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锥前体/内转进气道一体化设计与试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07 22:41
介绍了曲锥前体/内转进气道一体化的设计方法,针对进气道侧壁外扩角这一设计因素,设计了具有不同捕获形状的两套一体化构型,并完成了两套模型在马赫数Ma=6.0、0°迎角状态下的风洞试验及数值模拟对比。结果表明,基于该一体化设计方法,曲锥前缘产生的初始入射激波在设计状态下能够完全封闭进气道唇罩,进而起到抑制唇罩溢流和提高一体化构型流量捕获能力的效果。在设计条件下,进气道侧壁外扩角的增加有助于减少侧壁产生的溢流,从而提高一体化构型的流量捕获能力。同时,外扩角的增大将导致下游反压前传速度加快,从而恶化进气道的内部流场并降低一体化构型的反压特性。因此,设计此类一体化构型时,需要考虑外扩角对捕获流量和进气道出口性能的综合影响,选择合适的进气道侧壁外扩角度以达到设计需求。
【文章来源】:实验流体力学. 2019,33(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曲锥前体/内转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方法
2 曲锥前体/内转进气道一体化构型试验与数值方法
2.1 一体化试验模型设计
2.2 风洞试验设备
2.3 数值模拟计算条件与网格
3 曲锥前体/内转进气道一体化模型试验及数值结果对比
3.1 通流状态对比分析
3.2 反压特性对比分析
3.3 性能参数对比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曲锥前体/三维内转进气道一体化设计与分析[J]. 李怡庆,周驯黄,朱呈祥,尤延铖. 航空动力学报. 2018(01)
[2]密切曲面内锥乘波前体进气道设计和试验研究[J]. 贺旭照,周正,毛鹏飞,乐嘉陵. 实验流体力学. 2014(03)
[3]密切内锥乘波前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和性能分析[J]. 贺旭照,周正,倪鸿礼. 推进技术. 2012(04)
[4]高超声速三维内收缩式进气道/乘波前体一体化设计研究评述[J]. 尤延铖,梁德旺,郭荣伟,黄国平. 力学进展. 2009(05)
[5]基于内乘波概念的三维变截面高超声速进气道[J]. 尤延铖,梁德旺.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2009(08)
[6]侧压式进气道与飞行器机体气动一体化设计及实验[J]. 范晓樯,李桦,易仕和,潘沙. 推进技术. 2004(06)
本文编号:3575402
【文章来源】:实验流体力学. 2019,33(05)北大核心CSCD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0 引言
1 曲锥前体/内转进气道一体化设计方法
2 曲锥前体/内转进气道一体化构型试验与数值方法
2.1 一体化试验模型设计
2.2 风洞试验设备
2.3 数值模拟计算条件与网格
3 曲锥前体/内转进气道一体化模型试验及数值结果对比
3.1 通流状态对比分析
3.2 反压特性对比分析
3.3 性能参数对比分析
4 结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曲锥前体/三维内转进气道一体化设计与分析[J]. 李怡庆,周驯黄,朱呈祥,尤延铖. 航空动力学报. 2018(01)
[2]密切曲面内锥乘波前体进气道设计和试验研究[J]. 贺旭照,周正,毛鹏飞,乐嘉陵. 实验流体力学. 2014(03)
[3]密切内锥乘波前体进气道一体化设计和性能分析[J]. 贺旭照,周正,倪鸿礼. 推进技术. 2012(04)
[4]高超声速三维内收缩式进气道/乘波前体一体化设计研究评述[J]. 尤延铖,梁德旺,郭荣伟,黄国平. 力学进展. 2009(05)
[5]基于内乘波概念的三维变截面高超声速进气道[J]. 尤延铖,梁德旺. 中国科学(E辑:技术科学). 2009(08)
[6]侧压式进气道与飞行器机体气动一体化设计及实验[J]. 范晓樯,李桦,易仕和,潘沙. 推进技术. 2004(06)
本文编号:3575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3575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