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化石能源开发的电爆炸冲击波技术研究进展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 嗤⑶矣跋焖?中击穿过程的因素很多。为此,,国内外进行了深入而持续的研究,如俄罗斯的Ushakov[7]、法国波城大学[8-9]、国内中科院电工所[10]、华中科技大学[11-13]、国防科技大学[3]、浙江大学[14]、哈尔滨理工大学[15]、西北核技术研究所[16]等单位均开展了水中高压脉冲放电的相关研究。近十年来,西安交通大学与西安贯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对水中电击穿冲击波产生技术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在石油增产应用方面取得了较好的作业效果,其装置的典型结构、放电电流电压和冲击波波形如图1所示(U0为充电电压;UB为击穿电压;Pm为冲击波峰值压力)。但该技术存在一些固有的缺点:放电间隙的能量泄漏严重,能量转换效率低,放电不稳定[17],受温度、介质电导等影响严重等。1.2金属丝电爆炸产生冲击波技术水中金属丝电爆炸是对水中电击穿产生冲击波技术的发展,其机理是:沉积在金属丝上的电能首先引发相变,若储能充足,汽化的放电通道进一步发生击穿,形成电弧放电。相爆和等离子体通道图1水中电击穿电极结构和典型电流电压及冲击波波形Fig.1Electrodestructureandtypicalwaveformsofcurrent,voltageandshockwaveinunderwaterhighvoltagebreakdown的膨胀,向外推动周围水介质,由于水的压缩系数很小(4.74×1010m2/N),与空气相比同等压缩体积下可产生更大的压强变化,产生更强的冲击波。由于电压直接施加在低阻抗金属丝上,绝缘结构承受高电压脉冲时间短,可大大减少异常放电等故障的发生;同时无水中电击穿存在击穿延迟、能量泄漏等固有缺陷,使得能量更有效地沉积到金属丝负载上,金属丝电爆炸冲击波能量转换效率可达24%[18-19]。近些年来,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
文内图片:
图片说明: 张永民,邱爱慈,周海滨,等:面向化石能源开发的电爆炸冲击波技术研究进展1011大学以及日本、韩国、法国等多家研究机构均对水中金属丝电爆炸进行了深入研究[20-25],研究目的多是利用丝爆产生温密物质或者研究高温高压下的物质特性,而在利用水中丝爆产生冲击波的工程应用方面的研究较少。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已对该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18,26-33],主要包括金属丝材质、长度及直径等参数对放电特性、能量转换效率以及所产生的冲击波特性等的影响规律。典型金属丝负载结构、放电电流电压和冲击波波形,如图2所示。该技术的优势在于放电可靠性高、绝缘要求低和能量转换效率高,难点是在不同应用环境中实现稳定可靠的爆炸丝输送。1.3丝爆驱动含能材料产生冲击波技术无论采用水中电击穿还是金属丝电爆炸产生冲击波,所输出冲击波能量都仅依赖于装置的储能,而油气井(孔)中空间有限,装置储能提高受到限制。为进一步提高冲击波强度,提出将含能材料包裹在金属丝周围,利用金属丝电爆炸产生的等离子体、冲击波以及强电磁辐射等效应驱动含能材料释能的技术。含能材料具有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并瞬间输出巨大功率的独特性质[34-35],其反应由多种因素引发,可归纳为热和冲击波两种机制[36]。热和冲击波在含能材料内部局部升温形成“热点”并引发化学反应,进而导致含能材料整体迅速释能[37-41],借助于含能材料的化学能可以数十倍地增加冲击波能量。在驱动过程中,通过金属丝与含能材料的参数优化,可安全、可控、重复地产生参数可调的冲击波以适应不同工程需求。相对于传统化学爆炸,新的驱动机理更安全、可控,典型金属丝复合含能混合物负载结构、冲击波压力和冲量波形如图3所示。国内外相关研
【作者单位】: 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北核技术研究所强脉冲辐射环境模拟与效应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贯通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3AA064502)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3CB228004)~~
【分类号】:O3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2003年总目次[J];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2003年04期
2 ;各国关注新能源开发[J];国外测井技术;2008年01期
3 ;甘肃省的新能源开发[J];干旱区研究;2009年05期
4 ;《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1996年总目录[J];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1996年04期
5 ;《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2001年总目录[J];福建能源开发与节约;2001年04期
6 周衍庆,于会录;山东省能源开发和利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菏泽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7 蔡振华;;河南能源开发前景与发展策略[J];河南科学院学报;1984年04期
8 石怀琦;;能源开发与利用的辩证法[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84年04期
9 李铁生;胡振林;;新能源开发应用给内蒙古草原带来了新的变化[J];科技导报;1991年07期
10 石宏,姚彦杰,李晓玲;陕北黄土高原能源开发及环境治理对策[J];陕西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仲敏;;西部地区能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战略问题[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高翔;贾成刚;王安俊;陈海成;王秀芳;罗双玲;刘红艳;;安阳市光伏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气候资源论证[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2011年
3 邵帅;杨莉莉;齐中英;;能源开发、技术创新与能源型地区经济增长:理论解释与实证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李大铮;;西北地区能源开发战略[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5 ;鄂尔多斯能源基地能源开发与地质环境互馈效应调控研究[A];2008年度中国地质科技新进展和地质找矿新成果资料汇编[C];2008年
6 张一鹏;;低碳经济背景下的新能源开发和利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7 王以权;乔界文;;科学普及是新能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工作[A];21世纪太阳能新技术——2003年中国太阳能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张玉海;;金沙能源开发战略的系统研究[A];2004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C];2005年
9 杨春虹;;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链与新能源开发[A];第七届全国光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邓琴;丁卫红;刘雷;沈晓夏;邵技新;;对毕节试验区能源开发与资源环境关系的思考[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马骁;夏红民栾克军会见华能甘肃能源开发公司总经理高冰[N];陇东报;2013年
2 包书景;第二届气体能源开发技术国际研讨会召开[N];中国矿业报;2014年
3 记者 李斌;新型能源将走上能源开发的“舞台中央”[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4 张成甫;探矿权转让对能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N];中煤地质报;2006年
5 刘涛;新能源开发切忌功利主义[N];中国能源报;2009年
6 记者 王建芳;省新能源开发建设协调领导小组会议在格召开[N];格尔木日报;2009年
7 通讯员 吴洪彪;宾川签4项新能源开发项目[N];大理日报(汉);2010年
8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 郝洁;支持企业海外能源开发日本政府“凑份子”不差钱[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9 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信息中心统计分析处处长 教授级高工 杨名舟;能源开发请收缩内蒙古加强新疆[N];中国经济导报;2012年
10 本报记者 陈曦;我州与三峡集团签订总装机65万千瓦的风能太阳能新能源开发项目[N];凉山日报(汉);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晓琼;生态脆弱区大型能源开发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及优化调控[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言赞;能源开发与区域产业系统耦合关系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纪向岚;陕西能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晓娜;陕北地区能源开发过程中环境问题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年
4 葛子靖;基于能源开发的“资源诅咒”与西部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5 周亮;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甘肃省能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田春苗;能源开发对西部工业发展及其结构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7 禹裕东;中韩海外能源开发战略比较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4年
8 尹露;中国木本油料能源开发原料供应系统的风险管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9 徐小云;传统能源开发企业生态责任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3年
10 仝富利;能源开发对新疆的贡献及利用评价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514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2514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