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力学论文 >

液滴冲击加热壁面沸腾现象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9-10-17 06:21
【摘要】:采用高速摄像仪对液滴冲击加热壁面过程进行实验观测,分析了不同实验流体的沸腾现象特征,探讨了中间射流及宝塔状气泡的形成机理。观测发现,壁温高于液体对应的Leidenfrost温度时水滴撞击后会出现暴沸现象,由于气泡夹带伴随强烈的核化作用,氯化钠溶液液滴撞击后可以观察到中间射流的产生,醇类液滴则发生完全反弹;壁温低于Leidenfrost温度时液滴在加热壁面会出现泡状沸腾现象,与半球形气泡不同,宝塔状气泡出现在液膜厚度较大的区域。此外定量考察了液滴在加热壁面完全反弹时的最大铺展因子,发现铺展因子仅受Weber数影响,与文献结果比较表明本研究得出的铺展因子经验公式可较好地预测液滴在加热壁面的铺展尺度。
【图文】:

液滴,膜态沸腾


λ錇雌釾荻ゲ可淞鳎嘈鄧撬鉷遣⑽炊员?塔状气泡的产生原因做进一步解释。关于膜态沸腾条件下液滴的铺展过程,液滴与加热壁面之间往往会形成一个约为30μm厚度的蒸气薄膜[9-10],阻碍液滴与壁面的直接接触,因此壁面材料对液滴的铺展特性没有影响[11]。Karl等[12]的实验观测和数值计算结果表明液滴最大铺展因子随撞击速度升高或表面张力减小而增大,铺展因子ds*定义为液滴铺展直径ds与液滴直径ddrop的比值*ssdropddd=(2)式中,ds为铺展液膜与承载壁面之间的接触直径,如图1所示,而不是铺展液膜两侧边缘之间的距离。图1液滴铺展直径的定义Fig.1DropspreadingdiameterdefinitionNegeed等[13-14]实验考察了膜态沸腾条件下壁面粗糙度(0.04~10μm)和氧化层厚度(4~8μm)对液滴最大铺展因子的影响规律,结果显示液滴最大铺展因子随壁面过热度增大而减小,壁面粗糙度与氧化层厚度的比值在0.01~1范围内增加时最大铺展因子增大,壁面粗糙度与氧化层厚度的比值在1~2.5范围内增加时最大铺展因子减校Tran等[15]发现蒸气膜有一定的润滑作用,使液滴铺展得更广,得出了最大铺展因子正比于We2/5的结论,,在后来的研究中进一步将此结果修正为We3/10[16]。Chandra等[17]则指出最大铺展因子正比于We1/2,而Biance等[18]的结果为We1/4。Hatta等[19]针对We<50拟合出了最大铺展因子d*s-max的经验公式*0.74s-maxd=0.093We+1(3)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对膜态沸腾时液滴最大铺展因子的探索目前仍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有必要对此继续进行深入的讨论。Cossali等[20]实验研究了膜态沸腾时液滴的二次雾化过程,指出液滴在光滑壁面雾化得更好,黏度减小时会

气泡图,气泡,液滴,饱和温度


[24]的研究,水的TL高于饱和温度150~210℃,而其他液体的TL高于饱和温度100~105℃。在本研究中,水、5.21%氯化钠溶液、丁醇和乙醇在常压下的饱和温度分别为100、100.8、117.5和78.4℃,因此图2~图4所示沸腾现象均发生在壁温高于TL的条件下。当壁温低于TL时,液滴撞击后会在加热壁面出现泡状沸腾现象,如图5所示,图中壁温为220℃,We为21~22。由于壁温较低,蒸气压不足以驱动液滴脱离壁面,因此整个铺展液滴都出现沸腾现象,大量的二次液滴从主液滴脱离,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泡状沸腾结束。图6为水滴泡状沸腾中出现的两种主要气泡,图6(a)为带有顶端射流的宝塔状气泡,图6(b)为不图6泡状沸腾中的两种气泡Fig.6Twotypesofbubblesinbubblyboiling图3氯化钠溶液液滴中间射流Fig.3Centraljetofsodiumchloridesolutiondrop图4丁醇液滴完全反弹Fig.4Fullreboundofbutanoldrop图5液滴泡状沸腾Fig.5Bubblyboiling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海洋能源利用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506023,5133600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15M57130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DUT14RC(3)159)~~
【分类号】:O3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林志勇,彭晓峰,王晓东;固体表面液滴在吹风作用下的振荡特性[J];热科学与技术;2005年01期

2 李强;蔡体敏;何国强;胡春波;;液滴碰撞和聚合模型研究[J];应用数学和力学;2006年01期

3 崔洁;陆军军;陈雪莉;龚欣;于遵宏;;液滴高速撞击固体板面过程的研究[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8年05期

4 常天春;张玉;秦太验;于召亮;练国平;;微型方直管中液滴的流动与变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8年12期

5 李维仲;朱卫英;权生林;姜远新;;液滴撞击水平固体表面的可视化实验研究[J];热科学与技术;2008年02期

6 沈胜强;李燕;郭亚丽;;液滴撞击等温固体平壁的数值模拟[J];工程热物理学报;2009年12期

7 薛社生;徐明;束小建;;横向气流穿过垂直下落液滴场的二维流动数值计算[J];计算力学学报;2011年01期

8 刘红;王淑春;解茂昭;贾小娟;汪永丽;;双液滴垂直碰撞等温壁面过程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3期

9 蒋冬冬;洪芳军;郑平;;交流电润湿作用下液滴的振荡行为特性[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10 刘红;贾小娟;解茂昭;冯倩;;双液滴同时垂直撞击液膜数值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左子文;王军锋;霍元平;谢立宇;胡维维;;气流中荷电液滴演化的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贺丽萍;夏振炎;;低流量微管末端液滴形成及破碎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熊燃华;许明;李耀发;杨基明;罗喜胜;于勇波;赵铁柱;;液-液两相介质中液滴在冲击作用下演变模式[A];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刘华敏;刘赵淼;;液滴形成与下落过程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哲敏;;液滴与液面碰撞时发生环形穿入的条件[A];郑哲敏文集[C];2004年

6 吕存景;;微尺度下的液滴黏附力学[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7 陈雪;朱志强;刘秋生;;固体表面液滴热毛细迁移的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8 郭加宏;胡雷;戴世强;;液滴冲击固体表面液膜的实验和数值研究[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武作兵;;液滴热毛细迁移研究进展[A];第十一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四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并周培源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文集(上册)[C];2012年

10 范国军;申峰;刘赵淼;;单个液滴碰撞水平流动液膜的特性的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艳艳;液滴撞击倾斜壁面动力学过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熊燃华;液-液两相介质中液滴在瞬时来流作用的演变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邢淑敏;均质表面上液滴聚合的可视化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4 刘华敏;粘性液滴的形成与沉积扩散的数值模拟[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5 李德伟;液滴碰壁铺展与振荡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6 于帅;微流控中液滴的形成与操纵机理及其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周龙玉;液滴碰撞实验与数值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8 冯志鹏;气流中液滴破碎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9 陶英;平壁液滴静态铺展的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10 刘冬薇;液滴撞击超疏水壁面运动的模拟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5504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25504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9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