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岩溶区土壤理化性质特征研究
本文关键词:重庆岩溶区土壤理化性质特征研究 出处:《重庆师范大学》201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岩溶区 土地利用类型 坡度 坡向 石漠化等级 ~(137)Cs
【摘要】:岩溶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地域综合体,作用于脆弱岩溶区生态系统的土壤发育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在岩溶背景下,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结构组成会随着不同地理环境因素的变迁而发生改变,它与非岩溶区有着一定的差别。本文以重庆岩溶区南川南平镇作为研究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别选择了不同坡度、坡向,不同石漠化等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等几个地理环境因子,基于室内分析实验,从小尺度上研究了不同地理环境因子对重庆岩溶区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特征的影响,得出结论如下:1.不同坡度对土壤理化性质有着显著影响。通过对5-8°、8-15°、15-25°三个坡度范围坡耕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发现随着坡度范围的加大,土壤黏粒含量减少,在15°范围内,随坡度的增大,水分入渗率降低,15°后含水率表现无显著规律。初步实验结果显示,在坡耕地25°范围内,土壤团聚体破坏率与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成极显著线性正相关,水稳性团聚体分形维数越大,土壤团聚体破坏率越高,团聚体结构稳定性越差。不同坡度范围内的土壤养分分布特征有一定差别。碱解氮与速效磷含量的分布在三个坡度范围内的剖面层次上都遵循表聚特征,但随坡度范围的加大,速效磷与速效钾含量的分布特征与非岩溶区表现规律并不一致。不同坡向的土壤理化性质特征有一定差别。逆向坡与顺向坡的土壤机械组成差异不大,土壤容重、含水率、孔隙度随坡位的变化特征与非岩溶区一致,在0-60cm剖面内总体变化趋势平缓。逆向坡在不同坡位上的水稳性大团聚体比重高于顺向坡,团聚体破坏率与分形维数皆低于顺向坡,表明逆向坡的团聚体结构稳定性要优于顺向坡,土壤抗蚀性与储水性较优。顺向坡的土壤养分分布特征与非岩溶区一致,而逆向坡土壤养分在不同坡位与剖面深度上的表现差异较大,其并不遵循土壤养分的流失随坡位降低而集聚的规律。2.研究结果显示,随着石漠化环境的演变,土壤物理性质响应强烈,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类指标与土壤含水率表现最为突出,随着石漠化等级的提升,土壤更为粘重、紧密,土壤退化趋势减缓。3.基于核示踪素~(137)Cs研究岩溶区南川南平镇的两处溶蚀洼地与6处岩溶裂隙土壤漏失表现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岩溶区土壤漏失现象并不是随处可见,受岩石构造节理系统的影响,土壤漏失主要发生在岩石垂直节理构造广泛发育的地方。对比土壤养分的分布和土壤颗粒组成特征及其它们与~(137)Cs质量比活度相关性,发现在有土壤漏失与无土壤漏失的地方,其土壤养分与颗粒组成在剖面内的分布有显著差别。4.初步分析了5种土地利用类型在岩溶区与非岩溶区之间的土壤物理性质差异。通过室内分析实验,发现岩溶区南川南平镇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黏粒含量高于非岩溶区缙云山,除林地与草地外,缙云山的土壤容重普遍高于南川南平镇,含水率低于南川南平镇。分析认为,植被覆盖度显著影响团聚体稳定性。两个地区的5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团聚体破坏率均随剖面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中,灌木丛与林地的团聚体破坏率最低。灌木丛土壤非水稳性团聚体体积分形维数较低,团聚体结构稳定性较好,撂荒地与耕地分形维数较高,团聚体结构稳定性较差。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祥明;曹建华;莫彬;李小方;覃灵华;;桂林毛村岩溶区和非岩溶区牧草养分动态的对比研究[J];中国岩溶;2007年02期
2 周继舜;陈加平;邵乃凡;;广西岩溶区的旱涝及其解决途径[J];广西农业科学;1980年05期
3 傅瓦利;张治伟;张洪;夏凯生;谢德体;倪九派;;岩溶区坡面土壤侵蚀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7年05期
4 申宏岗;曹建华;潘根兴;;桂林毛村岩溶区与非岩溶区果园土壤养分性质比较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郭纯青;潘林艳;周蕊;符秋菊;;2009—2010年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情分析与减灾对策——以广西岩溶区为例[J];桂林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6 马遵平;谢泽氡;;南方岩溶区植被自然演替恢复研究综述[J];四川林勘设计;2006年01期
7 卢立华,黎明,黄永标;广西马山县石灰岩溶区生态重建技术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03年02期
8 姚昕;夏日元;唐健生;;湘西洛塔岩溶生态微景观结构对表层岩溶泉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2006年11期
9 邵景安;李阳兵;孟月玲;魏朝富;谢德体;;重庆岩溶区土壤景观多样性[J];生态学报;2007年05期
10 靳振江;李强;黄静云;邓丽君;陆文体;黄美辉;唐志琴;唐显治;罗X;杨帅;吴琼敏;;典型岩溶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有机碳含量及其相关性——以丫吉岩溶试验场为例[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禹建强;;贵州省毕节地区水库岩溶坝基渗漏及灌浆处理[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1996年
2 郭纯青;;岩溶浸没内涝灾害风险评价[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赵明华;蒋冲;曹文贵;;岩溶区桩端溶洞顶板安全厚度确定的突变模型[A];第六届全国地面岩石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岩土力学与工程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郝九芝;;邢台市西部岩溶区饮用水保护分析[A];2013年6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5 禹建强;;毕节地区岩溶坝基渗漏及灌浆处理[A];工程地质勘察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C];1994年
6 邓艳;覃星铭;蒋忠诚;;表层岩溶动力系统中土壤水分及岩溶效应[A];第五届中国青年生态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王洪涛;;论岩溶区的水土保持[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年
8 蒋忠诚;;西南石山地区岩溶生态系统元素迁移动态典型研究[A];中国地质科学院“九五”科技成果汇编[C];2001年
9 张静;;邢台市岩溶区水源地保护研究[A];2013年4月建筑科技与管理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10 戴景春;;天下闻名的岩溶龙宫景源[A];工程地质勘察学术交流会论文选集[C];199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特约记者 苏橹萱;国际岩溶中心为11国培训岩溶地质人员[N];地质勘查导报;2010年
2 特约记者 苏橹萱;岩溶区土壤碳汇效应得以证实[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1年
3 实习记者 黄强 通讯员 缪华;广西水文队妙治岩溶区内涝下旧村千亩田年增收百万元[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4 记者 赵应繁;鄂西南表层岩溶带可采水4亿立方米[N];地质勘查导报;2008年
5 记者 田雪莲 特约记者 苏橹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检阅国际岩溶中心建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6 记者 田雪莲 特约记者 苏橹萱;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拟定未来6年发展路线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孙宇浩;“我们现在不用靠天吃饭了”[N];中国矿业报;2005年
8 记者 陶丽琴;水利部国家农发办联合调研滇黔桂岩溶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N];中国水利报;2012年
9 记者 段正波;岩溶区地下水九成正待开发[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程晔;岩溶区高速公路路桥基础稳定性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陶;典型岩溶区溪流中硝酸盐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5年
2 冉军林;阳灵隧道充填岩溶区围岩塌方机理与防控技术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5年
3 苏程p,
本文编号:13350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335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