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分解底物质量对森林土壤氮矿化动态的调控作用

发布时间:2017-11-25 19:17

  本文关键词:分解底物质量对森林土壤氮矿化动态的调控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油松林 底物质量 森林土壤 氮矿化动态


【摘要】:开展土壤有机碳、氮互作机理的研究有助于准确衡量全球变化情境下森林生态系统的调节功能。本研究以山西灵空山自然保护区内油松林为试验样地,以油松林主要研究对象,2014年5月-2015年8月采用随机区组的方法,布设了35个2m×2m的小样方,通过向表层土壤添加等质量的叶、木屑和生物炭等有机物,其中包括:生物炭(B)、秸秆(S)、木屑(SD)、辽东栎叶(BD)、油松叶(ND),添加的量均为300 g C/m2,采用顶盖埋管原位培养法,测定了各处理样地表层土(0-10cm)不同时期(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的土壤无机氮和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以及土壤质量。研究结果如下:1、添加不同质量碳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不明显,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对土壤全氮含量和pH值影响也不明显,各处理之间差异也不显著。2、添加生物炭、碎叶和木屑使得微生物生物量氮和微生物活性的变化范围为:22.07-128.15mg/kg和0.8-3.75mg/kg/d,不同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添加生物炭明显降低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含量;添加木屑能明显增加微生物活性。3、添加生物炭、碎叶和木屑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氮的矿化量,分别为129 mg/kg、 0.40mg/kg、-3.47 mg/kg,对照样地则为-20.74 mg/kg;在整个试验期间,添加生物炭和木屑也显著提高了土壤的氮矿化速率。研究表明,向土壤添加外源有机物确实会影响土壤的氮矿化过程,并且影响程度与添加有机物的质量存在一定关系。4、添加不同形态的有机碳可以改变无机氮含量以及硝化速率和氨化速率,2014年10月-2015年8月,五种处理硝态氮含量随着时间而递增,2015年5月2015年3月2014年10月,2015年的8月出现回落。而铵态氮含量最高出现在2015年3月,含量最低出现在2015年8月。各处理季节间差异不显著。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71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宪根;周焱;阮宏华;韩勇;於华;曹慧敏;汪家社;徐自坤;;武夷山不同海拔高度土壤氮矿化对温度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杂志;2009年07期

2 李志安,翁轰,余作岳;人工林对土壤氮矿化的影响[J];植物学通报;1995年S2期

3 傅民杰;王传宽;王颖;刘实;;四种温带森林土壤氮矿化与硝化时空格局[J];生态学报;2009年07期

4 刘颖慧;李悦;牛磊;王亚林;;温度和湿度对内蒙古草原土壤氮矿化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4年03期

5 陶勤南,,吴良欢,方萍;风干水稻土氮矿化过程的相对稳定性[J];土壤学报;1996年01期

6 El-GhamryAM,徐建民,黄昌勇;除草剂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氮矿化的影响(英文)[J];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1999年06期

7 沙丽清,孟盈,冯志立,郑征,曹敏,刘宏茂;西双版纳不同热带森林土壤氮矿化和硝化作用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2000年02期

8 周旺明;王金达;刘景双;秦胜金;王洋;;冻融对湿地土壤可溶性碳、氮和氮矿化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08年03期

9 李检舟;沙丽清;王君;冯文婷;陈建会;李江林;;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矿化季节变化[J];山地学报;2006年02期

10 吴钢,叶庆富,张勤争,奚海福,何振立;红壤种植黑麦草对肥料氮矿化动态的影响(英文)[J];浙江农业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俊琴;欧阳华;徐兴良;周才平;张锋;白军红;;温度和湿度对青藏高原若尔盖沼泽湿地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A];2005青藏高原环境与变化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于一;分解底物质量对森林土壤氮矿化动态的调控作用[D];北京林业大学;2016年

2 刘宝东;实验室培养条件下森林暗棕壤的氮矿化特征[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3 赵琦齐;太湖湖滨带湿地土壤氮矿化动态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4 李检舟;云南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土壤氮矿化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2006年

5 段伟;亚热带樟树和马尾松林土壤氮矿化的动态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6 赵大勇;施肥条件下樟树和湿地松人工林土壤氮矿化的季节动态[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年

7 张含玉;覆膜对沂蒙山区棕壤土壤氮矿化及水土流失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270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2270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5c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