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应力场中爆生裂纹分布与扩展特征实验分析
【图文】:
2实验设备与过程2.1实验设备2.1.1新型数字激光动态焦散线实验系统新型数字激光动态焦散线实验系统[15-16]由固体激光器、扩束镜、场镜、加载装置、同步控制开关、高速数码相机和计算机组成,如图3所示。该系统的核心是采用高速数码相机和固体激光器组成的高速摄影系统与焦散线实验方法相结合,实现了对高速冲击(爆炸)载荷下试件动态断裂过程的焦散线拍摄,并利用计算机软件对整个实验系统进行控制,实现了图像的数字化采集。图3新型焦散线实验系统Fig.3Opticalsetupofnew-typecausticssystem2.1.2动静组合加载系统图4动静组合加载系统Fig.4Staticanddynamiccombinationloadingsystem动静组合加载系统采用自主设计的用于模拟深部岩石爆破致裂的光测力学实验装置[17]。该装置由一个沿竖直单轴方向进行加载的静态加载装置和爆炸加载装置组成,如图4所示。采用液压千斤顶和压力传感器实现静态加载和应力采集;采用自主设计的药包(叠氮化铅),置于试件中的炮孔中,实现动态加载。2.2实验描述模型材料选用PMMA,其纵波波速vp=2125m/s,横波波速vs=1090m/s,弹性模量Ed=3.595GN/m2,泊松比υd=0.32,,光学常数ct=0.08m2/GN。试件几何尺寸为315mm×285mm×10mm。炮孔直径6mm,位于试件中央。为研究静态应力场对爆生裂纹分布和动态行为的影响,共设计了4组实验方案。其中,动态加载方案保持一致,装药均为120mg
对不同阶段围压载荷下哑铃状焦散斑的特征长度D进行测量,结果见表1。当竖向载荷为0MPa时,圆孔周围没有焦散斑,实验中在圆孔的右下方产生的阴影是由于受试件加工和光线与试件的夹角的影响所致。同时,依据公式(2)对不同围压载荷差值p-q下的焦散斑特征长度D进行理论计算,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产生的偏差,主要是由于高速相机像素有限带来的测量误差。图5围压作用下炮孔周围的焦散线Fig.5Causticsinducedbythecompression3.2炮孔周围裂纹分布图6给出了爆破后的试件照片。试件S1在单一爆破载荷作用下,炮孔近区由冲击波作用产生了密集细小的裂纹;在炮孔中远区内,形成了4条扩展较长的主裂纹,这主要是因为爆生气体的高压射流作用于孔壁,加大裂纹尖端的拉应力,驱动裂纹扩展;同时,爆炸应力波在裂纹尖端发生反射和绕射,产生拉应力波,进一步加剧裂纹尖端的拉应力集中,驱动裂纹扩展。试件S2、S3和S4上炮孔周围裂纹分布呈明显的规律性:只产生了两条爆生主裂纹,且方向沿最大主应力方向(竖向载荷方向),呈现了较好的控制爆破效果(切槽爆破和切缝药包)。试件S2、S3和S4受静态载荷和爆破载荷的双重作用:在静态竖向载荷作用下,炮孔周围首先发生应力集中,在最大主应力方向的炮孔壁上产生拉应力;然后,炮孔壁受爆破载荷的动态作用,在炮孔壁上的最大拉应力处优先产生裂纹,裂纹的产生和扩展释放了能量,间接减少了炮孔壁上其他部位裂纹的形成与扩展。图6爆破后的试件Fig.6Specimensafterblasting265第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镇屏,李金瀛;用焦散线法测定材料的断裂韧性[J];力学与实践;1989年06期
2 章向明,楚昆亮;反射焦散线方法中光路放大因子λ的讨论[J];海军工程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3 管大椿,段忷琴,杨钟衡;用焦散线法研究C型试样应力强度因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85年04期
4 雷志辉,王仁,苏先基;动态焦散线实验方法及其在断裂力学中的应用[J];力学与实践;1986年01期
5 林星,楚昆亮;焦散线法与伪焦散线法相结合解弹性半平面接触问题[J];固体力学学报;1986年02期
6 陈日齐;周瑞忠;刘华军;;中心裂纹矩形板顺裂纹受压时缝端强度因子的激光焦散线法测定[J];实验力学;1987年01期
7 李东山,徐铸;金属试件二维小接触问题的焦散线实验分析[J];上海力学;1988年03期
8 楚昆亮,姚建初;焦散线法与应力“解冻”法相结合分析弹性半空间接触问题[J];固体力学学报;1988年02期
9 赵清澄,张锋;贴片焦散线法原理及其在断裂力学中的应用[J];同济大学学报;1988年04期
10 刘承;苏先基;;用动态焦散线方法研究圆环在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破坏机理[J];实验力学;198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立云;杨仁树;;数字激光动态焦散线实验系统及其应用[A];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岳中文;缺陷介质爆生裂纹扩展规律的动态焦散线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09年
2 杨立云;岩石类材料的动态断裂与围压下爆生裂纹的实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1年
本文编号:2558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2558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