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类病斑突变基因lm3的定位
本文关键词:小麦类病斑突变基因lm3的定位
【摘要】:本文以EMS诱变普通小麦花培品系H261所得后代中选育出的一个稳定遗传的小麦类病斑突变体LF2010为研究材料,通过不同的基因定位策略对这个新的小麦类病斑突变基因lm3进行基因定位。主要结果如下:1.遗传模式分析:将突变体LF2010与正常品系中国春杂交,分别对其F1、F2群体及F3家系进行遗传模式分析,结果表明:LF2010的斑点性状在LF2010与中国春杂交的分离群体中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2.lm3基因定位:运用BSA基因定位策略时,仅获得一个分子标记Xwmc388与目标基因连锁,Xwmc388在小麦染色体上有多个位点,所以并不能初步推断突变基因lm3所在的目标染色体;进一步运用MBSA基因定位策略时,又筛选到2个分子标记与目标基因连锁,分别为Xbarc134、Xwmc417,因此将目标基因lm3初步确定在小麦6B染色体上。同时运用小麦90K基因芯片结合BSA的基因定位策略,根据整合的高密度90KSNP遗传连锁图谱确定F2性状池之间多态性SNP在各个染色体上的数量分布,从而快速确定目标基因lm3位于小麦6B染色体上,并利用小麦90K芯片富集区间结果设计基于小麦基因组SSR引物,最终得到3对SSR引物与突变基因lm3连锁,进一步验证目标基因位于6B染色体上。群体验证分析后最终得到15对分子标记与lm3基因连锁的遗传连锁图谱,将lm3基因定位在小麦6B染色体的长臂,与两侧标记SWES2、Xbarc134的遗传距离分别为13.1cM和3.8cM。
【关键词】:小麦 类病斑 基因定位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435.1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第一章 文献综述8-22
- 1.1 立题依据与意义8
- 1.2 主要研究内容8
- 1.3 类病斑突变体研究进展8-14
- 1.3.1 类病斑突变的变异来源9-10
- 1.3.2 类病斑突变体与抗病性10
- 1.3.3 发生机制10-13
- 1.3.4 类病斑突变体的遗传以及突变基因的定位与克隆13
- 1.3.5 小麦类病斑突变研究进展13-14
- 1.4 小麦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14-22
- 1.4.1 分子标记类型及小麦遗传图谱的构建14-17
- 1.4.2 小麦基因定位的限制性17
- 1.4.3 小麦基因定位策略17-22
- 第二章 类病斑突变体LF2010的遗传与基因定位研究22-33
- 2.1 试验材料22
- 2.2 试验方法22-27
- 2.2.1 遗传分析22
- 2.2.2 基因定位22-27
- 2.3 结果与分析27-32
- 2.3.1 遗传分析27
- 2.3.2 基因定位27-32
- 2.4 本章小结32-33
- 第三章 讨论33-35
- 3.1 lm3为一个全新的类病斑突变基因33
- 3.2 突变基因lm3定位结果分析33-34
- 3.3 小麦 90K芯片结合BSA定位基因的可行性34-35
- 第四章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43
- 附表 143-45
- 致谢45-46
- 作者简介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家蚕新突变基因的发现、分析及其利用研究[J];农业科技通讯;1997年06期
2 胡必强;赵凤华;;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黄绿叶突变基因[J];农药市场信息;2007年15期
3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黄绿叶突变基因[J];北京农业;2009年03期
4 ;“家蚕突变基因研究”成果荣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J];蚕学通讯;2010年02期
5 茅慧华,邵义祥,吴宝金,薛整风,陈兵,李厚达;两例新的稀毛小鼠突变基因的染色体定位[J];动物学报;2005年02期
6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黄绿叶突变基因[J];山西农业(致富科技);2007年08期
7 ;我国科学家发现水稻黄绿叶突变基因[J];北京农业;2008年06期
8 施美莲;徐平;殷筱舒;杨伟伟;顾美儿;俞利平;刘桂杰;吴宝金;;腹侧黄斑小鼠的部分特征及其突变基因的染色体定位[J];动物学研究;2012年03期
9 郑振宇;武刚;哈斯巴雅尔;李春丽;石川明;若杉升;赵卫东;;小鼠卵子突变基因功能表达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10 代方银;;西南大学蚕学与系统生物学研究所的“家蚕突变基因研究”成果荣获重庆市自然科学一等奖[J];蚕业科学;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茅慧华;吴宝金;薛整风;李厚达;;一种新的稀毛小鼠突变基因的染色体定位[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吴宝金;茅慧华;邵义祥;陈兵;薛整风;李厚达;;一个新的kit等位基因的克隆及序列分析[A];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韦嘉励;张大兵;米华玲;;水稻斑马叶突变基因的初定位及其功能的初步研究[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4 宋根娣;柴保国;赵卫东;李春丽;郑振宇;;卵子突变基因在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作用机理研究[A];中国动物遗传育种研究进展——第十五次全国动物遗传育种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5 代方银;胡海;童晓玲;乔梁;黄永燕;陈军;鲁成;向仲怀;;家蚕第14染色体的突变基因与SSR分子标记的整合定位[A];中国蚕学会第六届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C];2009年
6 林拥军;陈浩;唐微;张启发;;转基因抗虫水稻培育[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沈卫章;金佩佩;丁秋兰;王学锋;姜玉珍;王鸿利;;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 L721R和Q860X复合杂合突变导致血小板无力症的分子发病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紫藤;俄发现可能根治秃顶的突变基因[N];中国医药报;2006年
2 记者 胡德荣;重症联合免疫缺陷新突变基因“现形”[N];健康报;2013年
3 记者 关媛媛;蚕宝宝可以“定向培育”[N];重庆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彭德倩;“我们家的突变基因找到了!”[N];解放日报;2013年
5 胡必强邋记者 赵凤华;我科学家发现水稻黄绿叶突变基因[N];科技日报;2007年
6 通讯员 陈秀萍 记者 邢兆远;β地中海贫血突变基因研究有突破[N];光明日报;2001年
7 申淳;我国发现水稻黄绿叶突变基因[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8 张 稼;人类进化聪明女人贡献大[N];大众科技报;2002年
9 张田勘;男人的智慧是女人给的[N];科技日报;2002年
10 Ron Winslow 编译 徐树明;定位凯瑞的基因治疗[N];医药经济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吴宝金;ENU诱导小鼠突变及对部分突变基因的定位克隆[D];扬州大学;2004年
2 茅慧华;snthr~(-1Bao)稀毛小鼠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突变基因精确定位和毛发调节基因的QTL定位[D];扬州大学;2007年
3 聂红毅;家蚕缩蚕突变体突变基因的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雅;一种新型基于锁核酸的低丰度未知突变基因富集方法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2015年
2 李高天;三例眼部突变小鼠的培育、特征分析及一例小眼小鼠突变基因的染色体定位[D];杭州师范大学;2015年
3 喻珊;小麦细胞膜Na~+/H~+逆转运蛋白TaSOS1及其超活性突变基因的功能验证[D];海南大学;2015年
4 杨佳秀;小麦类病斑突变基因lm3的定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5 任时好;小鼠卵子突变基因的修饰基因发现和定位[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6 卢增兰;ENU诱导小鼠突变及对一种白斑突变基因的定位鉴定[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7 王琳;Wbct白斑小鼠突变基因的鉴定及纯合子小鼠胚胎死亡的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8 李柯;ENU诱变获得一种多趾小鼠及其突变基因的鉴定[D];扬州大学;2012年
9 高淑彬;人CuZn-SOD突变基因在聚球藻中的高效表达及活性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李玉荣;BSR-Seq方法定位玉米黄化突变基因[D];华中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8775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877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