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煤爆炸冲击气流传播特性与CO生成特性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21-04-29 07:45
为研究褐煤爆炸过程中冲击气流传播特性及CO毒气生成特性,以水平管道煤尘爆炸实验装置为依托,按1∶1比例建立水平管道几何模型,在构建煤尘爆炸动力传播特性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展开冲击气流传播特性与CO生成特性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对比不同时刻褐煤爆炸火焰传播距离模拟值与实测值,验证了模拟方法的可靠性。以冲击气流传播速度模拟值划分空间区域,得到:z=0~0.1 m为初始扬尘区,z=0.1~0.42 m为冲击气流速度跃升区,z=0.42~0.98 m为冲击气流高速传播区,z=0.98~1.4 m为冲击气流缓冲区。z=0.2 m与z=0.4 m截面上距圆心越远,冲击气流传播速度越大,这是由流体流动的"壁面效应"导致的,壁面附近空隙率大于流体内部,流动时所受阻力比较小,因此出现冲击气流在近壁处流速较大的分布特征。模拟CO毒气产物生成特性发现,管内z=0.3~0.6 m为CO质量分数相对最高的空间范围,局部最高达到0.024%~0.026%。在z>0.7 m时,由于颗粒受重力作用,同时爆炸产生的高温气体受浮力作用,导致CO气体产物出现下沉的趋势。
【文章来源】:爆炸与冲击. 2019,39(10)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9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煤粉尘爆炸过程中火焰的传播特性[J]. 曹卫国,徐森,梁济元,高伟,潘峰,饶国宁. 爆炸与冲击. 2014(05)
[2]基于罗森-拉姆勒分布函数的粉尘分散度分析[J]. 刘建,姚海飞,金龙哲,欧盛南,魏传光.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0(09)
[3]煤尘爆炸传播特性的实验研究[J]. 景国勋,杨书召. 煤炭学报. 2010(04)
[4]瓦斯煤尘爆炸传播特性的实验研究[J]. 蔡周全,罗振敏,程方明. 煤炭学报. 2009(07)
[5]甲烷-煤尘复合体系中煤尘爆炸下限的实验研究[J]. 刘义,孙金华,陈东梁,陈先峰,王青松.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04)
博士论文
[1]受限空间煤尘爆炸冲击波传播衰减规律研究[D]. 程磊.河南理工大学 2011
[2]瓦斯(煤尘)爆炸物证特性参数实验研究[D]. 刘贞堂.中国矿业大学 2010
[3]矿井瓦斯煤尘爆炸传播规律研究[D]. 司荣军.山东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67139
【文章来源】:爆炸与冲击. 2019,39(10)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9 页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煤粉尘爆炸过程中火焰的传播特性[J]. 曹卫国,徐森,梁济元,高伟,潘峰,饶国宁. 爆炸与冲击. 2014(05)
[2]基于罗森-拉姆勒分布函数的粉尘分散度分析[J]. 刘建,姚海飞,金龙哲,欧盛南,魏传光.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2010(09)
[3]煤尘爆炸传播特性的实验研究[J]. 景国勋,杨书召. 煤炭学报. 2010(04)
[4]瓦斯煤尘爆炸传播特性的实验研究[J]. 蔡周全,罗振敏,程方明. 煤炭学报. 2009(07)
[5]甲烷-煤尘复合体系中煤尘爆炸下限的实验研究[J]. 刘义,孙金华,陈东梁,陈先峰,王青松.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7(04)
博士论文
[1]受限空间煤尘爆炸冲击波传播衰减规律研究[D]. 程磊.河南理工大学 2011
[2]瓦斯(煤尘)爆炸物证特性参数实验研究[D]. 刘贞堂.中国矿业大学 2010
[3]矿井瓦斯煤尘爆炸传播规律研究[D]. 司荣军.山东科技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1671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3167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