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式等离子体射流发生器实验研究
本文选题:等离子体射流 + 单向阀 ; 参考:《航空学报》2016年06期
【摘要】:提出一种补气式等离子体射流(ASPSJ)发生器,在常规火花放电式等离子体射流(PSJ)发生器腔体上连接单向阀,改善发生器吸气复原阶段的补气量和射流的连续性,以获得能量更高的合成射流。研究了在不同加载电参数下,不同类型单向阀对发生器最大射流速度的优化作用;通过正交实验法确定了补气式等离子体射流发生器的最佳工作电参数,以获得最高的合成射流速度。文中的等离子体射流发生器配以所选择的补气单向阀,最优加载电压频率为150 Hz,幅值为50kV,占空比为15%。实验结果表明,补气式等离子体射流发生器将最大射流速度提升20%以上,高射流速度的工作频带由单点扩展到100Hz,以期在应用于流动控制时获得更好的效果。研究成果为后续的主动流动控制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指导。
[Abstract]:An air supply plasma jet (ASPSJ) generator is proposed, which is connected with a one-way valve in the chamber of a conventional spark discharge plasma jet (PSJ) generator to improve the air supply and the continuity of the jet during the suction and recovery stage of the generator. To obtain a higher energy synthetic jet.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maximum jet velocity of the generator by different type of one-way valve under different loading parameters is studied, and the optimum working parameters of the air-supply plasma jet generator are determined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 To obtain the highest synthetic jet velocity. In this paper, the plasma jet generator is equipped with the selected air supply one-way valve, the optimal loading voltage frequency is 150 Hz, the amplitude is 50 kV, and the duty cycle is 15.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jet velocity i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20% and the working frequency band of high jet velocity is extended from one point to 100 Hz in order to obtain better results when applied to flow control. The research results provide guidance for the subsequent application research of active flow control.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福建省等离子体与磁共振重点实验室;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飞行仿真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
【基金】:航空科学基金(20141368007)~~
【分类号】:O53;O3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英;钱牧扬;任春生;王德真;;预电离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射流及其在表面清洗中的应用[J];高电压技术;2012年07期
2 杨安;聂秋月;王志斌;李和平;张西正;包成玉;;大气压氩等离子体射流特性[J];高电压技术;2012年07期
3 杨欢;刘汝兵;王萌萌;林麒;;等离子体射流及其发生器研究进展[J];机电技术;2013年05期
4 邵先军;常正实;张增辉;张冠军;;大气压氦气与氩气等离子体射流形成机理的对比研究(英文)[J];高电压技术;2013年09期
5 周亦骁;邵涛;章程;方志;严萍;黄伟民;牛铮;;微秒脉冲大气压氦气等离子体射流阵列特性[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4年04期
6 杨静茹;方志;钱晨;;氩氧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放电特性的研究[J];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2014年05期
7 邵先军;江南;张冠军;曹则贤;;中频正弦电压下大气压氦等离子体射流的产生机理[J];高电压技术;2012年07期
8 刘富成;晏雯;王德真;;针板型大气压氦气冷等离子体射流的二维模拟[J];物理学报;2013年17期
9 刘建峰;方志;周耀东;;内电极直径对大气压氩等离子体射流放电特性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4年04期
10 熊红兵;朱泽飞;林建忠;;三维等离子体射流中空气的卷吸和粒子的氧化[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帅;瞿娇娇;刘新;徐文骥;夏广庆;;大气压氮冷等离子体射流中Ti_6Al_4V/WC-Co摩擦磨损性能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2 熊信;张兴卫;李牧;;激光烧蚀气库材料等离子体射流数值模拟[A];第五届全国强动载效应及防护学术会议暨复杂介质/结构的动态力学行为创新研究群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沈洁;程诚;谢洪兵;倪国华;兰彦;;氩/氧等离子体射流中活性氧对枯草杆菌失活机理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4 胡明;万树德;;磁驱动直流氩等离子体射流工作特性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5 郑振;刘明海;陈兆权;刘佩;陈明;周启燕;胡希伟;;基于表面等离子体激元效应的等离子体射流源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6 胡江天;刘大伟;卢新培;;悬浮电极对等离子体射流的影响[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7 王德真;刘富成;晏雯;;大气压放电冷等离子体射流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8 刘欣宇;刘大伟;;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的模拟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9 王小华;王遂;李栋;刘定新;荣命哲;孔刚玉;;多分段电极结构等离子体射流的放电特性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10 晏雯;刘富成;王德真;;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与阴极相互作用二维数值模拟研究[A];第十六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暨第一届全国等离子体医学研讨会会议摘要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莉娟;大气压共面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射流的形成机理[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洪义;大气压针—环式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射流源的电极结构设计和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熊青;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射流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龚维维;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射流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5 刘富成;大气压氦气冷等离子体射流的流体力学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6 裴学凯;大气压低温等离子体射流源及其关键活性粒子诊断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冉;大气压微细冷等离子体射流特性及其无掩膜刻蚀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2 孙旭东;大气压氦冷等离子体射流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3 汪金凤;微波共振探针诊断大气压等离子体射流的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4 罗书豪;影响大气压放电等离子体放电特性因素及灭菌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13年
5 徐尧;大气压微波等离子体射流分解硫化氢气体的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426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19426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