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城市不同湍流强度下的能见度变化特征
发布时间:2022-12-06 22:39
利用新研制的透射式大气能见度和湍流强度同步光学测量仪记录典型城市(南京)2017年冬夏两季的实验数据,计算并分析了不同污染条件下能见度与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之间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夏季大气能见度的变化趋势与湍流强度的变化趋势基本吻合,即湍流强度越大,相应的能见度越高,冬季亦如此。说明大气湍流对大气中污染的扩散起着重要作用,湍流扩散是污染物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该结论为研究不同季节下湍流强度对能见度的影响提供了科学依据。同时,该仪器也为研究边界层湍流与气溶胶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全新的手段。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图1AVTOM系统结构图
图2南京夏季能见度与大气结构常数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气能见度与湍流强度同步测量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黄骄龙,张通晓,高鹏,庄建军,韩永.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07)
[2]大气能见度研究[J]. 傅刚,李晓岚,魏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3]便携式激光雷达能见度仪的研制[J]. 岳斌,董晶晶,孙东松,沈法华,董吉辉,舒志峰.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8(S3)
[4]基于散射法原理的能见度及气溶胶消光特性测量分析[J]. 韩永,饶瑞中,王英俭.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8(04)
[5]湍流强度定理和湍流发展的宏观机制[J]. 胡隐樵,陈晋北,左洪超.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02)
[6]激光大气传输湍流与热晕综合效应[J]. 饶瑞中.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6(02)
[7]利用前向散射实现的双光路能见度激光测量系统[J]. 陈安军.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1(04)
[8]TS型透射表现场使用中的技术问题分析[J]. 孙耀东,李虹.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1998(04)
[9]湍流理论的近代发展[J]. 周培源. 物理学报. 1957(03)
本文编号:3711757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图1AVTOM系统结构图
图2南京夏季能见度与大气结构常数变化趋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气能见度与湍流强度同步测量软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黄骄龙,张通晓,高鹏,庄建军,韩永.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8(07)
[2]大气能见度研究[J]. 傅刚,李晓岚,魏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3]便携式激光雷达能见度仪的研制[J]. 岳斌,董晶晶,孙东松,沈法华,董吉辉,舒志峰.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8(S3)
[4]基于散射法原理的能见度及气溶胶消光特性测量分析[J]. 韩永,饶瑞中,王英俭.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8(04)
[5]湍流强度定理和湍流发展的宏观机制[J]. 胡隐樵,陈晋北,左洪超.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7(02)
[6]激光大气传输湍流与热晕综合效应[J]. 饶瑞中.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6(02)
[7]利用前向散射实现的双光路能见度激光测量系统[J]. 陈安军. 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1(04)
[8]TS型透射表现场使用中的技术问题分析[J]. 孙耀东,李虹. 气象水文海洋仪器. 1998(04)
[9]湍流理论的近代发展[J]. 周培源. 物理学报. 1957(03)
本文编号:37117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lxlw/3711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