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针菇和杏鲍菇菇脚酶解条件优化及抗氧化活性评价
本文关键词:金针菇和杏鲍菇菇脚酶解条件优化及抗氧化活性评价
更多相关文章: 金针菇 杏鲍菇 下脚料 可溶性固形物 酶解提取
【摘要】:以金针菇和杏鲍菇菇脚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实验优化酶解条件,对可溶性固形物进行提取,并研究酶解物的成分及抗氧化活性,以期为酶解产物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最佳酶解条件为食用菌水解酶1.5%、风味酶1.5%、料水比1∶30g·mL~(-1);金针菇和杏鲍菇菇脚的酶解物分别含粗蛋白24.35%和12.30%,粗多糖35.92%和37.40%,黄酮0.77、0.64mg·kg~(-1),维生素C 4.82、4.18mg·kg~(-1);金针菇和杏鲍菇菇脚酶解物均具有显著的抗氧化能力。金针菇酶解物在0.1g·L~(-1)低浓度时可明显提高秀丽线虫的抗氧化能力,最长存活时间为12d,远长于对照组(5d);杏鲍菇酶解物的抗氧化能力与浓度呈正相关,随着浓度的增加,秀丽线虫最长寿命及平均寿命均相应延长。在高浓度2.0g·L~(-1)时,秀丽线虫的最长寿命达16d,平均寿命为8.27d。
【作者单位】: 中华全国供销总社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南京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镇江市丹徒区正东生态农业发展中心;
【关键词】: 金针菇 杏鲍菇 下脚料 可溶性固形物 酶解提取
【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13BAD16B07)
【分类号】:S646;X712
【正文快照】: 食用菌已被公认为健康食品,其产业已成为我国第六大产业,产量居世界首位。金针菇(Flammulinavelutipes)和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是我国重要的栽培品种,生产规模增长迅速。这些食用菌在采收和包装过程中产生大量菇脚等下脚料。这些下脚料除了少部分被用作饲料外,绝大部分被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敏,蒋予箭,姚善泾,鲁毅,朱林华;杏鲍菇原生质体制备技术的研究[J];食品科学;2005年08期
2 宿红艳;王磊;刘林德;迟晓燕;许珊珊;蔡德华;;RF-RAPD分子标记在杏鲍菇菌株鉴定上的应用[J];食品科学;2008年03期
3 姜宁;刘晓鹏;钟霞;向东山;陈建英;;杏鲍菇深层发酵培养基的优化[J];中国酿造;2008年17期
4 胡清秀;杨昕;杨小红;曹凤明;;外源重金属对杏鲍菇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1年02期
5 蒙健宗;马少敏;;杏鲍菇中海藻糖和多糖含量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8期
6 苟永平;;不同浓度沼液处理对杏鲍菇剩余产量的效应[J];中国沼气;2011年05期
7 罗晓茵;郭新东;柳华春;叶嘉荣;郭伟鹏;吴玉銮;;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杏鲍菇中的24种元素[J];现代食品科技;2012年04期
8 李鹏飞;李志鹏;于婷;李雪;崔承弼;;杏鲍菇多糖抗疲劳作用的研究[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9 范文秀;王振河;;杏鲍菇多糖的提取及含量测定[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6年07期
10 张天翼;;杏鲍菇灌肠工艺配方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志远;于淑芳;任海霞;李瑾;曲玲;;三种培养料栽培杏鲍菇的品质分析[A];首届全国食用菌中青年专家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孟昭武;;北方杏鲍菇高产栽培技术[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胡清秀;管道平;杨昕;张金文;张志鸿;柯丽娜;;设施栽培杏鲍菇生长模拟模型研究[A];2010年中国菌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4 姜性坚;王春晖;胡汝晓;彭运祥;李新菊;卢赛红;王小艳;;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关键技术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食用菌学术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5 刘叶高;王建宝;叶伟建;李日长;潘秀清;林武长;廖晖;江彦强;;杏鲍菇高产优质栽培技术[A];全国第6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6 陈为平;;珍稀菌蕈杏鲍菇特性及覆土栽培新技术[A];全国第6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7 赵建荣;张雪琴;;杏鲍菇北方四季栽培技术[A];全国第6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上官舟建;刘斌;林汝楷;;不同杏鲍菇菌株的遗传差异研究[A];首届海峡两岸食(药)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周海燕;陈恒雷;张军;曾宪贤;吕杰;;N~+注入选育耐高温杏鲍菇菌株的研究[A];第四届西部十二省(区)市物理学会联合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郭美英;;不同类型杏鲍菇菌株的生产性能研究[A];全国第6届食用菌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滦南县农业高新科技示范场 史晓菊 河北农业大学 香永田;话说杏鲍菇[N];河北科技报;2002年
2 郑跃辉 黄阿彬 黄淑琳;全国最大台资杏鲍菇项目首期投产[N];福建日报;2009年
3 ;杏鲍菇[N];科学导报;2005年
4 贾乾义;杏鲍菇:技术较难 市场看好[N];山西科技报;2003年
5 本报记者 孙晓娟 通讯员 王鹏 马明清;杏鲍菇种植开启穷村“致富门”[N];大同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梁俊亮 通讯员 马明清;杏鲍菇开启穷村致富门[N];山西经济日报;2012年
7 本报记者 靳淑琴 通讯员 孔小平 李安安;杏鲍菇种植富了众乡亲[N];山西经济日报;2014年
8 记者 阮春生 通讯员 颜雪玲;松阳用芒秆栽培杏鲍菇国内首创[N];丽水日报;2005年
9 滦县农业畜牧水产局 冯小亚;杏鲍菇栽培常见问题解析[N];河北科技报;2007年
10 记者 彭德倩;杏鲍菇串起生态农业链[N];解放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Alfred Mugambi Mariga;杏鲍菇蛋白抗氧化活性、抗增殖活性及免疫调节活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2 周锋利;沙柳木屑栽培杏鲍菇与菌糠利用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化朋;杏鲍菇多糖的结构表征及生物活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2 陈官;杏鲍菇栽培环境因子群落式监控系统设计[D];宁夏大学;2015年
3 廉春毅;杏鲍菇酱罐头的研制及HACCP在其生产中的应用[D];山西农业大学;2015年
4 李晓贝;杏鲍菇品种、栽培工艺及干制方式对其风味物质产生的影响研究[D];上海应用技术学院;2015年
5 王宁;杏鲍菇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和抗肿瘤的功能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6 杨俊红;杏鲍菇子实体多糖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抗氧化活性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7 陈晓斌;菌草栽培杏鲍菇及其菌糟作为饲料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2年
8 杨艺龙;利用杏鲍菇加工副产物开发即食食品[D];福建农林大学;2013年
9 李茜;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休闲食品的加工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10 张璇;高浓度二氧化碳结合低浓度氧处理对杏鲍菇货架期品质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229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22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