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PM-THINC/QQ模型的波浪高保真模拟
发布时间:2022-01-02 04:04
为实现波浪传播的高保真数值模拟,采用包含单元均值和点值(volume-average/point-value method,VPM)的有限体积法求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和具有二次曲面性质和高斯积分的双曲正切函数(THINC method with quadratic surface representation and Gaussian quadrature,THINC/QQ)方法来重构自由面,建立以开源求解库OpenFOAM底层函数库为基础的VPM-THINC/QQ模型.在本模型中添加推板造波法实现波浪的产生功能,采用松弛法实现消波功能,构建高精度黏性流数值波浪水槽.分别采用VPM-THINC/QQ模型和InterFoam求解器(OpenFOAM软件包中广泛使用的多相流求解器)开展规则波的数值模拟,重点探究网格大小和时间步长等因素对波浪传播过程的影响,定量地分析波高衰减程度;为验证本模型的适应性,对长短波进行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网格大小或时间步长条件下,VPM-THINC/QQ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参考值吻合较好,波高衰减较少,且无相位差,在波浪传播过程的模拟中呈现出良好的保真性.本文工作...
【文章来源】:力学学报. 2019,51(04)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1 数值方法
1.1 控制方程
1.2 VPM-THINC/QQ算法模型
1.2.1 VPM算法
1.2.2 THINC/QQ算法
2 数值模型的建立
3 结果分析
3.1 基准测试
3.2 网格大小
3.3 时间步长
3.4 模型验证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Plotnikov–Toland板模型中水弹性孤立波的迎撞[J]. 巴迪M.M.,卢东强. 力学学报. 2018(06)
[2]非结构网格二阶有限体积法中黏性通量离散格式精度分析与改进[J]. 王年华,李明,张来平. 力学学报. 2018(03)
[3]非周期波浪与直墙作用的非线性数值研究[J]. 李翔,张崇伟,宁德志,苏朋. 力学学报. 2017(05)
[4]波浪与外圆弧开孔壁双圆筒柱的相互作用[J]. 刘俊,林皋,李建波. 力学学报. 2012(01)
[5]平推式造波板运动的数值模拟[J]. 谷汉斌,陈汉宝,栾英妮,刘海源,D.M.Causon. 水道港口. 2011(04)
[6]用OpenFOAM实现数值水池造波和消波[J]. 查晶晶,万德成. 海洋工程. 2011(03)
[7]潜堤对波浪在直立式防浪墙上爬高的影响[J]. 张景新,刘桦. 力学学报. 2009(05)
[8]随机波浪作用下近岸波流场的数值模拟[J]. 唐军,沈永明,崔雷,郑永红. 力学学报. 2008(04)
[9]Numerical Study of Two-Dimensional Focusing Waves[J]. 李金宣,柳淑学,洪起庸.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2008(02)
本文编号:3563435
【文章来源】:力学学报. 2019,51(04)北大核心EICSCD
【文章页数】:11 页
【文章目录】:
引言
1 数值方法
1.1 控制方程
1.2 VPM-THINC/QQ算法模型
1.2.1 VPM算法
1.2.2 THINC/QQ算法
2 数值模型的建立
3 结果分析
3.1 基准测试
3.2 网格大小
3.3 时间步长
3.4 模型验证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Plotnikov–Toland板模型中水弹性孤立波的迎撞[J]. 巴迪M.M.,卢东强. 力学学报. 2018(06)
[2]非结构网格二阶有限体积法中黏性通量离散格式精度分析与改进[J]. 王年华,李明,张来平. 力学学报. 2018(03)
[3]非周期波浪与直墙作用的非线性数值研究[J]. 李翔,张崇伟,宁德志,苏朋. 力学学报. 2017(05)
[4]波浪与外圆弧开孔壁双圆筒柱的相互作用[J]. 刘俊,林皋,李建波. 力学学报. 2012(01)
[5]平推式造波板运动的数值模拟[J]. 谷汉斌,陈汉宝,栾英妮,刘海源,D.M.Causon. 水道港口. 2011(04)
[6]用OpenFOAM实现数值水池造波和消波[J]. 查晶晶,万德成. 海洋工程. 2011(03)
[7]潜堤对波浪在直立式防浪墙上爬高的影响[J]. 张景新,刘桦. 力学学报. 2009(05)
[8]随机波浪作用下近岸波流场的数值模拟[J]. 唐军,沈永明,崔雷,郑永红. 力学学报. 2008(04)
[9]Numerical Study of Two-Dimensional Focusing Waves[J]. 李金宣,柳淑学,洪起庸.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2008(02)
本文编号:35634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3563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