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秸秆翻埋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0-15 16:21

  本文关键词:秸秆翻埋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分布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秸秆还田 有机物腐解 团聚体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群落 PLFA


【摘要】:作物秸秆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量最大的农业废弃物。早期研究认为秸秆的还田施用主要是为土壤提供养分,提高土壤肥力,从而减少化肥的施用量。随着人们对秸秆的农业利用认识越来越深入,关于秸秆腐解特征、养分释放的动态变化,以及秸秆焚烧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但是,关于不同秸秆翻埋对旱地和水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组成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研究报道不多,本文选取小麦、水稻、玉米、油菜和蚕豆五种农业常见作物秸秆,采用网袋法,研究在旱地和水田土壤环境下,五种作物秸秆各自的腐解特征,以及秸秆翻埋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特征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主要分析了秸秆累积腐解率及腐解速率、养分累积释放率、土壤团聚体组成、有机碳分布及其贡献率、土壤PLFA总量及微生物菌群分布、微生物相对丰度及种群特征的变化差异,旨在为农业秸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主要获得以下结果:1、五种作物秸秆腐解速度表现为前期快,后期平稳,且在试验前期小麦、水稻、油菜和蚕豆秸秆腐解率差异不大,而玉米秸秆则明显低于其余四种秸秆。旱地试验结束秸秆累积腐解率大小表现为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蚕豆,水田则表现为玉米水稻小麦蚕豆油菜。旱地和水田环境相比较下,五种秸秆腐解率均表现为旱地水田;作物秸秆碳、氮释放变化规律接近,磷、钾释放变化规律接近,旱地环境下腐解释放碳和氮、磷、钾养分的快速阶段分别为10~90d、10~60d、10~60d、10~30d,五种秸秆在试验结束时碳最终累积释放率变幅为65.57~87.46%,其中油菜秸秆释放量最大,氮最终累积释放率变幅为55.00~69.79%,蚕豆秸秆释放量最大,磷最终累积释放率变幅80.08~96.66%,油菜秸秆释放量最大,钾最终累积释放率变幅为89.73~98.98%,玉米秸秆释放量最大;水田环境下腐解释放碳和氮、磷、钾养分的快速阶段分别为10~60d、10~30d、10~60d、10~30d,五种秸秆在试验结束时碳最终累积释放率变幅为49.78~69.20%,水稻秸秆释放量最大,氮最终累积释放率变幅为90.74~97.13%,蚕豆秸秆释放量最大,磷最终累积释放率变幅33.15~77.04%,玉米秸秆释放量最大,钾最终累积释放率变幅77.54~90.45%,小麦秸秆释放量最大。五种作物秸秆养分释放快慢顺序均为钾磷氮碳,试验结束碳、氮、磷、钾养分的释放大小除蚕豆秸秆是磷钾氮碳外,其余四种秸秆都是磷钾碳氮,由此可知,作物秸秆翻埋腐解后磷的释放最多,其次是钾,碳、氮释放相对较少。2、旱地和水田环境下,各处理土壤团聚体组成均以0.05mm粒径百分含量最多,其次是0.05~0.25mm,0.25mm最少,且3个粒径百分含量在所有处理的土壤团聚体中均有显著差异(P0.05)。旱地土壤翻埋秸秆能提高土壤团聚体中0.25mm粒级的百分含量,其中油菜秸秆提高作用显著,表明秸秆翻埋有利于旱地土壤团聚体中微团聚体向大团聚体转换。同时,五种秸秆翻埋均能显著提高旱地土壤0.05~0.25mm粒级团聚体百分含量,表明秸秆翻埋还有利于旱地土壤粉黏团聚体向微团聚体转换。秸秆翻埋能提高水田土壤团聚体中0.25mm粒级百分含量,但提高效果不如旱地。3、旱地环境下,五种秸秆均能提高土壤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蚕豆秸秆效果显著,蚕豆和小麦秸秆还能能显著提高微团聚体和粉黏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玉米秸秆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影响最小。除玉米外,其余四种秸秆均能提高大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以油菜秸秆效果最显著。水稻、蚕豆和油菜秸秆还能能显著提高微团聚体有机碳贡献率。水田环境下,秸秆翻埋能提高土壤团聚体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贡献率,小麦和蚕豆秸秆还能显著提高微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另外,秸秆翻埋虽然能提高团聚体中单种粒径有机碳含量,但有机碳含量在团聚体中3种粒径的分布大小顺序不受秸秆还田的影响。4、实验共检测出33种PLFA标记物,旱地土壤PLFA总量变幅为8.35~25.15 nmol?g-1,大小顺序为油菜蚕豆玉米水稻小麦,五种秸秆翻埋均能提高土壤微生物PLFA总量,其中油菜、蚕豆处理分别是不加秸秆处理的2.18、2.08倍,差异显著。水田土壤PLFA总量变幅为4.04~22.19 nmol?g-1,大小顺序为水稻玉米小麦油菜蚕豆,小麦、水稻和玉米秸秆翻埋后对土壤各菌群PLFA量与不加秸秆处理无显著差异,油菜、蚕豆秸秆反而降低了水田土壤各菌群PLFA量。五种秸秆处理各菌群PLFA量均高于不加秸秆处理,除蚕豆外其余秸秆处理真菌PLFA量均显著高于不加秸秆处理,蚕豆处理细菌和PLFA总量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各处理间放线菌、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无显著差异;微生物各类群PLFA比值分析结果表明,秸秆翻埋对旱地土壤微生物的胁迫小于水田土壤,油菜秸秆翻埋对旱地土壤微生物的胁迫较小,小麦、玉米秸秆和蚕豆青秆对水田土壤胁迫较小;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均能显著提高水田土壤微生物的物种丰富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蚕豆青秆对旱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最大,油菜青秆和小麦秸秆对水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最大;处理间PLFA总量主成分分析表明蚕豆青秆对旱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最大,油菜青秆和小麦秸秆对水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最大。
【关键词】:秸秆还田 有机物腐解 团聚体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群落 PLFA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3.6;S154.3
【目录】:
  • 摘要7-9
  • Abstract9-13
  • 第1章 文献综述13-23
  • 1.1 秸秆资源概述13-16
  • 1.1.1 秸秆生物特性13-14
  • 1.1.2 秸秆利用现状14-16
  • 1.2 秸秆翻埋腐解的影响因素16-18
  • 1.2.1 秸秆类型16-17
  • 1.2.2 翻埋深度17
  • 1.2.3 土壤温湿度17-18
  • 1.2.4 耕作方式18
  • 1.3 秸秆翻埋效应18-21
  • 1.3.1 秸秆翻埋腐解对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的影响18-20
  • 1.3.2 秸秆翻埋腐解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
  • 1.3.3 秸秆翻埋其他效应20-21
  • 1.4 展望21-23
  • 第2章 绪论23-29
  •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23
  • 2.2 研究目标23
  • 2.3 研究内容23-24
  • 2.4 技术路线24-25
  • 2.5 材料与方法25-29
  • 2.5.1 供试土壤25
  • 2.5.2 供试秸秆25
  • 2.5.3 试验设计25-26
  • 2.5.4 测定项目26-27
  • 2.5.5 数据处理27-29
  • 第3章 秸秆在水田和旱地土壤中的腐解特征29-43
  • 3.1 秸秆还田累积腐解率及腐解速率29-32
  • 3.2 秸秆还田养分累积释放率32-39
  • 3.2.1 水田环境下秸秆翻埋养分累积释放率33-36
  • 3.2.2 旱地环境下秸秆翻埋养分累积释放率36-39
  • 3.3 讨论39-41
  • 3.3.1 腐解率及各期平均腐解量39-40
  • 3.3.2 养分累积释放率40-41
  • 3.4 小结41-43
  • 第4章 秸秆翻埋对旱地和水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43-49
  • 4.1 秸秆翻埋对旱地和水田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43-45
  • 4.2 秸秆翻埋对旱地和水田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的影响45-46
  • 4.3 讨论46-47
  • 4.3.1 土壤团聚体组成47
  • 4.3.2 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分布47
  • 4.4 小结47-49
  • 第5章 秸秆翻埋对旱地和水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49-57
  • 5.1 秸秆翻埋对土壤PLFA总量及微生物菌群分布的影响49-51
  • 5.2 秸秆翻埋对土壤微生物相对丰度的影响51-52
  • 5.3 秸秆翻埋对土壤微生物种群特征的影响52-53
  • 5.4 土壤微生物PLFA主成分分析53-54
  • 5.5 讨论54-55
  • 5.6 小结55-57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57-59
  • 参考文献59-73
  • 致谢73-75
  • 参加课题与发表论文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奕,陈欣,沈善敏;有机胶结形成土壤团聚体的机理及理论模型[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11期

2 文倩,关欣;土壤团聚体形成的研究进展[J];干旱区研究;2004年04期

3 宁丽丹,石辉,周海军,刘世荣;岷江上游不同植被下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8期

4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刘玮;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5 王海霞;孙红霞;韩清芳;王敏;张睿;贾志宽;聂俊峰;刘婷;;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对旱地小麦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4期

6 陈晓侠;梁爱珍;张晓平;;土壤团聚体固碳的研究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2012年07期

7 李凯;;土壤团聚体的组成和碳量分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年35期

8 蒲玉琳;林超文;谢德体;魏朝富;倪九派;;植物篱-农作坡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稳定性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13年01期

9 张寅寅;孙仲秀;顾欣燕;刘杨杨;李晓;;不同深度土壤团聚体含量变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18期

10 Donald W.Fryrear,陈敏才;用快速旋转筛测定土壤团聚体稳定性[J];中国水土保持;198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仇建飞;窦森;;添加玉米秸秆培养对土壤团聚体中腐殖质组成和性质的影响[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陈晶晶;蒋先军;;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生物活性的影响[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马永玉;蒋先军;张维;周明厚;;采用二维光学图像和三维断层扫描研究单一粒径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特征[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森;关松;李凯;;土壤团聚体中有机质研究进展[A];土壤资源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二次理事扩大会议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刘彩霞;黄为一;;耐盐碱细菌对盐碱土壤团聚体形成的促进作用[A];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湖北省暨武汉市微生物学会和内蒙古微生物学会2008年会》论文摘要[C];2008年

6 黄雁飞;陈秋实;区惠平;顾明华;;耕作方式对土壤团聚体与有机碳含量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中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义祥;翁伯琦;黄毅斌;王成己;叶菁;;生草栽培对果园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的影响[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罗红燕;蒋先军;谢德体;;细菌在不同土壤团聚体粒径中分布的遗传多样性比较及对耕作方式的响应[A];第五次全国土壤生物和生物化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王峰;陈玉真;尤志明;吴志丹;江福英;陈芝芝;翁伯琦;;不同类型茶园土壤团聚体组成特征及稳定性研究[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徐爽;化学物质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它物理性状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於修龄;土壤团聚体/铁锰结核的三维结构、形成过程及其环境意义[D];浙江大学;2015年

3 罗红燕;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空间分布及其对耕作的响应[D];西南大学;2009年

4 毛艳玲;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碳组分的影响[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郑红;东北温带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6 刘恩科;不同施肥制度土壤团聚体微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土壤肥力的关系[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年

7 文倩;半干旱荒漠化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微生物量与群落功能特性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8 郭志彬;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不同干预方式下撂荒地演替植被生物量与土壤物化性质变化[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涛;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团聚体固碳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孙娇;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米会珍;生物炭对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4 徐灿;基于分形维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评价及其与可蚀性的关系[D];长江科学院;2015年

5 陈高起;典型岩溶区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下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氮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6 黎宏祥;喀斯特地区不同林分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特征[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7 谷月;土壤团聚体搅拌破碎能量检测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8 安艳;生物质炭输入对土壤团聚体分布及有机碳组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9 杜秀娟;产胞外多糖细菌筛选及其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10 华瑞;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年限林草地土壤结构及大孔隙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03810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3810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0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