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空间基因:驻留地方记忆的规划设计新途径——南京原近代民国首都机场案例

发布时间:2021-12-02 03:23
  针对在城市片区发展变迁中地方记忆驻留的难题,文章提出了基于空间基因的规划设计新途径,借助空间基因的地方信息承载作用,实现了地方记忆的驻留。首先,解析获取承载地方特征信息的空间基因,同时结合深层结构的发展变化情况,判断其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其次,将筛选出的空间基因及其特征因子传承在满足发展需求的新的空间结构中,并通过设计演绎,再现出具有历史特征记忆的新场景,从而在规划设计中完成历史信息传递,留住令人留恋的地方记忆。该方法在南京原近代民国首都机场片区搬迁再开发项目中得到了成功应用。 

【文章来源】:规划师. 2020,36(19)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空间基因:驻留地方记忆的规划设计新途径——南京原近代民国首都机场案例


空间基因的系统锚固示意图

鸟瞰图,民国,鸟瞰图,首都


对于相对静止的历史文物,其具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实体本身及其周边与之协调的历史环境,会被作为原真性的信息如实保留下来,以激发公众的历史联想,留下地方的历史记忆。但对于作为一个有机体的城市,应如何应对社会发展中历史信息的传递,值得深入探讨。例如,经典的有机更新理论突破了纯粹形式的束缚,突破了静态保护的历史记忆策略,把肌理和社区结构作为联系当地历史与未来的信息纽带。吴良镛先生将城市看作一个有机体,判断“城市的细胞总量是要更新的,保留相对完好者,逐步剔除其破烂不适宜者,新的建设自觉地顺应其肌理”,使得规划设计既满足当今生活需要,又“保持了旧有城市的结构与质地”。在技术上,有机更新理论以肌理(高度、密度及院落构成等)和社区结构等作为联系历史与未来的纽带,希望在上述方面建立历史和未来之间地方特征的传承关系[6]。有机更新理论与方法为建筑师、城市规划设计师开展旧城更新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工具,并在众多学者的实践中展现了深远的影响[7-10]。在有机更新理论的基础上,常青院士的历史环境再生理论,针对风土聚落,在历史信息传递方式方面有了进一步突破,其提出“延续地志、保持地脉、保留地标”等策略,结合建筑类型学及原型解析理论,通过地志、地脉、地标和建筑谱系信息,将地方记忆带进未来[11]。不论是有机更新理论还是历史环境再生理论,其应用前提均是一个较为稳定的社区或聚落结构,并具有明显的建筑形态特征。但是当整体或局部地区面临剧烈变迁、结构发生重构时,基于“肌理”“社区结构”的有机更新方法往往面临挑战。例如,一个原来位于城市边缘的机场,以低层、低密度为特点,当城市空间重构,需要其转型成为人群和功能密集的城市中心区时,其密度、高度、肌理和社区结构必然发生剧烈变化。此时,如何传递历史信息,留下历史记忆,就超出了有机更新理论有效的历史信息传递范围。而这样的地区又难以称为风土聚落,历史环境再生理论的现有常用技术手段(如谱系、地脉等)也难以发挥作用。

流程图,空间,基因,流程图


空间基因技术的研究为进一步解释深层结构剧烈变迁情况下地方特征延续的条件提供了技术支撑。空间基因技术可以将抽象的甚至带有精神色彩的地方特征转译为可以支撑这个特征存续的空间组合关系集,并可以具体分解为一个个独立的特征因子(空间组合关系)[12]。基于此,就可以将地方历史特征的概念化存续分析转化为对这些空间组合关系存在的充要条件分析—在新的自然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等深层结构发展条件下,这些空间组合关系是否还有存续的可能性。如果支撑一个地方特征的空间组织关系集能够继续完全存在,那么在剧烈的变迁中,该空间基因和对应的地方特征仍然有着存续的可能。如果新的发展条件对某种空间组织关系(即某个因子)形成否定性的制约,那么该空间基因和对应的地方特征在新的发展条件下无法存续。基于此形成的空间基因设计方法,可以借助空间基因的地方信息承载作用,为在规划设计中实现空间重构条件下地方记忆的驻留建立了新的技术解决途径(图2):首先,对承载地方特征信息的空间基因进行解析与评价。通过对地方场景的梳理,总结值得记忆的地方特征,并将该地方特征转译为空间基因,同时结合深层结构的发展变化情况,判断未来空间基因传承与发展的可能性。其次,再现地方特征的空间基因设计演绎。在空间重构的过程中,将承载地方特征的空间基因锚固在新的结构和功能中,并通过设计演绎,再现出具有历史特征记忆的新场景,从而在规划设计中完成历史信息的传递,留住令人留恋的地方记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空间基因:推动总体城市设计在地性的新方法[J]. 邵润青,段进,姜莹,钱艳,王里漾.  规划师. 2020(11)
[2]城市中心区毗邻隔离住区整合与更新研究——基于有机更新理论[J]. 叶怡君,张一兵.  城市规划. 2019(10)
[3]空间基因[J]. 段进,邵润青,兰文龙,刘晋华,姜莹.  城市规划. 2019(02)
[4]走向持续的城市更新——基于价值取向与复杂系统的理性思考[J]. 阳建强.  城市规划. 2018(06)
[5]我国风土建筑的谱系构成及传承前景概观——基于体系化的标本保存与整体再生目标[J]. 常青.  建筑学报. 2016(10)
[6]新时期中国城市的空间重构与转型发展——以南京南部新城整体城市设计为例[J]. 段进.  城市规划. 2011(12)
[7]城市化进程中历史街区有机更新的探索——以温州市朔门历史街区为例[J]. 肖岚.  城市发展研究. 2009(06)
[8]探索风土聚落的再生之道——以上海金泽古镇“实验”为例[J]. 常青,齐莹,朱宇晖.  城市规划学刊. 2008(02)
[9]历史街区的保护及规划[J]. 阮仪三.  城市规划汇刊. 2000(02)
[10]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作法[J]. 王景慧.  城市规划. 1998(03)



本文编号:3527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3527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e7c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