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DNA条形码在中国南海绯鲤属鱼类鉴定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7-09-28 13:39

  本文关键词: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的DNA条形码在中国南海绯鲤属鱼类鉴定中的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绯鲤属 DNA条形码 COⅠ基因 中国南海


【摘要】:为探讨COⅠ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对绯鲤属(Upeneus)鱼类鉴定的有效性,明确物种的分类地位,通过COⅠ基因5'端652 bp序列研究中国南海绯鲤属的黑斑绯鲤(Upeneus tragula)、马六甲绯鲤(Upeneus moluccensis)、纵带绯鲤(Upeneus subvittatus)、黄带绯鲤(Upeneus sulphureus)、吕宋绯鲤(Upeneus luzonius)以及条尾绯鲤(Upeneus bensasi)6个种56 ind标本的标准DNA条形码序列的种内种间遗传距离,并构建分子系统树。研究表明:所测样品的碱基组成为T:29.2%,C:29.6%,A:21.4%,G:19.8%,A+T含量(50.6%)略高于G+C含量(49.4%),转换/颠换率为3.08。6种绯鲤属鱼类组成5个自展支持率为100%的分支,其中黑斑绯鲤和马六甲绯鲤混杂分布于同一分支上,其余4种绯鲤独自成支;分支间平均遗传距离10.10%(8.60%~12.40%),是分支内平均遗传距离0.18%(0.00%~0.30%)的56倍。纵带绯鲤、黄带绯鲤、吕宋绯鲤、条尾绯鲤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10.70%(8.80%~12.40%),约为这4个种种内平均遗传距离0.125%(0.00%~0.20%)的85倍,种间遗传距离大于种内遗传距离的10倍以上,确定了它们的物种有效性。黑斑绯鲤和马六甲绯鲤种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40%和0.20%,与其它4种绯鲤为同一水平;但种间遗传距离仅为0.30%,属于一般物种的种内遗传距离范围,因此推测二者或为同一物种,但还需从形态学和基因组序列分析等方面加以进一步确证,其是否受到种间杂交和近期辐射进化的影响也需要今后更多的研究。标准的DNA条形码虽然能够有效地区分中国南海绯鲤属鱼类中的纵带绯鲤、黄带绯鲤、吕宋绯鲤和条尾绯鲤,但DNA条形码对黑斑绯鲤和马六甲绯鲤的鉴定与形态学的鉴定结果不一致,表明在物种鉴定时,母系遗传的线粒体COⅠ基因有时需要结合其它核基因分子标记或生态调查资料加以辅助。
【作者单位】: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中心;
【关键词】绯鲤属 DNA条形码 COⅠ基因 中国南海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103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1613105) 欧盟Erasmus Mundus TECHNO Ⅰ博士后教育交流项目
【分类号】:S917.4
【正文快照】: 准确的物种鉴定是开展生理生态研究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提与基础。传统的鱼类分类主要依据外部形态特征,并结合比较解剖学特性和生态习性来确定,虽能区分大部分鱼类,但通常比较依赖鉴定者的个人经验,且很多鱼类的条纹、斑点、体色等外部形态易受外界环境及发育阶段的影响而产生

本文编号:9361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9361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c8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