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作为水产养殖-生物絮凝技术碳源的可行性研究
本文关键词: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作为水产养殖-生物絮凝技术碳源的可行性研究
【摘要】:利用水产养殖固体颗粒物生产絮体,研究可生物降解聚合物(BDPs)PCL为其提供碳源的可行性和效率。启动阶段,养殖固体颗粒物有72.38%±3.87%的氮素转化为异养细菌的生物量,细菌产量(m(VSS)/m(养殖固体颗粒物))为(447.5±23.90)g/kg,絮体粗蛋白含量(m(粗蛋白)/m(VSS))最高达到(541.25±59.46)mg/g。DOC不断增加,ρ(DOC)/ρ(NH_3-N)自第19天起达到10以上。絮体对于养殖废水、养殖固体颗粒物的无机氮转化能力分别为9.72±6.20、1.71±0.83g/(m~3·d)。絮体粗蛋白含量在进水后达到(425.38±10.31)mg/g,进泥后达到(431.93±20.55)mg/g。根据碳源的用量和成本价格可知PCL价格较为经济,添加过程更简便,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作者单位】: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上海水产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 上海海洋大学水产动物育种中心;
【基金】:上海市科技委员会资助项目(14320501900) 上海市虾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沪农科产字(2014)第5号)
【分类号】:X714
【正文快照】: 鱼类的消化能力有限,仅能利用饲料中25%左右的N[1]。剩余的将以NH3-N、残饵和粪便的形式存在于养殖系统中,既污染水体,又造成饲料蛋白的浪费。将生物絮凝技术(BFT)应用于水产养殖中被证明可提高饲料蛋白利用率、原位净化水质、高效生态防病[2-4]。BFT系统中异养细菌的大量生长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天寅,夏四清,杨殿海,吴志平,赵建夫;化学-生物絮凝工艺处理上海城市合流污水研究[J];环境科学;2004年S1期
2 赵二燕;刘绍根;刘娟;;数学模拟技术用于生物絮凝——再生工艺参数优化[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冯少茹;;一种低能耗的污水处理技术——生物絮凝法[J];管理观察;2008年15期
4 于皓;;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生物絮凝预处理研究[J];能源与环境;2007年06期
5 奕兴社;微生物絮凝的细胞外因素[J];四川食品与发酵;1998年03期
6 张金梅;;生物絮凝吸附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02期
7 鲁璐;罗国芝;谭洪新;孙大川;;生物絮凝技术处理水产养殖用水效果的初步研究[J];渔业现代化;2010年06期
8 赵宇华;;消化器中的生物絮凝[J];中国沼气;1986年03期
9 张志斌,夏四清,赵建夫,饶应福;化学生物絮凝/悬浮床处理低浓污水[J];中国给水排水;2005年02期
10 朱红萍;;生物絮凝吸附强化处理工艺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2007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绍根;城市污水生物絮凝吸附工艺的特性及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清;不同盐度条件下生物絮凝—罗非鱼养殖效果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5年
2 江娟;化学—生物絮凝提高二沉池出水水质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唐华钟;序批式生物絮凝技术处理水产养殖固体废弃物的初步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2年
4 刘娟;生物絮凝—再生工艺研究及特性参数的测定[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0年
5 赵二燕;生物絮凝—再生工艺处理生活污水的数学模拟[D];安徽建筑工业学院;2010年
6 薛二军;洗毛废水生物絮凝中试处理及后继处理可行性的研究[D];天津科技大学;2002年
7 倪丙杰;城市生活污水生物絮凝吸附工艺处理的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5年
8 林俊峰;污水厂升级改造分析及化学/生物絮凝方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张婷;兼氧生物絮凝反应器预处理城镇污水的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10 韦林;生物絮凝法处理生活污水的实验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150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150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