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悬浮物对褐牙鲆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09-06 02:14

  本文关键词:悬浮物对褐牙鲆抗氧化酶活性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悬浮物 褐牙鲆 抗氧化系统酶 基因表达


【摘要】:为探究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抗氧化系统酶活力及相关基因表达在悬浮物胁迫下的变化情况,设计了浓度为5 000、10 000 mg·L-1悬浮物水体对褐牙鲆(14.53 cm±1.58 cm)肌肉、肝脏、鳃及血液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谷胱甘肽转移酶(GST)、过氧化氢酶(CAT)酶活力及SOD2、GST、CAT的mRNA转录水平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显示:在悬浮物胁迫24 h或者48 h时,4种组织3种酶活力具有升高的趋势(P0.05);4种组织的T-SOD酶活力在96 h均高于对照组(P0.05),肌肉、鳃丝及血液中SOD2基因相对表达量96 h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CAT酶活力呈现先升高再降低趋势,鳃中CAT基因相对表达量呈现先降低、再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肝脏、鳃、血液中GST酶活力在悬浮物胁迫下呈现升高趋势,4种组织GST基因相对表达量在12~24 h时呈现升高趋势。研究表明:悬浮物对褐牙鲆抗氧化酶活力及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一定的影响,血液中3种酶活力变化幅度最大,鳃中3种基因相对表达水平变化幅度最大,这与血液及鳃参与呼吸作用过程有关;抗氧化酶活性及基因相对表达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本研究可为揭示褐牙鲆应对悬浮物胁迫的耐受机制及褐牙鲆耐悬浮物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作者单位】: 天津渤海水产研究所;临沂市罗庄区水务局;临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关键词】悬浮物 褐牙鲆 抗氧化系统酶 基因表达
【基金】:国家鲆鲽类产业技术体系(CARS-50-z01) 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海珍品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应用15zxbfnc00100) 天津市水产局青年科技创新项目(悬浮物胁迫对褐牙鲆存活、抗氧化系统酶活力及基因表达的研究J2014-02) 天津市农委农业科技合作项目(海水新品种的引进及示范201304070) 天津市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项目(海水鱼养殖岗位)
【分类号】:X55;X171.5
【正文快照】: 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牙鲆科(Paralichthyidae)、牙鲆属(Paralichthys),是肉食性底栖鱼类,在发育中有变态过程。褐牙鲆主要分布于中国以及朝鲜、日本沿岸水域,是我国重要的海水增养殖品种[1]。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港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涛,张秀梅,高天翔,井爱国;褐牙鲆水中阻力的初步研究[J];中国水产科学;2004年03期

2 线薇薇,张传骞,朱鑫华;褐牙鲆卵黄囊期能量代谢与生化物质变化特征研究[J];海洋科学集刊;2004年00期

3 朱鑫华,王云峰,刘栋;温度对褐牙鲆资源补充特征的生态效应[J];海洋与湖沼;1999年05期

4 线薇薇,朱鑫华;摄食水平对褐牙鲆幼鱼能量收支的影响[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5期

5 彭银辉;黄国强;李洁;唐夏;;餐后温度对褐牙鲆幼鱼生长的影响[J];广西科学;2013年03期

6 黄国强;李洁;柳意樊;;不同溶氧水平对褐牙鲆幼鱼呼吸行为和血液指标的影响[J];广西科学;2013年01期

7 张秀梅,朱杰,高天翔,柳广东;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受精卵及仔稚鱼生理生态学研究进展[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8 卢钟磊;池信才;王义权;沈月毛;郑忠辉;宋思扬;;褐牙鲆耐热性状相关的微卫星分子标记筛选[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9 黄国强;韦柳枝;张秀梅;张沛东;;温度操作对褐牙鲆幼鱼的生长和能量分配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董登攀;宋协法;关长涛;李娇;崔勇;黄滨;高淳仁;朱建新;;褐牙鲆陆海接力养殖试验[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线薇薇;朱鑫华;;褐牙鲆内源氮排泄率与体重和温度的关系[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2 缪锋;朱鑫华;;褐牙鲆补偿生长特性的研究[A];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甲壳动物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海洋与湖沼学会生态学分会200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刘丽娜 本报通讯员 周健伟 严竞;30万尾褐牙鲆增殖昨放流[N];青岛日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冬冬;褐牙鲆和夏牙鲆杂交的遗传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9年

2 隋娟;褐牙鲆与夏鲆杂交及回交子代的早期发育及细胞遗传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3 曹亮;铜、镉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早期发育阶段的毒理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4 王茂林;海水中钙镁离子对褐牙鲆幼鱼生长和生理影响的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5 吕红健;许氏平湁和褐牙鲆标志技术与标志放流追踪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6 黄伟;汞、铅、锌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早期发育过程毒理作用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0年

7 董晓煜;超饱和溶解氧在褐牙鲆养殖中的应用:生长及生理学机制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董怡飞;多氯联苯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的甲状腺干扰效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9 宋娜;西北太平洋两种海洋鱼类的分子系统地理学研究及分子标记在褐牙鲆增殖放流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10 柳意樊;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和杂交鲆(P.olivaceus♀×P.dentatus♂)幼鱼高温耐受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俊青;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Trx1,,TRP14 和Prx1基因的克隆、表达和转录水平的免疫刺激反应[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2 王腾腾;两种新型鲆鲽类网箱养殖试验及密度对网箱养殖褐牙鲆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6年

3 姚锋;褐牙鲆白化相关基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洁;限制溶解氧供应对褐牙鲆幼鱼生长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唐夏;温度、盐度、溶解氧及光照周期胁迫对褐牙鲆幼鱼生长指标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李三磊;分子标记在褐牙鲆耐高温品系选育中的应用[D];浙江海洋学院;2012年

7 娄慧敏;褐牙鲆干扰素调节因子5(IRF-5)的克隆与表达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8 尹湘艳;褐牙鲆干扰素调节因子3(IRF-3)和干扰素调节因子7(IRF-7)的全长cDNA克隆与表达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陈晓玲;大菱鲆干扰素调节因子8(IRF-8)以及褐牙鲆IRF-2和IRF-8的分子特征及其诱导表达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年

10 杨凡;中国鲽形目鱼类的DNA分子条形码及褐牙鲆的遗传多样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015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8015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d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