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应变硬化的混合弹塑性接触模型
本文关键词:考虑应变硬化的混合弹塑性接触模型 出处:《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6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更加真实地反映粗糙表面的实际接触情况,根据表面微凸体变化的连续性、单调性和光滑性原理提出了一种新的混合弹塑性接触模型。该模型在球体初始接触时,就考虑更小微凸体的塑性变形和较大变形量时的应变硬化。通过反正切函数构建一组函数,用来表征接触过程中变形状态的变化,利用Meyer硬度指数反映应变硬化的影响,进而导出接触面积和接触载荷的数学表达式。通过采用文献中已有的铜、铝合金和纯镍材料的实验测试结果,以及文献中不同的弹塑性接触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的计算结果能够很好地与实验测试结果吻合,尤其是在大变形量、出现应变硬化的情况下,更能体现出该模型的优势。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汽车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175530)
【分类号】:O343.3
【正文快照】: 粗糙表面对于机械零部件之间结合面的特征参数以及相对运动表面之间的摩擦特性都有重要的影响。为了探究两粗糙表面之间的接触状态,已有很多学者针对这一问题作出了大量的研究。Hertz对接触问题作出了开拓性的研究,提出单个球体弹性接触理论[1];Greenwood等基于这一理论提出经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铁云,朱正宏;考虑应变硬化效应的简支梁后屈服性质[J];上海力学;1989年01期
2 朱正宏;考虑应变硬化效应的简支梁的后屈服性质[J];力学与实践;1990年02期
3 范秀昌,周观琢;应变硬化模量的实验测量与计算[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4 范秀昌,何丕廉;应变硬化模量确切意义与实验测法及其应用算例[J];天津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5 肖树芳,雷华阳,房后国,王常明,王清,王旭东,齐放;近代海积软土结构性及弹-塑性模型研究[J];工程地质学报;2000年04期
6 连宝琴;朱斌;高登;陈云敏;;应变硬化垃圾堆体抗局部沉陷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2年07期
7 林逸汉,许教明;应变硬化薄板夹持型滚弯成形过程分析[J];力学季刊;2000年02期
8 付宝连,聂绍珉;应用耦联变分原理于应变硬化材料塑性变形的物理模拟计算[J];塑性工程学报;1999年04期
9 何素芹,朱诚身,杨敏华,莫志深,王经武;尼龙1010的拉伸屈服行为[J];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3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范秀昌;吴月明;;空间与物质描述下应变硬化模量的测量与计算[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2 李永强;祝连春;刘W,
本文编号:13322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1332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