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锚杆支护效果评价研究
本文关键词: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锚杆支护效果评价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支护参数 加固区厚度 围岩稳定 围岩支护强度系数 锚固效果评价
【摘要】:随着矿产资源的减少,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煤矿开采深度和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对于高地应力、软岩等破坏范围较大的巷道,采用传统锚杆支护理论进行设计施工难度大,工作效率偏低。本文以禾草沟5号煤层辅运大巷为工程依托,采用锚杆加固区围岩稳定理论设计,分析围岩稳定性,并对其支护效果评价,主要结论如下:(1)传统锚杆支护理论的加固范围是整个塑性区,支护阻力不小于卡斯特耐尔(Kastner)公式计算值,巷道围岩稳定;对于围岩破坏范围较大的巷道,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提出锚杆加固区围岩稳定理论,只需要加固浅部破碎围岩,锚固在稳定岩体上,没有必要加固整个塑性区,不受塑性区宽度的影响,克服了实际工程中塑性区范围难以测定的问题,充分发挥了围岩的自身承载力,巷道围岩稳定需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锚杆加固区外侧不小于卡斯特耐尔(Kastner)公式计算值,二是加固区内任意一点满足摩尔库伦强度准则。随着加固区厚度的增大,塑性区宽度不断减小,直至加固区的外侧面与弹塑性交界面重合,此时围岩的支护阻力与传统支护理论设计值相等,证明了锚杆加固区围岩稳定理论的合理性。(2)巷道围岩支护参数的设计遵循“长而疏,短而密”的规律,锚杆施加的预张力与维持围岩稳定所需的支护阻力呈正相关关系;为了有效的评价锚杆支护效果,提出围岩支护强度系数K的概念,其物理意义是巷道洞壁处产生单位位移所需的支护力,反映了围岩抵抗变形压力的能力;运用统一强度理论得到巷道洞壁的位移解析解,随着锚杆长度的增大,巷道围岩洞壁位移不断减小,且曲线的斜率呈递减趋势,说明选取合理的锚杆参数,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对围岩支护强度系数分析,可知:对于同一巷道,围岩支护强度系数的变化区间很小,可以认为K为常数;对于不同埋深的巷道,对应的围岩支护强度系数不同,随着原岩应力P0的增大,围岩支护强度系数不断增大。(3)结合工程实例,利用工况下相应的围岩支护强度系数极值Kmax,结合实测的位移解,对巷道锚杆支护效果进行评价,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若围岩支护强度系数满足极值条件,则锚杆间排距的布置满足支护要求,锚固效果良好,巷道围岩稳定;反之,巷道围岩不稳定,需要减小锚杆间排距,并提高锚杆强度。
【关键词】:支护参数 加固区厚度 围岩稳定 围岩支护强度系数 锚固效果评价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D353.6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8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8-9
- 1.1.1 研究背景8-9
- 1.1.2 研究意义9
- 1.2 锚杆支护的国内外研究现状9-15
- 1.2.1 国外研究现状9-13
- 1.2.2 国内研究现状13-15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15-17
- 1.3.1 课题研究内容15-16
- 1.3.2 课题研究方法16-17
- 1.4 本文拟采用的技术路线17-18
- 2 锚杆加固区围岩稳定性分析18-43
- 2.1 传统锚杆支护理论及支护设计方法18-23
- 2.1.1 传统锚杆支护理论18-21
- 2.1.2 支护设计方法21-22
- 2.1.3 锚杆的支护形式22-23
- 2.2 开挖扰动巷道围岩力学分析23-26
- 2.3 锚杆加固区围岩稳定理论26-30
- 2.3.1 锚杆加固区围岩稳定理论概述26-27
- 2.3.2 锚杆加固区围岩稳定理论与传统锚杆支护理论对比分析27
- 2.3.3 锚杆加固区力学机理分析27-30
- 2.4 传统锚杆支护理论围岩稳定性分析30-33
- 2.5 锚杆加固区围岩稳定理论围岩稳定性分析33-42
- 2.5.1 巷道围岩力学分析33-39
- 2.5.2 巷道围岩稳定性判定39-42
- 2.6 小结42-43
- 3 锚杆加固区围岩支护参数设计及支护效果评价43-57
- 3.1 锚杆加固区围岩变形分析43-47
- 3.2 锚杆加固区围岩支护参数设计47-51
- 3.2.1 传统支护围岩支护参数设计48-49
- 3.2.2 加固区围岩支护参数设计49-50
- 3.2.3 锚杆预张力的设计50-51
- 3.3 围岩支护强度系数的提出51-52
- 3.4 围岩支护强度系数的分析52-54
- 3.4.1 传统支护理论设计的围岩支护强度系数分析52-53
- 3.4.2 锚杆加固区围岩稳定理论设计的围岩支护强度系数分析53-54
- 3.5 巷道围岩支护效果评价54-56
- 3.6 小结56-57
- 4 禾草沟5号煤层辅运大巷围岩支护效果分析57-70
- 4.1 工程概况57-58
- 4.2 禾草沟5号煤层辅运大巷围岩支护方案设计58-62
- 4.2.1 传统支护理论设计方案58-60
- 4.2.2 锚杆加固区围岩稳定理论支护设计方案60-62
- 4.3 现场监测方案和监测结果62-69
- 4.3.1 现场监测方案62-65
- 4.3.2 监测结果65-68
- 4.3.3 监测结果分析68-69
- 4.4 小结69-70
- 5 结论与展望70-72
- 5.1 结论70-71
- 5.2 展望71-72
- 致谢72-73
- 参考文献73-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立君;冯英伟;;锚杆支护的实践与认识[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年06期
2 任永安;预应力锚杆支护的实践与认识[J];中国西部科技;2005年06期
3 郭忠华;;完善锚杆支护技术,,提高锚杆支护效果[J];科技信息;2007年01期
4 王君辉;;浅谈认识与实践锚杆支护[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18期
5 徐世勇;;制约煤矿锚杆支护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发展建议[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15期
6 伊腾福夫;孟庆仁;;锚杆支护法(1)[J];国外金属矿采矿;1979年01期
7 青义琢;;锚杆支护的新发展[J];云南冶金;1987年01期
8 黄建岳,王传银;钢带锚杆支护及改进[J];煤炭科学技术;1989年08期
9 A.A.Balkemea;王丽静;;锚杆支护与经济[J];有色矿山;1991年06期
10 景小明;;关于煤矿锚杆支护的探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4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树屏;;隧道围岩中系统锚杆支护效果的研究[A];岩石力学在工程中的应用——第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1989年
2 胡林;;综掘锚杆支护装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A];煤矿安全、高效、洁净开采——机电一体化新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桂祥友;马云东;郁钟铭;;锚杆支护可靠性动态设计计算机系统与应用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司林坡;;对锚杆支护中一些问题的探讨[A];采矿工程学新论——北京开采所研究生论文集[C];2005年
5 王联合;侯俊锋;;黄陵一号煤矿锚杆支护施工监测方案设计[A];西部矿山建设工程理论与实践[C];2009年
6 张玉君;段升金;张振海;;锚杆支护失效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A];第六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1年
7 王万冬;;大力推广锚杆支护 促进煤矿安全生产[A];2003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年会、“安全健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题交流会、全国第三次安全科学技术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3年
8 顾金才;沈俊;;锚杆支护洞室受力反应与破坏形态比例模型试验研究[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9 林健;康红普;;煤矿锚杆支护构件精细化研究方向和趋势[A];中国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研究进展——第四届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灾害控制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百年校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刘永禄;高明涛;;千米深井煤巷桁架与锚杆支护效果的数值模拟研究[A];2010全国采矿科学技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永亮;淮北矿业集团海孜矿锚杆支护节支二千余万[N];中国矿业报;2003年
2 崔大汉邋薛建宏;煤科院专家解读“锚杆支护”[N];经理日报;2007年
3 张瑛;秦斌青:生命的升华[N];山西科技报;2000年
4 李宛玲 郭雪飞;王庄矿一项技术节支2.45亿元[N];山西经济日报;2004年
5 梁勇;祁东矿锚杆支护达100% 彻底取消架棚支护[N];经理日报;2007年
6 梁勇;祁东矿:推广锚杆支护 取替架棚支护[N];经理日报;2007年
7 刘循;采矿工程学科领域获新突破[N];科技日报;2005年
8 刘俊恒 本报记者 张富江;太行脊梁[N];中国煤炭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靖龙;新型机械式可回收端锚杆支护机理及应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周纪军;爆炸动载对近区锚杆支护结构影响的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平;下沟矿二次动压巷道高预应力支护技术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5年
2 肖旺;考虑峰后特性的隧道围岩锚杆支护力学机制[D];湖南大学;2016年
3 王伟;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及锚杆支护效果评价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6年
4 刘东才;铁法局锚杆支护力学研究与实践[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1年
5 陆雪峰;锚杆支护作业平台的设计与仿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6 张福祥;回采巷道锚杆支护监测技术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2年
7 陈东印;地下工程预应力锚杆支护数值模拟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8 娄培杰;煤巷围岩稳定性分类及锚杆支护辅助设计系统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9 孙倩;矿用锚杆支护静态电阻应变仪的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10 邹常富;大冶铁矿玻璃钢锚杆支护的应用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1047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104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