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力学论文 >

双孔差分闪烁法测量大气湍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06 06:32

  本文关键词:双孔差分闪烁法测量大气湍流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出处:《物理学报》2016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大气湍流 cross-path理论 闪烁 结构函数


【摘要】:根据cross-path理论,推导出弱起伏条件下差分孔径光强起伏结构函数的精确表达式,以此为依据,从理论上提出测量大气湍流强度的双孔差分闪烁法.在Kolmogorov湍流谱条件下,分析了信标光直径和信标光高度对该方法中路径权重函数的影响.在近地面开展了2 km路径的水平光单程传输实验,将双孔差分闪烁法和单孔闪烁法的测量结果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天气条件和大气湍流状况下,两种方法测量的折射率结构常数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通过对折射率结构常数积分得到的球面波大气相干长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两者的线性相关系数达0.96;由此验证了双孔差分闪烁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该方法能够分离出主动信标双程传输的后向闪烁信息,为主动信标准确探测大气湍流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ross-path theory, accurate expression of subaperture intensity fluctuation structure function difference of weak fluctuation condition is deduce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he double measurement of atmospheric turbulence intensity difference scintillation method theoretically. The Kolmogorov turbulence spectrum conditions,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high light beacon beacon of diameter and the method of path weighting function the level of light. In Experiment 2 km one-way transmission path near the ground,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will double difference scintillation method and single hole scintillation method were compar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in different weather conditions and atmospheric turbulence conditions, two measuring methods refractive index structure constant with a high degree of consistency by spherical wave; atmospheric refractive index structure constant integral of the coherence length of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found that their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was 0.96; this proved double difference scintillation method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This method can separate the backward scintillation information of the active beacon two-way transmission, and provide a new way for the active beacon to detect the atmospheric turbulence accurately.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气成分与光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1405014)资助的课题~~
【分类号】:O357.5
【正文快照】: 根据cross-path理论,推导出弱起伏条件下差分孔径光强起伏结构函数的精确表达式,以此为依据,从理论上提出测量大气湍流强度的双孔差分闪烁法.在Kolmogorov湍流谱条件下,分析了信标光直径和信标光高度对该方法中路径权重函数的影响.在近地面开展了2 km路径的水平光单程传输实验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式达;有关大气湍流的几个问题[J];气象学报;1990年01期

2 RonCowen,王建华;令人恐惧的航空“暗礁”──大气湍流[J];世界科学;1998年12期

3 郑祖光;刘式达;刘月新;;大气湍流发生的非线性机制[J];中国科学(B辑 化学 生命科学 地学);1989年05期

4 段美玲;李晋红;魏计林;;部分相干厄米高斯光束在斜程大气湍流中的扩展[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3年09期

5 郭振华;许德胜;王世鹏;李再光;;大气湍流对激光传输的影响[J];激光技术;1992年02期

6 张慧敏,李新阳;热风式大气湍流模拟装置的哈特曼测量[J];光电工程;2004年S1期

7 姚菡;盛立芳;贺峗;黄健;;利用连续小波提取近海大气湍流中的相干结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8 李庆宜,吴法理;大气湍流下风力透平的性能预测[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0年03期

9 胡朝晖,姜文汉;受大气湍流影响的光学波前模拟[J];光电工程;1995年02期

10 王瑾;黄德修;元秀华;唐艺;;基于自适应滤波器的大气湍流噪声抑制[J];光学技术;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贾鹏;;大气湍流相位屏的分形模拟[A];中国天文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手册[C];2011年

2 申永;刘建国;曾宗泳;徐亮;方武;;用于光传输实验的大气湍流模拟装置[A];中国光学学会2010年光学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党宏杰;史学书;袁嗣杰;杨潇;;大气湍流对深空天线组阵影响的仿真与分析[A];全国第4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万敏;苏毅;向汝建;;激光导引星自适应光学系统对大气湍流低阶像差校正效果分析[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5 元秀华;黄德修;谭林伟;;基于遗传算法的FSO系统大气湍流自适应补偿技术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6 廖天河;刘伟;高穹;;多光束传输对大气湍流与热晕综合效应的改善[A];第十届全国光电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7 吴笛霄;陈栋;;应用Hill谱分析大气湍流环境下FSO通信的可行性[A];2009年先进光学技术及其应用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9年

8 叶一东;;大气湍流导致单束激光照明光强不均匀性的数值模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9 付强;姜会林;王晓曼;刘智;;大气湍流对高速激光通信影响的模拟实验研究[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10 潘继敏;吴长奇;;大气光通信中发射器最佳配置[A];现代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进展——2003年通信理论与信号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任福海;新型大气湍流随机波前发生器研发成功[N];中国技术市场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陈浩;大气湍流中光波前的时空特性探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2年

2 华志励;大气湍流背景下合成孔径激光雷达成像算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姜义君;星地激光通信链路中大气湍流影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4 陈京元;大气湍流间歇性及其对光波传播的影响[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05年

5 杨瑞科;对流层地—空路径电磁(光)波传播的若干问题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3年

6 王海燕;基于张量方法研究部分相干光和部分偏振光在大气湍流中的传输特性[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7 都文和;星地激光通信中非柯尔莫哥洛夫湍流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8 李永亮;星地激光通信中光束传输仿真和链路特性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晓雪;基于液晶的大气湍流模拟器设计[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2 徐光勇;大气湍流中的激光传输数值模拟及其影响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3 石鹏飞;基于常规气象参数的大气湍流建模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4 刘维慧;激光在大气湍流中传播时光强起伏的初步分析[D];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5 胜琳;大气湍流对空间激光通信系统影响及测试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1年

6 赵怡春;激光大气信道传输偏振参数变化特性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2年

7 谭涛;模拟大气湍流装置畸变波前时空特性的测量与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光电技术研究所);2015年

8 张智源;斜程大气湍流对激光信号时域展宽特性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9 黄宏坤;近地大气湍流对激光传输信号幅度起伏特性的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12年

10 怓培培;大气湍流动态模拟控制平台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3867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13867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996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