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基因论文 >

2p15区域候选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中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2 01:13

  本文关键词:2p15区域候选基因与中国汉族人群中强直性脊柱炎的关联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强直性脊柱炎 2p15 遗传易感性 多态性


【摘要】:目的:探索2p15区域是否存在基因区域的易感位点与中国汉族人群中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易感性存在关联。方法:所有的AS患者都来自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的门诊病例,疾病的诊断由具有副主任医师职称的风湿科医生根据1984年修订的AS纽约标准进行诊断,对照来自于合肥市中心血站的健康献血者,对照组与病例组按照年龄、性别和民族进行频数匹配。本研究采取的是两阶段的病例对照研究,第一阶段,选取rs10865331位点上下游的17个基因,采用目的区域深度测序的方法在100个AS患者和100个相匹配的健康对照中对可能的易感位点进行筛选,由于本次研究的探索性质,我们事先规定此阶段P值小于0.2即认为存在统计学上的关联;第二阶段,对于初步筛选出的可疑阳性位点和rs10865331位点,采用SNP分型技术在620例AS患者和相匹配的620例健康对照中进行大样本验证,SNP分型方法采用的是改进的多重连接酶检测反应(i MLDR)技术。通过比较各位点在两组间的基因型、等位基因和各种遗传模型下的频率分布以及位点间单倍型分布情况的差异,来阐明2p15区域是否存在与AS易感性有关联的新的易感基因和位点;患者的临床特征选择功能指数(BASFI)和疾病活动指数(BASDAI)进行分析。结果:第一阶段纳入的100例AS患者和100例健康对照中,男性患者79人,女性患者21人,平均年龄为29.50±9.68岁,对照组中男性80人,女性20人,平均年龄为29.91±9.25岁,两组人群在性别构成比和年龄分布上不存在统计学差异(χ2=0.031,P=0.861;t=-0.306,P=0.760)。最终有12个SNP位点(USP34基因上的rs14170,rs11428092,rs10208769,rs21231111位点,FAM161A基因上的rs6545910,rs6748320,rs3736598位点,AHSA2基因上的rs777585,B3GNT2基因上的rs3811616,C2orf74基因上的rs1729674,COMMD1基因上的rs55785307和KIAA1841基因上的rs1177284)被认为可能与AS存在潜在相关性,并用于后续的验证性分析。在第二阶段的验证性研究中,共纳入患者620例,健康对照620例,患者中包含男性515人,女性105人,平均年龄为28.28±8.92岁,对照中包含男性512人,女性108人,平均年龄27.83±7.58岁,两组间性别和年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χ2=0.051,P=0.821;t=0.957,P=0.339)。本阶段的验证性研究,包含第一阶段初步筛选出的12个可疑SNP位点和之前已经得到验证的阳性位点rs10865331,研究结果显示,5个SNP位点(USP34基因上的rs14170,rs11428092,rs10208769,rs2123111和C2orf74基因上的rs1729674)可能与AS存在相关性(P0.05),尽管在Bonferroni校正以后,上述统计关联消失。其中rs11428092和rs10208769位点只在男性中有意义。此外,rs1729674,rs14170,rs2123111和rs10208769四个位点显示有较强的连锁不平衡(D’0.90,r20.80)并纳入单倍型分析,结果显示单倍型TAGA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χ2=4.741,P=0.029,OR(95%CI)=0.832(0.705,0.982));同时,本次研究再一次证明了rs10865331位点与AS易感性之间的关联性(P=0.001,OR(95%CI)=1.303(1.111,1.526))。临床特征分析发现,13个SNP位点各自的基因型与BASFI及BASDAI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我们的研究第一次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USP34和C2orf74基因可能是AS在2p15区域新的易感基因;此外本次研究发现了一个新的单倍型TAGA,该单倍型在AS的发病中可能具有保护性作用,未来仍需要进一步的扩大样本和在不同种族中对该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2p15 遗传易感性 多态性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593.23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6-8
  • 中文摘要8-10
  • 英文摘要10-13
  • 1. 前言13-16
  • 2. 材料与方法16-32
  • 2.1 研究对象16
  • 2.2 流行病学资料的收集16-18
  • 2.3 血液标本的采集18
  • 2.4 DNA提取18-20
  • 2.5 目的区域测序20-24
  • 2.6 基因分型24-31
  • 2.7 质量控制31
  • 2.8 统计分析31-32
  • 3. 结果32-50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分析32-33
  • 3.2 疾病相关SNP位点筛选阶段33-34
  • 3.3 大样本SNP分型验证阶段34-50
  • 4. 讨论50-55
  • 5. 结论55
  • 6. 参考文献55-62
  • 附录162-65
  • 附录265-70
  • 致谢70-71
  • 综述71-83
  • 参考文献77-8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永霞;强直性脊柱炎误诊1例[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3期

2 李军,陈列;手法配合中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9例临床报导[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李朝晖,姜永庆;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体会[J];黑龙江医学;2000年12期

4 徐翠华;强直性脊柱炎12例误诊分析[J];辽宁医学杂志;2000年01期

5 宋伟东;女性强直性脊柱炎误诊一例[J];中国疗养医学;2000年01期

6 杨清锐,遇晓,张源潮;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J];山东医药;2001年09期

7 龚卫娟,范丽安;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遗传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1年01期

8 叶新生;三兄弟同患强直性脊柱炎报告[J];海南医学;2001年04期

9 潘建玲,于威,蒲米娜;强直性脊柱炎合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1例[J];黑龙江医学;2001年08期

10 信素英,樊爱华,陈永汉;中西医结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50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源潮;杨清锐;遇晓;张春玲;陈立辉;;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A];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学术大会会议议程及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马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健康教育[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3 沈友轩;周定华;王艳艳;柯瑶;王嫱;;强直性脊柱炎79例临床特点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潘文友;刘焱;刘华;;晚发强直性脊柱炎十例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张丽颖;刘朋;;晚发强直性脊柱炎八例临床分析[A];第十届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张自强;方泽志;汪方记;;强直性脊柱炎证治附60例疗效观察[A];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卞曙晓;刘江涛;勾丽;刘兴中;;强直性脊柱炎的早诊断早治疗[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摘要[C];2005年

8 张秀英;董砚奉;国艳霞;焦红梅;王丽;;强直性脊柱炎误诊24例分析[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9 阎小萍;;强直性脊柱炎误诊131例分析[A];全国中西医结合强直性脊柱炎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张育;王艳茹;马莹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721例的临床回顾分析[A];第17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日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 马丽;强直性脊柱炎结成群害亲人[N];保健时报;2007年

2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内分泌科 冯修高 整理 吴志 张文明;肺炎衣原体可引发强直性脊柱炎[N];健康报;2013年

3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 北京协和医院风湿科主任医师 曾小峰;强直性脊柱炎能被有效控制[N];光明日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姜晨怡;强直性脊柱炎 易被误诊的“不死癌症”[N];科技日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熊昌彪;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要走出两个误区[N];中国医药报;2013年

6 冯兴华;中医治疗强直性脊柱炎[N];健康报;2003年

7 ;强直性脊柱炎及早治疗是关键[N];上海科技报;2002年

8 石兰;强直性脊柱炎的康复护理[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9 刘秀凤;强直性脊柱炎的康复运动[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5年

10 周武;强直性脊柱炎为何易误诊?[N];浙江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明强;强直性脊柱炎诊疗现状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4年

2 赵英华;磁共振成像对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活动性的检测[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刘军;ANO6,HAPLN1,EDIL3在中国汉族人群中与强直性脊柱炎的易感性及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5年

4 陈猛;调节性B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患者中的分布及功能[D];山东大学;2016年

5 张虎;强直性脊柱炎关节滑膜高表达碳酸酐酶1[D];山东大学;2011年

6 朱洪民;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1年

7 叶玲英;新型调节性T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的作用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3年

8 谢伟林;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免疫遗传机制及风险预报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2年

9 陈蕊雯;中国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候选基因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5年

10 王昊;阎小萍教授风湿病学术思想及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学术经验与临床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跃兴;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IL-23、IFN-γ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王刚;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与治疗相关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3 杨帆;TNF-α拮抗剂与传统药物相比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关节功能影响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4 张应子;强直性脊柱炎STAT3表达及其与治疗的相关性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5 胡艳婷;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主观幸福感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6 范大志;IL-3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强直性脊柱炎遗传易感性的关联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7 刘丽;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iRNAs的表达与血清细胞因子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5年

8 徐立伟;祛瘀舒督颗粒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临床观察[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5年

9 李亭;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的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10 焦蕊蕊;实时超声弹性成像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跟腱损伤的评估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567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yingongcheng/9567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70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