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模型

发布时间:2017-10-17 09:16

  本文关键词: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模型


  更多相关文章: 黄土高原 柠条 土壤水分 垂直变化 动态变化


【摘要】: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层深厚,地下水埋藏较深,年降水量稀少,水资源匮乏,使得大部分地区无法通过灌溉来补给土壤水分,因此降水成为土壤水的唯一补给来源,而且土壤含水量与植物的生长状况息息相关。近年来,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的人工林草地存在植物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严重失调现象,并且在多年生人工林草地出现了土壤旱化,甚至当土壤含水量降低到一定程度时,形成土壤干层。土壤干层阻隔降水垂直入渗补给地下水,也严重影响植物吸收利用土壤水,同时使得局部小气候更加的干燥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为此需要加强对水资源紧缺地区的土壤水分状况的研究,掌握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调控植物生长和土壤水分的相互关系提供依据。黄土高原地区土壤水分分布受地形、土地利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使该区域的土壤水分空间变异性较大,要获取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数学模型较为困难,而且近年来关于此方面的研究较少,因此急需加强对黄土高原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数学模型的研究。本文对黄土高原丘陵半干旱地区多年生人工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特征和不同土层的土壤水分随时间的动态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且采用人工柠条林地监测所得的土壤水分数据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验证。首先,本文对由室分析法所建立的土壤水分随深度变化的数学模型进行改进,得到改进后的模型。然后,在改进后的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水分随深度和时间变化的动态模型。进一步的,分别采用2002-2006年于宁夏固原试验区多年生人工柠条林地测得的土壤水分数据和2012-2014年于柠条初始播种量为2.0kg的试验小区测得的土壤水分数据对改进后的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模型进行验证;选取2002年和2004年的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对土壤水分随深度和时间变化的动态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使用改进后的模型对2002年在试验地测得的13组土壤水分数据进行拟合,所得的拟合参数均满足取值条件而且相应的拟合优度均满足统计学要求,并且通过分析原模型和改进后的模型对于相同数据的拟合结果发现,改进后的模型较原模型能够更好的反映不同条件下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特点。2、根据由改进模型所得拟合参数的数值特征可将2002年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特征大致分为4种类型,能够表达不同降雨条件下和植物不同生长阶段,植物生长与土壤水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另外,选取其它不同年份观测的植物各生长时期的土壤水分数据,对改进模型进行验证,所得拟合优度均符合统计学要求,由此可知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同时模型分类的合理性也得到验证。3、采用2002、2004年测得的土壤数据对土壤水分随深度和时间变化的动态模型进行验证,所得的拟合优度均满足统计学要求,说明该模型能较好的表达偏干旱年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特征,可为指导植物生长与土壤水分关系的调控提供依据。上述研究结果不仅为土壤水资源利用限度和土壤水植被承载力的估计奠定基础,而且为土壤退化的控制,植被的重建和土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黄土高原 柠条 土壤水分 垂直变化 动态变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4.2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一章 绪论12-18
  • 1.1 研究背景12
  • 1.2 研究现状12-18
  • 1.2.1 土壤水分的空间变异性研究13-14
  • 1.2.2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模拟方法14-16
  • 1.2.3 土壤水分的影响因素分析16-18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18-23
  • 2.1 试验材料18-19
  • 2.1.1 研究区概况18
  • 2.1.2 试验数据的测定18-19
  • 2.2 研究内容19
  • 2.3 研究方法19-21
  • 2.3.1 室分析法19-20
  • 2.3.2 非线性回归参数估计方法—Levenberg-Marquardt法20-21
  • 2.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21-23
  • 2.4.1 数据处理21-22
  • 2.4.2 数据分析方法22-23
  • 第三章 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模型23-33
  • 3.1 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特征23-24
  • 3.2 利用室分析法建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模型24-25
  • 3.2.1 模型的建立24-25
  • 3.2.2 模型验证25
  • 3.3 建立土壤水分垂直变化的改进模型25-31
  • 3.3.1 土壤水分垂直变化模型的改进25-26
  • 3.3.2 模型验证26-27
  • 3.3.3 模型分析27-29
  • 3.3.4 模型应用29-31
  • 3.4 本章小结31-33
  • 第四章 柠条林地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数学模型33-39
  • 4.1 不同土层土壤水分随时间变化特征33-36
  • 4.2 建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模型36-37
  • 4.3 本章小结37-39
  • 结论与讨论39-41
  • 参考文献41-44
  • 致谢44-45
  • 作者简介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联;申俊初;翟英涛;;影响土壤水分观测精确度的原因及观测注意事项探讨[J];贵州气象;2011年04期

2 花临亭;;辽西砂荒地带土壤水分演变趋势与土地利用问题[J];辽宁农业科学;1963年03期

3 苏平;广西土壤水分分区初探[J];广西气象;1987年06期

4 ;中澳科学合作项目——土壤水分和干旱的遥感监测开始实施[J];遥感信息;1992年02期

5 杨改河,申云霞,唐拴虎,王长发,,温小侠,吴永常;土壤水分资源生产能力及其利用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6年02期

6 傅伯杰,杨志坚,王仰麟,张平文;黄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空间分布数学模型[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1年03期

7 叶彩华,米季德,陈璐,海玉龙,郭文利;土壤水分自动遥测系统及其应用前景[J];中国农业气象;2001年02期

8 施建成,李震,李新武;目标分解技术在植被覆盖条件下土壤水分计算中的应用[J];遥感学报;2002年06期

9 吕军杰,姚宇卿,王育红,王海洋,张宪初;不同耕作方式对坡耕地土壤水分的影响[J];中国农业气象;2002年03期

10 黄奕龙,陈利顶,傅伯杰,黄志霖,贵立德,吴祥林;黄土丘陵小流域地形和土地利用对土壤水分时空格局的影响[J];第四纪研究;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农气报表土壤水分记录审核软件[A];山东气象学会2005年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2 薛龙琴;冶林茂;陈海波;;河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网的建设和应用[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三届气象综合探测技术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3 薛龙琴;冶林茂;陈海波;师丽魁;;河南省自动土壤水分资料与人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现代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粮食安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4 除多;次仁多吉;边巴次仁;王彩云;;西藏中部土壤水分遥感监测方法研究[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干旱半干旱区地气相互作用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5 姚付启;蔡焕杰;张振华;;烟台苹果园表层土壤水分与深层土壤水分转换关系研究[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下)[C];2010年

6 石庆兰;王一鸣;冯磊;;土壤水分测量中相位差检测算法的实验与研究[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电气信息与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分会科技与教育专委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C];2010年

7 巫丽君;潘建梅;魏爱明;王秀琴;;自动土壤水分观测数据异常原因浅析[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提高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江苏省气象学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海鹰;冶林茂;陈海波;;土壤水分研究进展[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1气象与现代农业[C];2011年

9 黄奕龙;傅伯杰;陈利顶;;黄土丘陵坡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A];地理教育与学科发展——中国地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10 陈怀亮;徐祥德;刘玉洁;厉王f;邹春辉;翁永辉;;基于遥感和区域气候模式的土壤水分预报方法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班胜林;山西引进新型土壤水分观测仪[N];中国气象报;2010年

2 记者 王量迪 通讯员 陈瑜;我市建成两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N];宁波日报;2010年

3 王一;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技术获突破[N];科技日报;2003年

4 记者 宛霞 通讯员 赵志强;中国气象局将加强土壤水分观测[N];中国气象报;2009年

5 记者 王建忠;我国将布设1500套自动土壤水分观测仪[N];中国气象报;2009年

6 记者 田宜龙;我省建成55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N];河南日报;2009年

7 实习记者 王宝军 通讯员 赵志强;全国建成76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N];中国气象报;2009年

8 张芳 仲维健;江苏启动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网建设[N];中国气象报;2009年

9 记者 刘剑英;我省首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大名投用[N];河北日报;2009年

10 邢开成 胡佳军;河北邯郸首个自动土壤水分观测站投入使用[N];粮油市场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安琪;大尺度被动微波辐射计土壤水分降尺度方法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3年

2 魏新光;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山地枣树蒸腾规律及其节水调控策略[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刘丙霞;黄土区典型灌草植被土壤水分时空分布及其植被承载力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4 杨长刚;半干旱雨养区覆盖种植冬麦田土壤水热效应[D];甘肃农业大学;2015年

5 王改改;丘陵山地土壤水分时空变化及其模拟[D];西南大学;2009年

6 刘伟;植被覆盖地表极化雷达土壤水分反演与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7 杨开宝;黄土丘陵区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的土壤水分效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8 赵燕东;土壤水分快速测量方法及其应用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2年

9 吴元芝;黄土区土壤水分对典型植物有效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年

10 韩桂红;干旱区盐渍地极化雷达土壤水分反演研究[D];新疆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忠凯;土壤水分监控保障系统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年

2 苏欢;河南省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要素的关系[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丁从慧;土壤水分对夏玉米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及动态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4 张洛丹;不同植被类型对陡坡地土壤水分循环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白盛元;黄土土柱降雨特征与土壤水分入渗过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6 李佳洲;土壤水分对三七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张雪;牧草根系形态特征及土壤水分对修剪高度的响应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8 王金锋;不同覆盖方式对渭北苹果园土壤水分、温度及产量品质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苏一鸣;黄土高原旱地苹果园起垄覆膜垄沟覆草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10 上官玉铎;负水头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和氮素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本文编号:10479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0479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5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