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炭对黑土无机氮淋失和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生物质炭对黑土无机氮淋失和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质炭 铵态氮 硝态氮 淋溶 吸附--解吸
【摘要】:为了减少黑土中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并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以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稻壳生物质炭和松木生物质炭为研究对象,采用培养试验和室内土柱模拟淋溶试验等室内分析方法,对生物质炭的四个不同比例(0.6%,1.2%,3.6%,6%)施入土壤后,其淋溶液的p H、电导率、淋溶体积、淋溶液中氮浓度、氮的淋失量以及施用生物质炭的黑土对氮的吸附解吸过程进行研究,并探究了生物质炭与黑土中典型的黏粒矿物形成的复合体对氮的吸附解吸特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淋溶液的p H和EC与生物质炭的施用量呈正比,三种生物质炭对淋溶液p H的影响表现为: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稻壳生物质炭松木生物质炭,对淋溶液EC的影响表现为:稻壳生物质炭松木生物质炭玉米秸秆生物质炭。淋溶液体积与生物质炭的施用量呈反比,且显著低于CK(P0.05)。2)施用生物质炭可降低淋溶液中NH_4~+-N浓度及土壤NH_4~+-N淋失量,并表现为: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稻壳生物质炭松木生物质炭,且当各生物质炭的添加比例为为3.6%时,淋溶液中NH_4~+-N浓度及土壤NH_4~+-N淋失量最低;施用生物质炭可降低淋溶液中NO_3~--N浓度及土壤NO_3~--N淋失量,并表现为: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稻壳生物质炭松木生物质炭,且当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的添加比例为1.2%,稻壳及松木制备的生物质炭添加比例为3.6%时,淋溶液中NO_3~--N浓度及土壤NO_3~--N淋失量最低。3)施用生物质炭可增加黑土对NH_4~+-N的吸附量,且三种生物质炭的添加比例为3.6%时,土壤对NH_4~+-N的吸附量最大。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的黑土对NH_4~+-N的吸附量最大,其实际最大吸附量为4.037 mg/g;施用松木生物质炭的黑土对NH_4~+-N的吸附量最小,其实际最大吸附量为2.021 mg/g。施用生物质炭可降低黑土对NH_4~+-N的解吸率,且三种生物质炭的添加比例为3.6%时,土壤对NH_4~+-N的解吸率最低。添加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的黑土对NH_4~+-N的解吸率最低,添加松木生物质炭的黑土对NH_4~+-N的解吸率最高。不同生物质炭对NH_4~+-N的吸附能力表现为:玉米秸秆稻壳松木;对其解吸能力表现为:玉米秸秆稻壳松木。生物质炭及添加生物质炭的黑土对NH_4~+-N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施用生物质炭可增加黑土对NO_3~--N的吸附量,当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的添加比例为1.2%及3.6%,稻壳和松木制备的生物质炭添加比例为3.6%时,土壤对NO_3~--N的吸附量较高。施用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的黑土对NO_3~--N的吸附量最大,其实际最大吸附量为0.929 mg/g;施用松木生物质炭的黑土对NO_3~--N的吸附量最小,其实际最大吸附量为0.578 mg/g。施用生物质炭可降低黑土对NO_3~--N的解吸率,当三种生物质炭的添加比例为3.6%时,土壤对NO_3~--N的解吸率最低。添加玉米秸秆生物质炭的黑土对NO_3~--N的解吸率最低,添加松木生物质炭的黑土对NO_3~--N的解吸率最高。不同生物质炭对NO_3~--N的吸附能力表现为:玉米秸秆稻壳松木;对其解吸能力表现为:玉米秸秆稻壳松木。生物质炭及添加生物质炭的黑土对NO_3~--N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4)生物质炭-蒙脱石复合体、生物质炭-蛭石复合体及生物质炭-伊利石复合体对NH_4~+-N表现出较好的吸附性,且当生物质炭的添加比例为3.6%时,各复合体对NH_4~+-N的吸附量较高。整体来看,生物质炭-蒙脱石复合体对NH_4~+-N的吸附量最高,生物质炭-伊利石复合体对NH_4~+-N的吸附量最低。玉米秸秆生物质炭-蒙脱石复合体、玉米秸秆生物质炭-蛭石复合体及玉米秸秆生物质炭-伊利石复合体对NH_4~+-N的吸附量高于其他两种生物质炭-黏粒矿物复合体,其实际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648mg/g、0.447mg/g和0.408mg/g。Langmuir方程比Freundlich方程更好地描述了生物质炭-黏粒矿物复合体对NH_4~+-N的吸附过程。另外,生物质炭-蒙脱石复合体对NH_4~+-N的解吸率最低,生物质炭-伊利石复合体对NH_4~+-N的解吸率最高。生物质炭-蒙脱石复合体、生物质炭-蛭石复合体及生物质炭-伊利石复合体对NO_3~--N表现出较好的吸附性,且当生物质炭的添加比例为3.6%时,各复合体对NO_3~--N的吸附量较高。整体来看,生物质炭-蒙脱石复合体对NO_3~--N的吸附量最高,生物质炭-伊利石复合体对NO_3~--N的吸附量最低。玉米秸秆生物质炭-蒙脱石复合体、玉米秸秆生物质炭-蛭石复合体及玉米秸秆生物质炭-伊利石复合体对NO_3~--N的吸附量高于其他两种生物质炭-黏粒矿物复合体,其实际最大吸附量分别为0.432mg/g、0.426mg/g和0.390mg/g。Langmuir方程比Freundlich方程更好地描述了生物质炭-黏粒矿物复合体对NO_3~--N的吸附过程。另外,生物质炭-蒙脱石复合体对NO_3~--N的解吸率最低,生物质炭-伊利石复合体对NO_3~--N的解吸率最高。
【关键词】:生物质炭 铵态氮 硝态氮 淋溶 吸附--解吸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前言8-16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9-14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14-16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6-19
- 2.1 供试材料16
- 2.2 试验设计16-17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17-18
-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18-19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19-57
- 3.1 不同生物质炭特性的比较19-22
- 3.2 生物质炭对黑土氮淋失的影响22-32
- 3.3 生物质炭对黑土吸附解吸氮性能的影响32-38
- 3.4 生物质炭-黏粒矿物复合体对氮的吸附解吸能力研究38-57
- 第四章 讨论57-62
- 4.1 土壤淋溶液pH和电导率的变化57
- 4.2 土壤淋溶液体积的变化57-58
- 4.3 淋溶液中NH_4~+-N浓度及土壤NH_4~+-N淋失量的变化58
- 4.4 生物质炭对黑土吸附NH_4~+-N特性的影响58-59
- 4.5 淋溶液中NO_3~--N浓度及土壤NO_3~--N淋失量的变化59
- 4.6 生物质炭对黑土吸附NO_3~--N特性的影响59-60
- 4.7 生物质炭对黑土解吸氮特性的影响60-61
- 4.8 生物质炭-黏粒矿物复合体对氮吸附及解吸特性的影响61-62
- 第五章 结论62-64
- 参考文献64-70
- 作者简介70-71
- 致谢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远红;吴一群;肖历兴;李延;;不同施磷水平对蔬菜地磷素淋失的影响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庄远红;吴一群;李延;;不同种类磷肥施用对蔬菜地磷素淋失的影响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项大力;杨学云;孙本华;张树兰;古巧珍;;灌溉水平对土X磷素淋失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年01期
4 胡玉婷;廖千家骅;王书伟;颜晓元;;中国农田氮淋失相关因素分析及总氮淋失量估算[J];土壤;2011年01期
5 易小平,唐树梅,张振文,和开泰,罗志军;几种作物盆栽模拟氮淋失的研究[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6 宁建凤;罗文贱;杨少海;邹献中;陈勇;孙丽丽;魏岚;巫金龙;;施磷对苦麦菜生长及土壤磷素淋失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年03期
7 高茹;李裕元;杨蕊;魏红安;聂敏;张满意;吴金水;;亚热带主要耕作土壤硝态氮淋失特征试验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年04期
8 许晓光;李裕元;孟岑;焦军霞;石辉;张满意;吴金水;;亚热带区稻田土壤氮磷淋失特征试验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9 章明清;姚宝全;李娟;孔庆波;;福建菜田氮、磷积累状况及其淋失潜力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年01期
10 刘秀萍;吴彦霖;;基于精细管理地区减少氮淋失的管理模型[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金洁;杨京平;;高肥力稻田分次施氮对氮素淋失的影响[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曹兵;李新慧;邹国元;张琳;张毅飞;;聚合物包衣尿素对降低夏玉米生长期间土壤硝酸盐淋失的影响[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李学平;李甲亮;石孝均;;水旱轮作条件下磷素渗漏淋失特征及对地下水体的影响[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4 焦军霞;杨文;李裕元;彭福元;鲁耀雄;崔新卫;盛良学;;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亚热带稻田氮磷淋失特征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余泺;高明;王子芳;;施氮对可变电荷土壤铵态氮淋失特征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李虎;王立刚;邱建军;;DNDC模型在农田氮素渗漏淋失中的应用[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汝亮;宁夏引黄灌区稻田氮素淋失特征与过程控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2 赵长盛;武汉城郊菜地土壤氮素的转化与淋失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孙美;华北平原作物产量与土壤氮素淋失对灌溉施肥的响应模拟[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4 马军花;传递函数模型的发展和农田尺度下硝态氮淋失的数值预报[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董一威;茄田土壤硝态氮累积及淋失规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杨学云;长期施肥条件下X土磷素累积与淋失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张学军;节水控氮对宁夏不同土壤—蔬菜体系中氮素平衡及NO_3~--N淋失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李虎;小清河流域农田非点源氮污染定量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燕;陕西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下农田氮素淋失特征及氮素平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杨文;亚热带小流域土壤氮磷空间格局及淋失风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王冰;生物质炭对黑土无机氮淋失和吸附解吸特性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4 易时来;稻-麦/油轮作体系中氮素淋失与利用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5 许晓光;亚热带地区四种典型土地利用模式下的氮磷淋失特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6 魏松庆;不同养分管理条件下紫色土氮素淋失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党丽娟;灌溉对黄土层中全氮量淋失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兰新怡;小流域农田土壤氮磷淋失特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9 王永生;宁夏黄灌区农田有机质对土壤硝态氮淋失量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10 孙蓓蓓;孪井灌区硝态氮运移规律和淋失通量计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0144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14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