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带性分区下云南省耕地利用等空间特征分析
本文关键词:土壤地带性分区下云南省耕地利用等空间特征分析
【摘要】:基于云南省农用地分等成果,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土壤改良利用的土壤地带性分区为角度,通过采用空间叠加分析与统计的方法,分析了全省耕地利用等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1)云南省砖红壤、赤红壤、山原(地)红壤地带的耕地利用等广泛分布在2—5等,7等以上较少,黄棕壤与棕壤地带的耕地利用等分布在1—6等;(2)各土壤地带中耕地平均利用等随海拔的升高而递减,且在同海拔梯度上黄棕壤与棕壤地带的耕地平均利用等均小于其他土壤地带;(3)砖红壤和赤红壤地带中的耕地平均利用等随纬度增加而递增,山原(地)红壤、黄棕壤与棕壤地带的则减小。该研究可为云南省的土壤改良利用、土地整治、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云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云南农业大学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基金】:国土资源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乌蒙山区立体特征分异下的土地利用分区及综合评价”(201511003-1)
【分类号】:F323.211
【正文快照】: 云南省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农业大省,具有丰富的光、热、水等自然资源,有利于加速实现农业产业化。云南土壤类型多样,红壤系列占土地面积的55.32%,且自南而北呈砖红壤—赤红壤—红壤—棕壤的水平地带性分布,其有机质分解较快,土壤肥力和产出能力较低,部分地区耕地质量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文敏;农村耕地利用亟待观念创新和科技创新[J];农村经济;2002年01期
2 沈昌发;当前我省耕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J];湖北社会科学;1998年08期
3 李宪文,林培,朱德举;山麓地带耕地利用景观动态分析与质量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0年03期
4 高华中;临沂市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研究[J];农业与技术;2001年05期
5 邵秀秀;;泰安市耕地利用效益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年05期
6 宋戈;李丹;王越;雷国平;;松嫩高平原黑土区耕地利用系统安全格局及其空间演变[J];农业工程学报;2014年04期
7 黄淑娟;;当前农村耕地利用与保护对策探讨[J];福建农业科技;2014年06期
8 庞英;王伟;;新时期山东省耕地利用模式区域特征——基于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的分析[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9 王定忠;张丽娟;徐启明;;陇川县耕地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年04期
10 薛振声;一种新的坡耕地利用模式[J];中国水土保持;1986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桂波;南灵;;陕西省耕地利用碳源/汇时空差异分析[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万婷;蒲春玲;;新疆阿瓦提县农户耕地利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A];全国博士生论坛“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与农民问题”论文集[C];2012年
3 尧德明;;海南省耕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A];2004年中国科协年会3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04年
4 江艳;周兴;;广西横县耕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5 杨忍;刘彦随;;环渤海地区农村空心化与耕地利用集约度时空特征研究[A];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与城乡协调发展研究[C];2012年
6 贺一梅;杨子生;赵乔贵;陶文星;许婧婧;;耕地利用区划原理·方法及其在云南省的实践[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7 赵乔贵;杨子生;;保障山区省份粮食安全的耕地利用与保护措施体系研究——以云南省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8 肖宝玉;张文开;;浅谈人口对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作用——以尤溪县为例[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9 黄训芳;段培;;新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探讨[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与民生科技产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李智国;;我国耕地利用与粮食安全变化的市场驱动分析[A];中国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新农村建设研究[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赞红;劳动力析出背景下不同区域耕地利用集约度对比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辛一;基于DEA和神经网络的西部耕地利用效率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3 欧小鸥;怀化市农户耕地利用与耕地非农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邹金浪;基于农产品生产成本的我国耕地利用投入变化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5 李全峰;基于货币化的富锦市垦区与农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对比分析[D];东北农业大学;2014年
6 李保茵;基于能值—生态足迹整合模型的河南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3年
7 邵秀秀;三峡库区农户耕地利用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西南大学;2014年
8 郝佳;耕地利用集约度的短板效应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
9 陈朝;湖北耕地利用变化与驱动力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田方;重庆市璧山区耕地利用效率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415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141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