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半干旱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水文性质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7-11-04 23:02

  本文关键词:半干旱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水文性质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氯离子 水分特征曲线 苜蓿 容重 水分有效性 有机质


【摘要】:黄土高原区域在我国既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又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水资源短缺、沙漠化严重等自然问题严重制约着当地的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的提出,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土地利用方式将是非常必要的。农业学和自然科学等学科的研究已经证实,最适合西北干旱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是牧业或以牧业为主的农牧结合。紫花苜蓿是一种优良的人工牧草,被称为牧草之王,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退耕还草的首选牧草。虽然对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成果报道有很多但大都集中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对其水分特性的研究相对较少。在黄土高原地区水分是制约植物生长的关键性因子,土壤水分有效性是评价植物对土壤水分的利用程度,以及水分胁迫对植物生长影响的重要指标,是判断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草工程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本文共2个实验,利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第一年以撂荒草地、天然草地、小麦地和苜蓿地为实验对象,测定含水量、土壤容重、水分特征曲线和氯离子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水分入渗,第二年以农田地和苜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其土壤粒径、孔隙度、容重、饱和导水率、田间持水量、凋萎含水量、饱和含水量、有机质、pH、水分特征曲线等指标,从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水分特性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了农田退耕为苜蓿后土壤性质的差异,以期为这一地区植被的合理建植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发现,在不同的利用方式下,Van—Genuchten(VG)模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残差均小于0.005;Gardner模型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95,残差均小于0.01,说明VG模型和Gardner模型对研究区均有较好的适用性,但VG模型的模拟效果更好。与撂荒草地、天然草地和小麦地相比,苜蓿地的含水量明显较低,干燥化程度严重。撂荒草地的基质势和水势在5m以上波动较大,水分运动的方向变化剧烈,水势随深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水分主要向上移动。天然草地在4m以上的水势变化剧烈,水分运动方向变化剧烈,4m以下水势几乎不变,无水分入渗。小麦浅层的水势大于深层的水势,水分主要向下移动。苜蓿地的水势在整个剖面上波动均较剧烈说明水分运动的方向改变比较频繁,苜蓿地的基质势远远小于撂荒草地、天然草地和小麦地,干燥程度更严重。几种利用方式下氯离子剖面有明显差异,撂荒草地氯离子的含量随深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土壤水中氯离子含量的最大值为691.28mg/L。天然草地的氯离子含量在1m处出现一个大峰,峰值为2073.38mg/L,之后氯离子含量逐渐下降,4m以下基本不变,无深层入渗。自然植被转化成雨养农业后,小麦地氯离子剖面被冲刷,深层补给量增加到2.13mm/year,占年平均降雨量的0.7%。苜蓿地与小麦地相比,苜蓿地氯离子累积到了4m。在整个剖面上苜蓿地和农田地的容重、孔隙度、水分常数、土壤质地、SOC含量和p H值均没有显著性差异,苜蓿地的饱和导水率显著性高于农田地(P0.05),农田地含水量极显著高于苜蓿地(P0.01)。分层来看,农田地和苜蓿地的容重、孔隙度和水分常数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浅层,而饱和导水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深层。在0-0.2m苜蓿地的容重显著性大于农田地(P0.05),孔隙度和饱和含水量显著性小于农田地(P0.05);在0.2-0.4m处农田地的容重极显著大于苜蓿地容重(P0.01),孔隙度和饱和含水量极显著小于苜蓿地(P0.01);苜蓿地的饱和导水率1.2-1.4m、1.4-1.6m处显著高于农田地的饱和导水率(P0.05)。在0-1.8m的剖面上苜蓿地地的饱和含水量、田间持水量和凋萎含水量均高于苜蓿地。垂直分层看农田地的含水量高于苜蓿地的显著性差异主要表现在0-1m。对土壤水分性质的分析发现,苜蓿地的土壤持水能力大于农田,而农田地的土壤供水能力和水分有效性较好;对土壤水分类结果发现,研究区有效水的上限对应的基质势是-0.1bar,与黄土高原大多数地区不同。农田地的有效水含量和速效水含量大于苜蓿地,而迟效水含量相等;比水容量随含水量的变化曲线可以发现,苜蓿地和农田地的比水容量均是在田间持水量附近时变化较快,而在田间持水量的50%-60%变化缓慢。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2.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春兴,周心澄,关文彬;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对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方式变化驱动研究综述[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李玉琴;夏建国;;土地利用方式对川西低山区土壤腐殖质组成以及结合形态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6期

3 林杉;冯明磊;阮雷雷;胡荣桂;彭业轩;肖宏宇;卢兰;;三峡库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氧化亚氮排放及其影响因素[J];应用生态学报;2008年06期

4 周脚根;尤冬梅;;基于关联规则的土壤重金属积累与土地利用方式的关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0期

5 齐仲正;加拿大利用航片测定土地利用方式[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1987年04期

6 温正堂;董存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年09期

7 贾亚男;袁道先;;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贵州岩溶土壤微量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年06期

8 常美蓉;庞奖励;张彩云;朱美玲;;关中东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地影响探讨[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9年01期

9 陈铮;刘大林;邓波;张英俊;杨富裕;韩雪梅;;华北农牧交错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螨的分布特征[J];草原与草坪;2010年03期

10 吴煜禾;张洪江;王伟;程金花;王冉;杜士才;吕文星;古德洪;;重庆四面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定与评价[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杉;胡荣桂;聂文婷;;三峡库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廖燕;朱君君;孙振钧;王冲;张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蚯蚓种群特征及与土壤肥力的关系[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8年

3 徐华勤;章家恩;冯丽芳;全国明;毛丹娟;孟磊;;微生物商对华南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和不同土壤类型的响应[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海春兴;赵烨;陈志凡;赵芳敏;;河北坝上东南端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可蚀性研究——以河北丰宁县大滩乡三道河为例[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5 吴祥云;张丹丹;李海燕;;辽西地区朝代小流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质量的影响[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甄莉娜;张英俊;;农牧交错带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可培养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及剖面分布特征[A];2012第二届中国草业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范君华;刘明;;塔里木极端干旱区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酶活性的影响[A];首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甄晓君;傅瓦利;贾红杰;段正锋;杜富芝;;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以重庆市中梁山岩溶区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9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10 李强;刘毅华;;低碳经济与农村土地利用方式转变的思考[A];中国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人地协调发展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副市长 邓庆忠;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惠州日报;2014年

2 本报评论员;关键是变革土地利用方式[N];深圳特区报;2006年

3 记者 肖姗 韦铭;创新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有力助推南京科学发展[N];南京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李丽颖;创新土地利用方式 加快推进城镇化[N];农民日报;2013年

5 记者 胡志喜;深化改革推进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6 韩永先;官学研共推土地利用方式根本转变[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7 记者 冯培丽 通讯员 贺楚华 任志远;四方面推进“双保”工作 力促土地利用方式转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8 记者 杨应奇 通讯员 杨丁丁;南京开展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创新试点[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2年

9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勇;转变土地利用方式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N];宁波日报;2011年

10 市长 邵占维;促节约守红线惠民生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N];杭州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仕吉;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养分及碳库特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2 贾韦德;[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王莹;围湖造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D];南京林业大学;2010年

4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5 赵锦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0年

6 李晓亮;藏东南地区海拔和土地利用方式对丛枝菌根真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2015年

7 何冬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结构及矿化特征[D];南京林业大学;2014年

8 张玉革;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潮棕壤营养元素剖面分布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05年

9 刘讯;半干旱黄土高原不同植被恢复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养分和水分的动态变化[D];兰州大学;2009年

10 程存刚;渤海湾北部苹果园土壤系统有机化过程的动力因素研究与优化[D];沈阳农业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楠楠;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宁夏荒漠草原区土壤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2 毛琴;岩溶槽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效益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3 李胜蓝;中亚热带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磷素有效性与分级[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年

4 顾钻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滨海盐土质量演变特征[D];浙江农林大学;2015年

5 李金洋;雅安上里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磷的吸附解析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6 李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特征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7 王超花;半干旱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生态水文性质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6年

8 姜涛;辽宁省西北部风沙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固沙改土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9 祝滔;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氮组分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3年

10 宋敏;喀斯特峰丛洼地坡面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空间异质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414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1414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d0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