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水陆交错带硝态氮淋失规律的模拟研究
本文关键词:漓江水陆交错带硝态氮淋失规律的模拟研究
【摘要】:以广西桂林市潜经村漓江水陆交错带为研究区域,按照不同淹没程度将水陆交错带分为重度淹没带(T_1)、中度淹没带(T_2)、轻度淹没带(T_3),运用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研究不同淹没带、不同尿素施肥量、不同价态阳离子对硝态氮(NO_3~--N)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正常施肥条件下,重度淹没带NO_3~--N淋失量最大(117.5kg/hm~2),显著高于中度淹没带(108.0kg/hm~2)和轻度淹没带(102.7kg/hm~2)淋失量。(2)随着施肥量增加NO_3~--N淋失量显著增加,当施肥量分别是140kg/hm~2,180kg/hm~2,220kg/hm~2时,NO_3~--N淋失比值为1∶1.35∶1.94。(3)土壤中阳离子Na~+、Ca~(2+)的存在可显著减少11.38%~18.31%的NO_3~--N淋失量,但不同价态阳离子之间对NO_3~--N淋失量的影响差异不显著。(4)随着淹没程度减小土壤容重逐渐降低,土壤粘粒含量逐渐增加,有机质则呈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低、正常施肥处理下,NO_3~--N淋失量与土壤容重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粘粒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在高施肥处理下,NO_3~--N淋失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作者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基金】: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C16B03)
【分类号】:S153
【正文快照】: 为了长期维持粮食安全,提高粮食产量,我国化肥施用量从1985年的1 775.8×104 t增长到2013年的5 911.9×104 t,以年均4.4%的速度增长,其中氮肥近30a来的使用量增加了近1倍[1]。大量施用氮肥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尤其是水体的富营养化[2-3]。近年来我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远红;吴一群;肖历兴;李延;;不同施磷水平对蔬菜地磷素淋失的影响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3期
2 庄远红;吴一群;李延;;不同种类磷肥施用对蔬菜地磷素淋失的影响研究[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1期
3 项大力;杨学云;孙本华;张树兰;古巧珍;;灌溉水平对土X磷素淋失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0年01期
4 胡玉婷;廖千家骅;王书伟;颜晓元;;中国农田氮淋失相关因素分析及总氮淋失量估算[J];土壤;2011年01期
5 易小平,唐树梅,张振文,和开泰,罗志军;几种作物盆栽模拟氮淋失的研究[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6 宁建凤;罗文贱;杨少海;邹献中;陈勇;孙丽丽;魏岚;巫金龙;;施磷对苦麦菜生长及土壤磷素淋失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1年03期
7 高茹;李裕元;杨蕊;魏红安;聂敏;张满意;吴金水;;亚热带主要耕作土壤硝态氮淋失特征试验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2年04期
8 许晓光;李裕元;孟岑;焦军霞;石辉;张满意;吴金水;;亚热带区稻田土壤氮磷淋失特征试验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5期
9 章明清;姚宝全;李娟;孔庆波;;福建菜田氮、磷积累状况及其淋失潜力研究[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4年01期
10 刘秀萍;吴彦霖;;基于精细管理地区减少氮淋失的管理模型[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金洁;杨京平;;高肥力稻田分次施氮对氮素淋失的影响[A];全国农业面源污染与综合防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曹兵;李新慧;邹国元;张琳;张毅飞;;聚合物包衣尿素对降低夏玉米生长期间土壤硝酸盐淋失的影响[A];《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专辑——氮素循环与农业和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李学平;李甲亮;石孝均;;水旱轮作条件下磷素渗漏淋失特征及对地下水体的影响[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4 焦军霞;杨文;李裕元;彭福元;鲁耀雄;崔新卫;盛良学;;有机-无机肥料配施对亚热带稻田氮磷淋失特征的影响[A];农业环境与生态安全——第五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5 余泺;高明;王子芳;;施氮对可变电荷土壤铵态氮淋失特征的影响[A];面向未来的土壤科学(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李虎;王立刚;邱建军;;DNDC模型在农田氮素渗漏淋失中的应用[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汝亮;宁夏引黄灌区稻田氮素淋失特征与过程控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2 赵长盛;武汉城郊菜地土壤氮素的转化与淋失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年
3 孙美;华北平原作物产量与土壤氮素淋失对灌溉施肥的响应模拟[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4 马军花;传递函数模型的发展和农田尺度下硝态氮淋失的数值预报[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5 董一威;茄田土壤硝态氮累积及淋失规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2年
6 杨学云;长期施肥条件下X土磷素累积与淋失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7 张学军;节水控氮对宁夏不同土壤—蔬菜体系中氮素平衡及NO_3~--N淋失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8 李虎;小清河流域农田非点源氮污染定量评价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燕;陕西关中平原小麦玉米轮作下农田氮素淋失特征及氮素平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2 易时来;稻-麦/油轮作体系中氮素淋失与利用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许晓光;亚热带地区四种典型土地利用模式下的氮磷淋失特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年
4 魏松庆;不同养分管理条件下紫色土氮素淋失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党丽娟;灌溉对黄土层中全氮量淋失的试验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6 兰新怡;小流域农田土壤氮磷淋失特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王永生;宁夏黄灌区农田有机质对土壤硝态氮淋失量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8 孙蓓蓓;孪井灌区硝态氮运移规律和淋失通量计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赵广;紫色土坡耕地溶解态氮淋失的时空分布特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10 谢晓军;宁夏引黄灌区稻田增施有机肥对溶解性有机质和硝态氮淋失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1880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188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