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18种典型灌木及立地土壤有机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本文关键词:新疆18种典型灌木及立地土壤有机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更多相关文章: 灌木 稳定碳同位素 环境因子 水分利用效率 梭梭 土壤有机碳
【摘要】:灌木是新疆荒漠植被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布面积广且种类众多,对维护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灌木及其立地土壤中有机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既可以评价各灌木的抗旱性,也可以探究环境因子对灌木δ13C值的作用机理,还可以确定灌木-土壤系统δ13C的分馏幅度,因而对荒漠区生态保育、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以及灌木-土壤系统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研究以新疆境内18种常见的灌木为研究对象,按其分布面积和生境特征(共34个样地),在测定其叶片(C3)/同化枝(C4)δ13C值、C含量、N含量,以及其立地土壤δ13C值、SOC含量的基础上,分析了灌木叶片/同化枝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梭梭同化枝δ13C值的分布区间为-13.14‰~-15.38‰,平均值为-14.15‰。其同化枝δ13C值不同于C3植物δ13C值的分布范围(-23.00‰~-38.00‰),表明梭梭是C4植物。环境梯度上,梭梭同化枝δ13C值与年平均降水量和年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而与日照时数、潜在蒸散量和海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不同生境中,梭梭同化枝的碳同位素组成也存在显著差异,当其主要伴生种为白刺和红砂时,同化枝δ13C值最高;当主要伴生种为沙拐枣和假木贼时,δ13C值最低。除此之外,灰漠土与灰棕漠土中梭梭同化枝δ13C值显著高于其在棕钙土、风沙土、石质土中δ13C值;盆地中梭梭同化枝δ13C显著值低于其在平原、山地、丘陵中δ13C值。这些结果表明:梭梭水分利用效率在不同环境梯度和生境中,存在着显著不同,表现出显著的适应策略差异。(2)新疆荒漠区内18种灌木叶片的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12.95‰~-29.40‰。其中,C3灌木叶片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22.89‰~-29.40‰,平均值为-26.63‰,与全球范围内C3植物δ13C的平均值比较明显偏正;C4植物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12.95‰~-15.00‰,平均值为-13.96‰。不同灌木植物种间其长期水分利用效率存在差异,研究区内的15种C3灌木中,盐穗木、镰叶碱蓬、红砂、柽柳、麻黄属和盐爪爪属这6种灌木具有相对较高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而骆驼刺、木蓼、白刺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相对较低。研究区内C3植物与C4植物的叶片δ13C值均随着碳含量、碳氮比的增加而降低,二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C3灌木植物种的δ13C值、C含量、N含量以及C:N在各器官之间的分配均存在显著差异。其叶、枝、茎的δ13C值是逐渐偏正的。C4灌木植物种同化枝δ13C值的变化范围为-12.95‰~-15.00‰,平均值为-13.96‰;茎的变化范围为-12.51‰~-14.87‰,平均值为-13.64‰,茎较同化枝的δ13C值略微偏正。(3)研究区内33个样地中,表层土壤(0~5 cm)SOC的分布范围为0.14~102.91g·kg-1,其中有24个样地(均为温性荒漠类样地)的表层土壤SOC含量小于10g·kg-1,占样地总数的70%以上,这表明新疆荒漠地区表土有机质比较贫乏。垂直方向上,SOC含量随着土层深度总体呈以下变化特征:从表层土壤的最大值开始呈现急剧降低的趋势,其后缓慢降低并在深部土层保持稳定,但不同样地中SOC在垂直方向的降低速度又各有不同。与SOC相反,灌木立地土壤有机质δ13C值大多呈现出先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随后表现为逐渐降低并趋于稳定的趋势。但是,由于地表植被发育状况和发育历史的不同,个别样地土壤有机质δ13C值则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略有降低。总体而言,灌木植物叶片/同化枝与表层土壤有机质δ13C值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关键词】:灌木 稳定碳同位素 环境因子 水分利用效率 梭梭 土壤有机碳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绪论9-18
- 1.1 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9-10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0-18
- 1.2.1 植物中稳定碳同位素的分馏机理10-12
- 1.2.2 植物的光合作用类型和碳同位素分馏模式12-14
- 1.2.3 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研究进展14
- 1.2.4 环境因子对植物δ~(13)C的影响14-17
- 1.2.5 土壤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研究意义17-18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18-24
- 2.1 研究区概况18-19
- 2.1.1 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18-19
- 2.1.2 气候特点19
- 2.2 研究内容19-20
- 2.3 技术路线20-21
- 2.4 样品采集与分析21-23
- 2.4.1 样品采集21-23
- 2.4.2 样品分析23
- 2.5 气候数据获取23-24
- 第三章 荒漠植物梭梭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4-32
- 3.1 梭梭同化枝δ~(13)C值组成特征24-26
- 3.2 环境因子对梭梭同化枝δ~(13)C值的影响26-27
- 3.3 不同生境下梭梭同化枝δ~(13)C值的变化特征27
- 3.4 讨论27-32
- 3.4.1 梭梭δ~(13)C值组成特征27-28
- 3.4.2 环境因子对梭梭同化枝δ~(13)C值的影响28-30
- 3.4.3 不同生境下梭梭同化枝δ~(13)C值的变化特征30-32
- 第四章 新疆典型灌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研究32-45
- 4.1 灌木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33-34
- 4.2 灌木叶片δ~(13)C值与C%、N%、C:N之间的关系34-35
- 4.3 环境因子对灌木叶片C%、N%、C:N及δ~(13)C值的影响35-38
- 4.4 δ~(13)C、C%、N%在灌木各器官的分配差异38-40
- 4.5 讨论40-45
- 4.5.1 灌木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40-41
- 4.5.2 叶片元素含量对δ~(13)C值的影响41-42
- 4.5.3 环境因子对灌木叶片δ~(13)C值的影响42-45
- 第五章 土壤SOC含量与有机质δ~(13)C值垂直分布特征45-55
- 5.1 土壤SOC含量垂直分布特征45-52
- 5.2 土壤有机质δ~(13)C值垂直分布特征52-53
- 5.3 灌木-表土系统δ~(13)C的分馏幅度53-55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55-58
- 6.1 结论55-57
- 6.1.1 荒漠植物梭梭稳定碳同位素组成与环境因子的关系55
- 6.1.2 新疆典型灌木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研究55-56
- 6.1.3 土壤SOC含量与有机质δ~(13)C值垂直分布特征56-57
-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57-58
- 参考文献58-70
- 谢辞70-71
- 作者简介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胡清静;张成君;郭景;褚兆晶;安娟;;环境因素对干旱-半干旱区城市银杏叶片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J];生态环境学报;2010年07期
2 林清,王绍令;沉水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影响因素分析[J];生态学报;2001年05期
3 黄雅娟;张成君;殷树鹏;郭方琴;;兰州市大气中SO_2对植物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4期
4 郭波莉;魏益民;潘家荣;李勇;张福松;;牛不同组织中稳定性碳同位素组成及变化规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06年09期
5 冯虎元,陈拓,徐世健,安黎哲,强维亚,张满效,王勋陵;UV_B辐射对大豆生长、产量和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J];植物学报;2001年07期
6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嘉竹;王国安;刘贤赵;李潇云;;中国北方地区植物碳同位素组成随温度的变化及其在古植被重建中的应用[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2 上官志冠;;我国现代岩浆来源气体的氦碳同位素组成[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许冰;顾兆炎;刘强;胡滨;;广西晚泥盆系石灰岩碳同位素组成与全球的一致性[A];第六届全国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4 宁有丰;刘卫国;安芷生;;植物-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中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5 宁有丰;刘卫国;安芷生;;植物-土壤有机质转化过程中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A];第八届全国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资料集[C];2005年
6 刘观亮;韩友科;翟丽娜;高善继;汪雄武;连大炜;苗青;车锋;;金刚石碳同位素组成和成因[A];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0)[C];1995年
7 段毅;张辉;郑朝阳;吴保祥;郑国东;;沼泽沉积环境中植物和沉积脂类单体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成因关系研究[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8 周会;刘丛强;李心清;闫慧;;贵阳花溪河蚬壳体氧、碳同位素组成的特征[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1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马剑英;陈发虎;江小雷;夏敦胜;张慧文;孙惠玲;;干旱区荒漠植物与表土碳同位素组成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王国安;韩家懋;周力平;;中国北方C_3植物碳同位素组成与年均温度关系[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苏瑞侠;季风气候对南海北部珊瑚钙化和氧碳同位素组成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2 朱书法;贵州典型陆地生态系统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及碳同位素组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朱莉莉;陆生蜗牛壳体稳定同位素组成及其环境意义[D];南京大学;2014年
2 赵丹;新疆18种典型灌木及立地土壤有机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D];新疆农业大学;2016年
3 任照芳;基于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的环境空气中非甲烷烃来源及光化学寿命的初步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嘉竹;陆地C_3、C_4草本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及其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研究[D];鲁东大学;2009年
5 黄雅娟;兰州市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影响机理[D];兰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107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107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