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叶绿体基因探讨稻属BBCC基因组物种的系统起源
本文关键词:利用叶绿体基因探讨稻属BBCC基因组物种的系统起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基于9个叶绿体基因片段(atp A、atp B、mat K、pet A、psa A、psb A、psb B、psb C和rbc L),深入探讨了稻属(Oryza)3个BBCC基因组异源四倍体和5个与之相关的BB或CC基因组二倍体物种间的谱系关系。进一步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3个具有相同BBCC基因组的四倍体物种并非同一次物种形成事件的产物,而是在不同的分布区经历了至少3次分别的物种起源。其中,四倍体Oryza punctata的母本可能来自同样分布在非洲并具有CC基因组的二倍体物种O.eichingeri;而四倍体O.malampuzhaensis和O.minuta的母本则可能来自亚洲已经灭绝的具有BB基因组的不同二倍体。研究结果不但为追溯稻属异源四倍体的复杂网状进化提供了重要的分子证据,而且拓展了我们对有花植物复杂物种形成的深入理解。
【作者单位】: 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关键词】: 二倍体 异源四倍体 谱系关系 基因组
【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No.ZR2012CM024)
【分类号】:Q943.2
【正文快照】: 杜家潇,秦宗燕,徐思,景翔,包颖(2016).利用叶绿体基因探讨稻属BBCC基因组物种的系统起源.植物学报51,175 183.稻属(Oryza)隶属禾本科(Poaceae),尽管只包括大约23个物种,却是稻族(Oryzeae Dumortier)中种类最多且分布最广的属(Lu et al.,2001)。该属广泛生长于全球热带,分布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包颖;葛颂;;稻属多倍体的研究历史及存在问题[J];植物分类学报;2008年01期
2 张寿洲,卢宝荣,洪德元;原位杂交技术在稻属研究中的应用[J];植物分类学报;1998年01期
3 范树国,张再君,刘林,刘鸿先,梁承邺;稻属植物分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0年04期
4 刘铁燕;陈明生;;稻属植物的基因组进化[J];生物多样性;2014年01期
5 ;我国科学家查明全部稻属基因组关系[J];中国基础科学;2000年01期
6 杨明挚;黄兴奇;张汉波;陈善娜;杨红玉;程在全;;稻属中一个高度保守和组成型表达酪氨酸/丝氨酸-酸酸双特性蛋白激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英文)[J];云南植物研究;2009年05期
7 樊亚宇;高立志;;转座子插入宿主基因在稻属中的分布式样及其适应意义的初探[J];植物分类与资源学报;2011年02期
8 王立林,江向明;稻属某些种及栽培品种对茎尖培养的反应[J];遗传;1989年04期
9 祁仲夏,宋文芹,金刚,陈瑞阳;稻属基因组间相关性的AFLP分析[J];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3期
10 韩爱东,林建东,缪汝槐中山大学生物学系植物学研究所,俞皓,刘良式;一些水稻的重复DNA顺序在稻属和其它禾本科植物中的多态性[J];Acta Botanica Sinica;199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邹新慧;张冰;陈明生;葛颂;;稻属物种DEP1基因组区的进化基因组学研究[A];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植物学:现在与未来——中国植物学会第十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八十周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3分会场:植物分子生物学与基因组学[C];2013年
2 傅德志;;栽培水稻的野生近缘种问题(Ⅰ)[A];第七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范树国;张再君;刘林;刘鸿先;梁承邺;;稻种遗传资源的多样性[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朱小燕;蔡得田;丁毅;;基于5S rDNA分子和细胞学特征探讨稻属基因组结构及亲缘关系[A];中国遗传学会第八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4-2008)[C];2008年
5 郭亚龙;葛颂;;Porteresia coarctata系统位置:来自线粒体nadl基因内含子的证据[A];第七届全国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6 段世华;李绍清;李阳生;熊云;朱英国;;水稻CMS相关基因在稻属AA基因组中的分布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A];中国遗传学会功能基因组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段世华;李绍清;李阳生;熊云;朱英国;;水稻CMS相关基因在稻属AA基因组中的分布及其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段世华;卢宝荣;谭雁平;孔进;李绍清;朱英国;;基于ISSR指纹标记的稻属AA基因组物种的进化关系分析以及兼论亚洲栽培稻的关系[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9 段世华;卢宝荣;李忠;童继平;孔进;姚雯;李绍清;朱英国;;基于叶绿体、线粒体和核基因组DNA序列的稻属(Poaceae)AA基因组物种的系统进化关系分析[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记者 刘传书;短花药野生稻基因组研究揭示稻属基因组进化机制[N];科技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胜利;稻属分蘖控制基因(MOC1)直向同源区的比较序列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晓琳;稻属异源四倍体花色苷合成途径中调控基因R的遗传多态性分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志江;狗尾草属和稻属MULEs结构与进化关系分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利用叶绿体基因探讨稻属BBCC基因组物种的系统起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51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455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