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品质相关的opaque基因研究进展
本文关键词:玉米品质相关的opaque基因研究进展
更多相关文章: 玉米 opaque突变体 赖氨酸 o胚乳修饰位点 优质蛋白玉米
【摘要】:玉米中的opaque突变体改变了胚乳的蛋白特性,导致胚乳表现柔软且不透明的粉质状。粉质胚乳的高赖氨酸营养特性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研究人员先后发现了13个opaque胚乳突变体,只有o2的分子机理研究较为清楚,对提高赖氨酸含量的作用最大。为了研究胚乳中储藏物质合成、装配、转运的调控机理,从而将这些有益突变基因应用于农业生产,研究人员继而发现了多个胚乳修饰的主效位点及基因(Opm)。本文综述玉米opaque突变体及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对当前育种中利用该类基因培育优质蛋白玉米(QPM)的研究状况进行分析,为高赖氨酸玉米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和基因聚合育种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玉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玉米 opaque突变体 赖氨酸 o胚乳修饰位点 优质蛋白玉米
【基金】: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121100110300) 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S2015-02-G02)
【分类号】:S513
【正文快照】: 玉米不仅是重要的粮食作物,而且是优质的动物饲料和工业原料,其品质影响人畜的营养健康。玉米种子作为农业生产资料,对改善玉米品质和增加产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赖氨酸是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普通玉米中赖氨基酸含量非常缺乏。优质蛋白玉米(QPM)比普通玉米中赖氨酸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晓丽,刘志刚;特用型玉米[J];吉林农业;2000年01期
2 白岩;赵思孟;;玉米裂纹及其检测[J];粮食储藏;2006年04期
3 黄万松;;玉米储存过程中减少破碎率的几点措施[J];现代农业;2006年08期
4 白岩;赵思孟;;玉米裂纹及其检测[J];粮食储藏;2006年04期
5 高玉峰;张攀;郝晓敏;严建兵;李建生;杨小红;;一种快速提取玉米大群体基因组DNA的方法[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6 ;突变玉米[J];云南农业科技;1978年01期
7 张绍南,余建华;浅谈我省发展甜玉米的意见[J];福建农业科技;1986年02期
8 张赞平,端木通知;玉米染色体的制片及显带技术[J];洛阳农专学报;1995年01期
9 刘治先;玉米胚乳蛋白质及氨基酸遗传控制的研究现状[J];山东农业科学;1996年01期
10 周显青;玉米胚乳的特性及其应用[J];粮食与饲料工业;199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燕姣;王静云;王林华;陆秀华;姜国勇;;玉米核糖体失活蛋白对3种微生物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A];中国菌物学会第二届青年菌物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2 黄玉碧;;两个玉米淀粉合成酶基因启动子克隆及功能分析[A];全国植物分子育种研讨会摘要集[C];2009年
3 刘霞;王庆成;王振林;刘开昌;李宗新;张慧;;玉米、小麦皮层形态建成和胚乳淀粉粒超微结构比较[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张采波;周园元;曹墨菊;;空间环境诱发甜玉米胚乳突变体的遗传分析[A];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C];2012年
5 徐子勤;;玉米Ubi-1启动子可以减少转移基因在玉米转化体中的拷贝数[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曲靖市农科所周外森 李佳莉 马迎旭;特色专用玉米简介[N];云南科技报;2003年
2 本报记者 陈云芬;育出良种惠“三农”[N];云南日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鹏文;栽培措施和生态环境条件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1996年
2 李锦辉;高蛋白玉米的品质形成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7年
3 陈荣军;玉米几个重要基因的克隆和改良直链淀粉的转基因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3年
4 向春阳;玉米氮效率基因型差异的筛选基础及鉴定性状的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03年
5 许珍;不同类型玉米籽粒淀粉形成机理及其钾肥调控[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6 张伟;玉米EXPANSIN家族胚乳特异表达基因鉴定及ZmEXPB13功能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2014年
7 刘汉梅;玉米waxy基因和基因组的密码子用法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8年
8 魏良明;普通玉米籽粒品质性状的遗传及其近红外测定方法的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3年
9 王灵芝;Zea mays ssp. mexicana的利用和玉米优异渐渗系的创造及细胞学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10 陈志斌;玉米新品种生理生态特性及优化栽培措施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瀚宇;玉米胚乳特异性启动子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胡凯凤;盐胁迫下耐盐玉米自交系DNA甲基化变异的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年
3 李衣菲;玉米芽种力学特性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6年
4 杨涛;玉米胚乳中14-3-3蛋白相互作用组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5 刘畅;玉米可溶性淀粉合成酶相互作用因子的解析[D];吉林大学;2010年
6 冯波;不同基因型玉米种苗转化过程中的生理特性及超微结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3年
7 石德杨;铅对玉米产量、品质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3年
8 梁军林;植物生长调节物质诱导玉米9417育性转变机制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年
9 皮远江;玉米胚乳均一化cDNA文库的构建及基于基因芯片差异表达的初步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邢妍妍;玉米种子活力形成及休眠机理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896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78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