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强度折减法矿柱渐进失稳演变规律
本文选题:矿柱 切入点:动态强度折减法 出处:《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提出基于动态强度折减法分析矿柱渐进失稳演变的方法,揭示矿柱渐进失稳演变规律。通过理论分析,给出平面应变模型的屈服接近度指标Y,确定矿柱破损区域。利用某大型金矿工程实例,构建FLAC矿柱失稳数值模型。随着循环动态折减计算,破损区首先出现在矿柱4个边角部位,逐渐向底部中心区域扩展,直至贯通整个矿柱。破损区演变可分为稳定、扩展、突变等3个过程;随着迭代计算步长增加,破损单元数量由缓慢增加、稳定增加到急剧扩展。与整体强度折减法相比,该方法准确揭示矿柱渐进破坏机理,客观描述矿柱渐进失稳演变趋势和变形破坏程度,克服容易人为夸大破损区、产生不正常破损区的缺憾。现场位移监测结果验证了该方法分析结果的正确性。动态强度折减法为研究矿柱失稳机理和安全评价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方法。
[Abstract]:A method based on dynamic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is proposed to analyze the progressive instability evolution of ore pillars, which reveals the evolution law of progressive instability of ore pillars. The yield approach index of plane strain model Y is given, and the damaged area of pillar is determined. A numerical model of FLAC pillar instability is constructed by an example of a large gold mine project. With the cyclic dynamic reduction calculation, a numerical model of FLAC pillar instability is constructed. At first, the damaged zone appears in the four sides and corners of the pillar, and gradually extends to the central area of the bottom until the whole pillar is penetrated. The evolution of the damaged zon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rocesses: stability, expansion and sudden change, and the step size increases with the iterative calculation. Compared with the overall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the method can accurately reveal the progressive failure mechanism of the pillar, and objectively describe the evolution trend of progressive instability and the degree of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of the pillar. To overcome the tendency to exaggerate the damaged area, The results of field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analytical results. The dynamic strength reduction method provides a new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studying the mechanism of pillar instability and safety evaluation.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学院;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B08B0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51174093,51374035)~~
【分类号】:TD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骥,杨林德,管飞;强度折减法确定的复合土钉支护整体稳定系数[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年21期
2 潘岳;李爱武;;对“基于突变理论的采空区重叠顶板稳定性强度折减法及应用”的讨论[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3 赵延林;;“对‘基于突变理论的采空区重叠顶板稳定性强度折减法及应用’的讨论”的答复[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4 邹济韬;李云安;;双强度折减法在高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安全与环境工程;2012年06期
5 袁维;李小春;白冰;石露;;一种考虑拉破坏的强度折减法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4年S1期
6 文瑜;;强度折减法在高填方土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13年04期
7 陈菲;邓建辉;;岩坡稳定的三维强度折减法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12期
8 何松晟;高玮;汪磊;;边坡稳定分析的强度折减法应用[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9 李朝晖;陈建平;马艳玲;;基于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J];采矿技术;2011年04期
10 杨光华;张玉成;张有祥;;变模量弹塑性强度折减法及其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光华;张玉成;张有祥;吴舒界;;变模量强度折减法及其应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刘汉东;薛雷;李维朝;;非均质边坡强度折减法折减范围研究[A];工程地质力学创新与发展暨工程地质研究室成立5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薛雷;孙强;秦四清;刘汉东;黄鑫;;非均质边坡强度折减法折减范围研究[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马天辉;唐春安;李术才;王汉鹏;梁正召;;八字岭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强度折减法分析[A];第九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健;高永涛;吴顺川;谢玉玲;胡杰;;基于统一强度理论的改进强度折减法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6 杨光华;张玉成;张有祥;;变模量弹塑性强度折减法及其在边坡稳定分析中的应用[A];第一届全国岩土本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何润洲;;再议极限平衡与强度折减法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对比[A];2014年7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8 程晔;赵明华;曹文贵;;桩基下岩溶顶板稳定性评价的强度折减法研究[A];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3年
9 孔不凡;阮怀宁;;边坡稳定的离散元强度折减法分析[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10 童有全;李林;;强度折减法在攀钢白云石矿山边坡的应用[A];第十届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林杭;基于线性与非线性破坏准则的边坡强度折减法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罗显枫;基于强度折减法的边坡可靠度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陈卫兵;考虑岩土材料流变特性的强度折减法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凯;劣化衬砌结构地震响应分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卢锋;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既有隧道安全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3 陈岩;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水井包滑坡稳定性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付正道;基于有限差分强度折减法及其改进折减法的对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5 杨有成;强度折减法在斜坡稳定性分析中的适用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8年
6 钟志辉;边坡分析的局部强度折减法及其工程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2年
7 袁灿;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浅变质岩风化层边坡稳定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8 肖武;基于强度折减法和容重增加法的边坡稳定分析及工程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9 王成龙;强度折减法边坡稳定分析失稳判据研究及龙潭港岸坡稳定性计算[D];河海大学;2007年
10 陈菲;强度折减法在滑坡三维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6年
,本文编号:15698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569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