010(04)
[6]醛糖还原酶的研究进展[J]. 谷娟,严谨,吴卫华,黄琪,欧阳冬生.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04)
[7]家蚕脂肪体蛋白质组学研究[J]. 侯勇,赵萍,刘鸿丽,邹勇,官建,夏庆友. 生物工程学报. 2007(05)
[8]昆虫蜕皮的分子机理及应用[J]. 赵小凡. 昆虫知识. 2007(03)
[9]贝类神经肽研究进展[J]. 李华. 生命科学仪器. 2007(01)
[10]分光光度法测定山梨醇含量[J]. 梁振明.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07(01)
博士论文
[1]家蚕“明”死卵突变体l-em基因的定位克隆及功能研究[D]. 陈安利.江苏科技大学 2013
硕士论文
[1]粘虫脂动激素基因的克隆与成虫期表达模式分析[D]. 解幸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
[2]家蚕新突变体紫色类鹑斑q-lp的定位分析[D]. 王平阳.江苏科技大学 2015
[3]家蚕抑前胸腺肽受体的信号转导机制研究[D]. 臧家恕.浙江大学 2015
[4]家蚕新突变体褐色类鹑斑q-ιb的遗传分析及基因定位[D]. 王文波.江苏科技大学 2014
[5]家蚕促咽侧体素受体鉴定及相关神经肽受体基因的发育表达[D]. 邱娜莎.合肥工业大学 2012
[6]家蚕PTTH基因转录调控及相关神经肽的发育表达[D]. 于淼.合肥工业大学 2010
本文编号:34952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349527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