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本文关键词:广西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出处:《植物生态学报》2016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土壤有机碳 空间异质性 影响因子 森林类型 广西
【摘要】:为阐明广西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格局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基于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和345个调查样地的土壤数据,估算了广西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采用地统计学方法描绘了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广西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储量(0 100 cm)达到1 686.88 Tg,土壤有机碳密度为124.70 Mg·hm~( 2),低于全国森林土壤平均水平。广西主要森林土壤有机碳密度最佳拟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呈中等强度空间相关,Kriging插值显示土壤碳密度高值区在东北区域,低值区在西北区域,表现为喀斯特区域低、非喀斯特区域高的特点。广西主要森林土壤碳密度在不同植被类型和土壤类型下表现出一定差异,其中竹林落叶阔叶林暖性针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黄壤红壤赤红壤石灰土。主成分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土层深度、经纬度、海拔是影响广西森林土壤有机碳的主要因子,其中以土层深度影响最大,主要受岩溶地貌的影响。
[Abstract]:......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广西大学林学院;广西林业勘测设计院;
【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205和XDA050704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370485、31370623和31400412)
【分类号】:S714.2
【正文快照】: 40,282 291.doi:10.17521/cjpe.2015.0199Methods A total of 345 sample plots were established in Guangxi,and the size of each plot was 50 m×20 m.Based on the forest resource inventory data and field investigation,the SOC storage of the main forests inGuan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淑兰,欧阳华,牛海山,王琳,高俊琴,张锋,田玉强;荒漠化逆转地区耕层土壤有机碳时空动态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2 李鸿博,史锟,徐德应;植物过程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5年06期
3 李正才,傅懋毅,杨校生;经营干扰对森林土壤有机碳的影响研究概述[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4 于贵瑞,王绍强,陈泮勤,李庆康;碳同位素技术在土壤碳循环研究中的应用[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05期
5 吕国红;周莉;赵先丽;贾庆宇;谢艳兵;周广胜;;芦苇湿地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J];应用生态学报;2006年03期
6 迟传德;许信旺;吴新民;潘根兴;;安徽省升金湖湿地土壤有机碳储存及分布[J];地球与环境;2006年03期
7 于永强;黄耀;张稳;;华东地区农田土壤有机碳动态模拟研究——模型的验证与灵敏度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年06期
8 许信旺;潘根兴;曹志红;汪艳林;;安徽省土壤有机碳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J];地理研究;2007年06期
9 吴建国;艾丽;苌伟;;祁连山中部四种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影响因素[J];生态学杂志;2007年11期
10 杨继松;刘景双;孙丽娜;;温度、水分对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J];生态学杂志;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敏;;中国土壤有机碳研究综述[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2 卢茜;唐英平;高人;尹云锋;马红亮;;温度和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吴庆标;王效科;郭然;;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研究进展[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2004年
4 王百群;苏以荣;吴金水;;应用稳定性碳同位素研究土壤有机碳的来源构成[A];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核科技、核应用、核经济论坛[C];2005年
5 安静;邓波;韩建国;杨富裕;;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影响因子的研究进展[A];农区草业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秦小光;宁波;殷志强;穆燕;;末次间冰期以来渭南黄土地区土壤有机碳碳库的演变[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7 周莉;周广胜;;中国东北样带土壤有机碳对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8 李富山;韩贵琳;唐杨;吴起鑫;;喀斯特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氮特征:以贵州普定为例[A];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4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辑[C];2013年
9 邱海源;黄志伟;王宪;;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10 汪青;张平究;;退耕还湿对菜子湖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与质量的影响[A];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论文摘要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步宣;全球循环与土壤有机碳[N];中国矿业报;2010年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李珍素;人为因素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N];农资导报;2006年
3 李云;中国耕作土壤固碳有潜力[N];地质勘查导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守才;水土流失对黑土坡耕地土壤有机碳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2 尤孟阳;黑土母质熟化过程中的土壤有机碳组分与结构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5年
3 许信旺;不同尺度区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分布与变化[D];南京农业大学;2008年
4 徐华君;中天山北坡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0年
5 王百群;黄土区侵蚀与干旱环境中土壤有机碳氮的变化与迁移[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年
6 王淑平;土壤有机碳和氮的分布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3年
7 孙艳丽;开封城市土壤有机碳密度、组成及时空变化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8 李典友;区域湿地和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仇开莉;沱江流域(内江段)农田土壤有机碳特征及固持能力测算[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10 刘云慧;华北平原农业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和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489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348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