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菌自噬基因缺失对菌体及其寄主代谢的影响及差异代谢物筛选
本文关键词:稻瘟病菌自噬基因缺失对菌体及其寄主代谢的影响及差异代谢物筛选
更多相关文章: 稻瘟病菌 自噬 代谢组学 植物-病原菌互作 代谢通路
【摘要】:自噬相关基因(ATG, autophagy associated gene)缺失影响真菌自噬,同时影响真菌代谢产物含量。植物与病原菌互作的过程具有高度特异性,这一过程可以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可以通过这些代谢产物的变化研究病原与寄主的互作。稻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中MoATG1缺失导致稻瘟病菌自噬过程中断,对水稻CO-39失去致病力;MoATG11缺失不影响细胞自噬,突变体AMoatg11仍能引起水稻病害,且致病力与guyll一致;MoATG15缺失突变体AMoatg15对水稻的致病力降低。为进一步认识稻瘟病菌自噬相关基因的功能,本论文首次应用GC-MS (Gas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er)及LC-MS (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er)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PCA,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 Orthogonal Partial Least Squares-Discriminant Analysis)等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对稻瘟病菌野生型菌株guyll、自噬基因缺失突变型菌株1Moatg1、AMoatg11、AMoatg15及受这些不同基因型菌株侵染的水稻进行了代谢组学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鉴定了稻瘟病菌受自噬基因MoATG1、MoATG11、MoATG15缺失影响的43种差异代谢物,据此构建了受自噬基因MoATG1、MoATG11、MoATG15影响的稻瘟病菌代谢调控网络,涉及到TCA循环、糖酵解、维生素类代谢、氨基酸代谢及次级代谢等通路的变化,并对这些代谢通路及其生物学意义进行了阐述。(2)鉴定了水稻响应不同基因型菌株侵染的45种差异代谢物。结合水稻叶片的致病性表型分析结果,我们发现病原菌自噬基因缺失对其寄主的影响差异主要是致病性不同引起的。对45种差异代谢物涉及的水稻通路进行权重分析,得到影响权重最大的5条通路,分别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代谢,苯丙氨酸代谢,磷酸肌醇代谢,乙醛酸和二羧酸代谢,并且构建了以这5条通路为骨架的水稻代谢调控网络,阐述了其生物学意义。本研究将为全面系统地阐明稻瘟病菌自噬相关基因的功能,进行自噬药物靶标筛选,建立稻瘟病菌自噬药物验证体系,研究开发防治稻瘟病的新型高效农药提供理论依据,以期降低稻瘟病发生率,提高水稻生产的产量和质量。
【关键词】:稻瘟病菌 自噬 代谢组学 植物-病原菌互作 代谢通路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435.111.41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文献综述10-20
- 1 代谢组学概述10-12
- 1.1 代谢组学的概念10
- 1.2 代谢组学研究方法10-12
- 2 代谢组学的应用12-15
- 2.1 植物对死体营养病原真菌的代谢组学响应12-13
- 2.2 植物对活体/半活体营养病原菌的代谢组学响应13-15
- 3 真菌自噬15-19
- 3.1 ATG基因15-18
- 3.2 自噬对真菌的生物学影响18-19
-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9-20
- 第二章 自噬基因缺失对稻瘟病菌代谢谱的影响20-57
- 第一节 基于GC-MS的代谢谱分析20-33
- 1 材料和方法20-22
- 2 结果与分析22-33
- 第二节 基于LC-MS的代谢谱分析33-52
- 1 材料和方法33-34
- 2 结果与分析34-52
- 第三节 自噬基因缺失影响稻瘟病菌相关代谢通路的生物学效应阐述52-57
- 第三章 水稻响应稻瘟病菌侵染的代谢谱分析57-97
- 第一节 基于GC-MS的代谢谱分析57-77
- 1 材料和方法57-58
- 2 结果与分析58-77
- 第二节 基于LC-MS的代谢谱分析77-91
- 1 材料和方法77-78
- 2 结果与分析78-91
- 第三节 水稻响应稻瘟病菌侵染的相关代谢通路的生物学效应阐述91-97
-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97-100
- 1 稻瘟病菌中MoATG1、MoATG11、MoATG15缺失对菌体代谢组及寄主水稻代谢组的影响97-98
- 2 研究的创新点98-99
- 3 存在不足及展望99-100
- 参考文献(references)100-105
- 附录105-10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小波,张正光;稻瘟病菌无性重组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2 董继新,董海涛,何祖华,李德葆;一个水稻与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互作相关新基因的克隆[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年01期
3 余艺涛;稻瘟病生理小种田间鉴测及防治策略[J];湖北农业科学;2003年06期
4 邱福林,王大为;稻瘟病菌致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垦殖与稻作;2004年03期
5 高朝斌;稻瘟病高发原因及防治对策[J];福建农业;2005年06期
6 孟军,赵明富,何月秋;稻瘟病菌重组研究概要[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王伟新;福建省2004年稻瘟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05年02期
8 张永庆;赵明富;何月秋;;稻瘟病菌诱导突变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9 朱水财;;稻瘟病的发病症状与防治[J];福建稻麦科技;2006年03期
10 任金平;郭晓莉;郑民;杨晓辉;刘小梅;李莉;孙辉;;吉林省稻瘟病菌对水稻品种的致病谱研究[J];吉林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雯雯;张正光;王源超;郑小波;;稻瘟病菌SNARE蛋白Mgsec22功能分析[A];中国菌物学会2009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文平;王嘉琪;李彦利;王海;温嘉伟;任金平;王继春;;中国东北吉林省稻瘟病菌与水稻品种互作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陈继圣;郑士琴;郑武;周洁;鲁国东;王宗华;;全基因组预测稻瘟病菌的分泌蛋白[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世宏;靳春鹏;阳晓红;魏毅;刘金亮;潘洪玉;赵文生;彭友良;;东北极端低温对稻瘟病菌的致变效应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俊;刘杏忠;;稻瘟病菌一个新基因的分子功能研究[A];2010年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后学术年会暨第二届博谊论坛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徐鑫;龙子文;赵传纪;刘新琼;王春台;;武陵山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文库的构建及初步鉴定[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7 刘晓梅;郭晓莉;姜兆远;李莉;孙辉;任金平;;2008年吉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监测及致病性分析[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8 林成增;周洁;郑祥梓;王琴秋;何守贵;王宗华;鲁国东;;稻瘟病菌几丁质酶家族基因功能研究[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朱晓寒;周腾胜;陈继圣;王宗华;;稻瘟病菌中一个假定的ADP核糖基化因子ARF6的功能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甘代耀;翁启勇;王乌齐;江文清;;稻瘟病菌致病性及抗病育种[A];“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植物保护21世纪展望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保护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海峰邋方又平;江西 严把种子关控制稻瘟病[N];农民日报;2008年
2 农业植保专家 任金平;用水稻品种混栽技术控制稻瘟病[N];吉林农村报;2014年
3 植保专家 任金平;稻瘟病传播途径及防治措施[N];吉林农村报;2014年
4 屈明光 曾德禄;生物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研究获重大突破[N];农民日报;2000年
5 田伯光;日本发现抗击稻瘟病基因[N];农民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 汪波;攻克稻瘟病[N];人民日报;2001年
7 曾德禄 王立新;我省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研究获重大突破[N];云南科技报;2000年
8 冯国明;近年稻瘟病为何高发[N];湖南科技报;2007年
9 ;保护性稻瘟病防治剂——三环唑[N];四川科技报;2001年
10 涂飞;水稻病害防治[N];四川科技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勇;稻瘟病菌精氨酸合成途径基因的功能分析及稻瘟病菌代谢组学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环晶;粳稻地方品种薄稻苗期抗稻瘟病的遗传分析与QTL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3 王妍;水稻品种抗稻瘟病等位基因鉴定及抗瘟新基因的定位和克隆[D];沈阳农业大学;2015年
4 董妍涵;稻瘟病菌田间菌株98-06的基因组、互作转录组分析以及效应分子的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5 李玲;过氧化物酶体形成相关基因MoPEX19及MoPEX11家族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6 陈岳;转录因子MoAp1调控的相关基因在稻瘟病菌生长发育和致病中的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7 茹艳艳;稻瘟病菌肌苷-5'-磷酸乳酸脱氢酶及SNARE蛋白MoVam7和MoSec22调控的分泌蛋白的生物学功能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8 杨娇艳;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14α-去甲基化酶与抑制剂的结合特性与新型杀真菌剂筛选[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周江鸿;我国稻瘟病菌新鉴别体系的构建及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分子标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10 王立安;钙信号传导途径参与稻瘟病菌生长及致病性的调控[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家顺;苯甲酸对稻瘟病菌作用机制初探[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2 许鸣一;稻瘟病菌四种生理小种的形态和生长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3 夏令治;超级早稻中早39的抗稻瘟病遗传机理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4 陈杰;西南地区稻瘟病菌对稻瘟灵和吡唑醚菌酯的抗性监测及抗性机理[D];西南大学;2015年
5 童源;稻瘟病孢子图像识别算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6 黄鹏云;组蛋白H3甲基化模式在稻瘟病菌发育和致病过程中的功能分析[D];浙江大学;2015年
7 易军;稻瘟病菌对水稻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研究[D];西南科技大学;2015年
8 谢倩凤;稻种资源的抗瘟性评价及分子标记鉴定[D];广东海洋大学;2015年
9 李莹;抗稻瘟病早粳稻空育131(Pid2/Pid3)的培育[D];黑龙江大学;2015年
10 唐郑华;稻瘟病菌Rho3互作蛋白的筛选和功能分析[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173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617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