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丹参SABATH基因家族分子系统进化分析及丹参茉莉酸羧甲基转移酶基因的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21 21:54
  丹参(Sallvia miltiorrhiza Bunge)为唇形科(Labiatae)鼠尾草属(Salvia Linn)常见的一种中草药。主要以根茎入药,多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鉴于其在中药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广大学者的重视,并将其视为“药用模式植物”,探究其酚酸类和丹参酮类等药用成分生物合成途径以及影响其次生代谢产物积累的机制也受到广泛的关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以高通量测序为主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以及代谢组学等越发受到广大生物研究者的青睐。研究者们借助对丹参组学的分析,可得到更多影响丹参次生代谢的关键酶基因、重要调控因子、敏感诱导子以及基因家族等。SABATH甲基转移酶基因家族为一类催化诸如茉莉酸、水杨酸等小分子物质甲基化的甲基转移酶家族,由于其催化底物和产物的重要性,其家族成员也越发受到重视。另外,大量研究表明,茉莉酸甲酯在调控植物生长发育、调节植物次生代谢以及增强植物防御中有着重要作用,而茉莉酸羧甲基转移酶在植物体内催化并调控着茉莉酸甲酯,因此,本课题拟通过对丹参SABATH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分析,筛选得到丹参茉莉酸羧甲基转移酶基因,并试图通过对丹参茉...

【文章页数】:22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图1-l丹参中分离和鉴定出的醒式二菇类化合物ptlFigurel-IStructuresofditerpenoidquininesisolatedfromSalviami(tiorrhi>a

图1-l丹参中分离和鉴定出的醒式二菇类化合物ptlFigurel-IStructuresofditerpenoidquininesisolatedfromSalviami(tiorrhi>a

1.1.1.2丹参水溶性成分??共有36?(化合物50-85)种亲水性酚酸类化合物在丹参中被分离和鉴定出来,??结构式和名称见图1-2和附表1。药用活性成分主要以丹酚酸、迷迭香酸、原儿茶酸、??紫草酸以及咖啡酸为主。丹参酚酸类药用成分在抗血栓、改善机体内稳态、促进??组织恢复等方....


图1-4丹参酮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Figure?1-4?The?biosynthesis?pathway?oftanshinone?in?.9.?miltiohrriza.??MVA途径从乙酰辅酶A被乙?

图1-4丹参酮类物质生物合成途径??Figure?1-4?The?biosynthesis?pathway?oftanshinone?in?.9.?miltiohrriza.??MVA途径从乙酰辅酶A被乙?

酸甲轻戊酸激(5-Phosphomeva]onate?kinase?PMK)的催化形成甲轻戊酸-5-焦憐酸,??最后经甲轻戊酸焦憐酸脱竣酶(Mevalonate?diphosphate?decarboxylase?MVD)作用??形成异戊烯基焦磷酸(图1-4)。其中細//MGS1....


图I-5丹参组学研究和对药用活性成分的调控Figure1-5OmicsinS.mihiorrhcaandtheregulationofactivecompoundsinS.miltiorrhi<sub>a</sub>

图I-5丹参组学研究和对药用活性成分的调控Figure1-5OmicsinS.mihiorrhcaandtheregulationofactivecompoundsinS.miltiorrhia

1.2基因家族及SABATH基因家族研究概况??1.2.1基因家族分子进化机制及功能分歧??基因家族(Gene?family),是来源于共同的一个基因祖先,并由一个共同的??祖先基因通过基因重复、变异等方式产生的两个或更多拷贝而形成的一组基因。??来自同一基因家族的基因它们的核苷....


图1-6基因适应性进化机制??Figure?1-6?The?mechanism?of?gene?adaptive?evolution??

图1-6基因适应性进化机制??Figure?1-6?The?mechanism?of?gene?adaptive?evolution??

性的新型基因型群体在种群中逐渐占有优势,致使一个种群内部不同基因型个体??出现生存率和繁殖能力的差异,优势群体更能获得生存空间,这个过程称为自然??选择(图1-6)。??[外界环境?]?[生心_机+提岛??J生理特ttL?I??]嚣一S?、編?^?-1?)??I??V.?y??物....



本文编号:4018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4018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c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