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MyoG和MEF2a基因多态性聚合效应对鸭屠宰性状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8-14 18:33

  本文关键词:MyoG和MEF2a基因多态性聚合效应对鸭屠宰性状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MyoG基因 MEFa基因 屠宰性状 聚合效应


【摘要】:【目的】探讨Myo G和MEF2a基因聚合效应对鸭屠宰性状的影响,为进一步确定与鸭屠宰性状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提供研究基础,为鸭屠宰性状的多基因聚合育种提供依据。【方法】试验以240只三穗鸭为研究素材,扩增Myo G和MEF2a基因并进行PCR产物直接测序以检测两基因所有外显子的单核苷酸突变(SNPs)位点。运用SPSS 18.0软件中的GLM统计模型对Myo G和MEF2a基因的SNPs所对应的不同基因型与三穗鸭屠宰性状进行关联分析,根据单基因关联分析结果,将对屠宰性状存在显著影响的Myo G和MEF2a基因的多态位点利用软件PHASE2.0构建聚合基因型,再进行聚合基因型与屠宰性状的关联分析。【结果】在试验群体中一共发现8个SNPs,其中在Myo G基因中有6个SNPs被找到,MEF2a基因中找到2个SNPs位点,在所有突变位点中,其中Myo G基因的g.2977GC位点发生的G/C突变使密码子由GAG变为GAC,所编码的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天冬氨酸;而MEF2a基因中的两个多态位点,g.47915GA位点发生的G/A突变使密码子由GAA变为AAA,编码的氨基酸由谷氨酸变成赖氨酸,g.47918GA位点的G/A突变引起的密码子由GAT变成AAT,所编码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成天冬酰胺。剩下的5个突变位点均属于同义突变,并未引起编码氨基酸的改变。此外,进行χ2适合性检验,除了Myo G基因的g.1131CT位点和MEF2a基因的g.47915GA、g.47918GA位点未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外,其他的突变位点均处于平衡状态。单基因关联分析结果表明,Myo G基因g.1131CT和g.2204GA突变分别对胸肌率、体重和全净膛重有着显著影响,其所对应的纯合子基因型CC、GG型为优势基因型。MEF2a基因g.47915GA/g.47918GA位点影响全净膛率,GA基因型个体属于优势基因型个体。通过挑选出与屠宰性状(胸肌率、体重、全净膛重和全净膛率)有关联的Myo G基因g.1131CT/g.2204GA位点与MEF2a基因g.47915GA/g.47918GA进行聚合效应分析,结果显示,聚合后的8种聚合基因型个体的全净膛率,在各基因型间无显著差异(P0.05),TTGAGA基因型的平均值最高,其次为CCGGGA基因型;其他3个指标各基因型间差异达到了显著,其中体重和全净膛重存在正相关,都是CCGAGA基因型的平均值最高,CTGGGA基因型的平均值次之;CCGGGG基因型的胸肌率平均值最高,其次是CCGGGA基因型。结果显示,单个基因的平均值最高的基因型分别为CC、GG和GA,在两基因聚合后在4个指标中CCGGGA基因型都不是最优的组合,说明两个基因间存在互作效应。【结论】两个基因间存在互作效应,所以用单个基因分子标记进行选育可能会顾此失彼,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是本研究的聚合优势基因型个体偏少,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进行验证分析,进行更多基因的聚合效应分析。
【作者单位】: 贵州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高原山地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MyoG基因 MEFa基因 屠宰性状 聚合效应
【基金】: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11168) 贵州省科技厅农业重大专项[黔科合重大专项字(2012)6004号] 《三穗鸭国家标准》制定与养殖技术规程编制横向(H120183) 贵州省科技合作计划联合基金项目[黔科合LH字(2015)7677号]
【分类号】:S834
【正文快照】: 0引言 【研究意义】畜禽屠宰性能由于与经济效益密切相关,在畜禽育种工作中一直备受重视,但屠宰性状属于数量性状,受多基因控制,易受环境影响,因此采用传统的选育方法进行改良进展缓慢。分子标记由于其结果不受环境影响,不存在等位基因显隐性表型关系,并且可进行早期选择,被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志霖;田耀武;肖文发;曾立雄;马德举;;三峡库区黑沟流域AnnAGNPS参数空间聚合效应[J];生态学报;2009年12期

2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发挥经验互享的“聚合效应”[N];新疆日报(汉);2014年

2 本报记者 李晓东 余长安;一张网的聚合效应[N];光明日报;2013年

3 李凯;城市品牌:众志成城的聚合效应[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4 本报记者 肖峗梅;江油中小企业发展呈“聚合效应”[N];绵阳日报;2012年

5 本报记者 李伦娥;“聚合效应”[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本报记者徐兰山阮湘华;聚合效应[N];科技日报;2003年

7 记者 王屏;科博会尽显聚合效应[N];国际商报;2006年

8 记者 文翊;凸显并校“聚合效应”[N];湖南经济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任荃;“技术+市场”带来聚合效应[N];文汇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文海燕;全市工业“聚合效应”日益显现[N];永州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广;2个山羊品种多羔基因聚合效应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74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674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92d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