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矿业工程论文 >

城门山铜矿南部边坡稳定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28 02:16

  本文选题:边坡稳定性 切入点:数值模拟 出处:《重庆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本文以江西铜业公司城门山铜矿(露天矿)南部边坡为工程实例,对边坡稳定性分析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强度参数的影响、边坡监测方法和开采过程中地下水的影响。该边坡主要由五通组地层(D3s)和纱帽组地层(S3s)两种砂岩构成。根据边坡工程地质勘察资料分析,该露天矿边坡可分为6个工程地质区域(I,II,III,IV,V和VI)。六个区域的工程地质基础数据从早期开发勘探的不同区域和深度取得。现场调查和已有资料表明,南部边坡岩体属于工程地质I和II区,这部分边坡可能存在局部边坡失稳问题。另外,露天采场三面环水,仅南面为陆地,水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地下水的存在对露天矿边坡稳定性有非常不利的影响。边坡岩体中的结构面或其它裂隙的存在会降低岩体强度,从而可能会严重影响矿山开采工作的进展、安全与效益。通过对该露天矿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勘探资料的广泛收集分析,根据现场抽水试验,获得了矿区地下水的分布情况、不同区域岩体的渗透系数等参数。根据岩体渗透系数的不同将南部边坡划分为五个区域。MODFLOW是基于有限差分法的三维地质模拟软件(The U.S.Geological Survey)。采用该软件建立了边坡地下水计算模型,对露天矿开采过程中地下水的流量进行了预测。在综合考虑经济和技术条件下,提出采用疏堵结合的方案对矿区地下水进行治理是比较可行的措施。采用了不同计算方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软件(有基于极限平衡方法的Slide和Slope/W和基于数值模拟法的Phase2和Slope/W的强度折减法),对南部边坡选取的六个地质剖面(I-0、I-1、I-2、II-0、II-1和II-2)进行了稳定性分析。分析中考虑了地震、地下水和软弱夹层等因素的影响。设置了两种工况:工况1,自重条件;工况2,受地震、地下水和软弱夹层影响。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得到的边坡稳定性结果表明,六个剖面的安全系数差别很大。I-0、I-1和I-2三个剖面的安全系数比较低,说明这三个剖面处于极限平衡临界状态。软弱夹层的存在对这个三个剖面(I-0,I-1和I-2)的稳定性影响很大,可能会发生失稳和破坏。另外,由于地质风化作用,造成两种岩层之间的接触面出现为强度很低的软弱夹层,该接触面与边坡呈现顺坡顺向的关系,严重威胁边坡的稳定性。为了提高南部边坡的稳定性,建议采取加固措施。根据现场边坡情况,分析认为可以使用以下两种加固方法:第一,预灌浆法,采用高压将水泥浆从不同通道注入边坡岩体裂隙面和接触面内,增强其抗剪强度。第二,采用预应力锚杆加固,经计算,通过加固可以使三个剖面的边坡安全系数超过1.15。采用Slide和Geo-studio软件进行反演分析,得到每个剖面所需的的锚杆加固力等参数。在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研究中,一致认为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对边坡的稳定性影响最大。这一结论的获得是建立在剪胀角等于零或者等于内摩擦角的模型基础上。然而,剪胀角不仅影响土工结构的体积变化,而且还会影响安全系数。为了研究剪胀角对安全系数的影响,本文采用各向同性材料,建立了两种数值边坡稳定性平面应变模型。分析中采用了相同的内摩擦角和不同的剪胀角(20°、25°和30°)。结果表明,随着剪胀角增大,安全系数逐渐增大,但是当剪胀角接近内摩擦角时,安全系数会急剧降低。当剪胀角约等于0.75倍的内摩擦角(即:ψ≈0.75?)时,边坡的安全系数较高;当剪胀角等于内摩擦角(即ψ=?)时,安全系数较低。所以在实际边坡稳定性计算中,确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剪胀角(ψ)十分重要。边坡监测是露天矿安全生产的“保护神”。本文综述了露天矿山边坡监测的主要方式,包括边坡监测设备等。露天矿山边坡失稳滑塌等意外事故是造成人员伤亡、经济和生产损失的主要原因。随着露天矿山开采深度越来越深,事故的风险和后果也越来越严重,所以边坡监测显得越来越重要。边坡稳定性监测的范围有地面监测和地下监测。矿业领域最新地面监测方法包括全站仪、全球定位系统(GPS)和边坡稳定雷达(SSR)。通过矿山边坡的监测,能够对边坡失稳进行早期识别,可以减少事故的影响。露天矿边坡监测设计比较复杂,首先是现场地质工程数据的收集分析,然后设计监测方案,交付现场实施,针对日常的监测数据进行恰当处理和汇总,使之易于阅读并快速确认问题区域。通过对不同监测方法的分析,矿区采用综合监测工具评估边坡的动态效果比较好。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D85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连芬;李新利;李东杰;;水环境的变化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04期

2 谢特华;李祥云;;模糊数学在边坡稳定性评判中的应用[J];西部探矿工程;2007年06期

3 巫青松;;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措施——梅列区政府新办公大楼东侧滑塌实证分析[J];安全与健康;2007年19期

4 张先良;李夕兵;;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2009年02期

5 冯少杰;孙世国;段伟国;姚爱敏;;边坡稳定性模糊数学评价方法的应用[J];煤矿安全;2009年02期

6 唐学民;;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J];西部探矿工程;2012年09期

7 许庆达;;大气降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概率分析[J];金属矿山;1982年12期

8 唐绍辉;丰山铜矿露天边坡稳定性研究[J];长沙矿山研究院季刊;1989年03期

9 何志真;白马铁矿露采边坡稳定性研究[J];矿冶工程;1989年02期

10 宋群;;黑旺铁矿边坡稳定性鉴定会[J];金属矿山;1989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毅;茅献彪;李三寿;李益焕;;边坡稳定性的试验研究[A];全国岩石边坡、地下工程、地基基础监测及处理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1993年

2 曹庆林;;边坡稳定性各影响因素敏感性的灰色理论分析[A];首届全国青年岩石力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3 刘雄;;天然土石堆积边坡稳定性的一种新分析计算方法[A];自然边坡稳定性分析暨华蓥山形变体形变趋势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1991年

4 郑宏;;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的严格方法[A];第九届全国岩土力学数值分析与解析方法讨论会特邀报告[C];2007年

5 侯晓亮;谭晓慧;;灰色关联理论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2009年

6 刘高扬;郑文博;李耀基;蔡永昌;;基于流形方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及工程应用[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蔡中民;武军;;边坡稳定性分析[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6年

8 姜永东;鲜学福;许江;周军平;;降雨及地下水对三峡库区边坡稳定性的探讨[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5论文摘要集(下)[C];2005年

9 王旭华;陈守煜;陈雄;;边坡稳定性主客观权重模糊模式识别分析[A];东北岩石力学与工程分会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边亚东;张玉国;祝彦知;;边坡稳定性分析集成系统的实现[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丽珍;荆州市熊家冢遗址土化学加固和墓坑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4年

2 Mohammed Mnzool Mohammed;城门山铜矿南部边坡稳定性分析[D];重庆大学;2015年

3 赵建军;公路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4 刘沐宇;基于范例推理的边坡稳定性智能评价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5 王辉;珠三角花岗岩残积土边坡稳定性分析及非线性预测[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李小强;最小势能原理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2004年

7 王军;多重作用的边坡稳定性及分析方法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王建强;云南龙江特大桥桥基区边坡稳定性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年

9 刘胜利;风化和降雨作用下软岩边坡稳定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刘楚乔;边坡稳定性摄影监测分析系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琳;研山铁矿高富水特厚冲积层边坡稳定性研究[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2 陈思帆;尖山铁矿西部边坡稳定性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3 金栋;冻融循环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4 杨磊;某铁矿露天转地下开采边坡稳定性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5 吴玺;基于数值模拟方法的黄土边坡稳定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6 付玉宁;边坡形态与岩层产状对反倾向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7 郭宁;某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与桩锚支护应用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5年

8 张磊;降雨条件下土体潜蚀机制及诱发滑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9 廖伟成;某离子型稀土矿边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10 付强;基于神经网络的高边坡稳定性预测与加固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743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kuangye/16743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846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