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_我国城市经济中的要素贡献率及其对TFP指数的冲击力分析
本文关键词: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浙江工商大学》 2007年
我国城市经济中的要素贡献率及其对TFP指数的冲击力分析
崔友军
【摘要】: 全要素生产率是目前经济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最新理论和方法用来分析经济增长的方式、源泉和动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以平均每年9%以上的高速度增长,引起了国内外经济学家对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源泉的思考。 在经济增长的核算理论中,索洛将人均产出增长减去各生产要素增长后的未被解释部分归为技术进步的结果,称为技术进步率,这些未被解释的部分后来被称为“增长余值”(或“索洛余值”),也即为全要素生产率(TFP,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增长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在国家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政策环境下,城市的人口不断增长,城市的面积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已经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全国各个城市的房价和地价也在不断攀升,这是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发展速度失衡引起的,因此研究城市建成区面积对经济的贡献及其作为一种投入对TFP指数的测算产生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在此基础上,本文借鉴国内外某些研究将农业中土地投入作为变量的做法,将城市的建成区面积作为一种新的投入,利用非参数分析经济的方法结合运用最新的研究横截面TFP指数的方法,对资本、劳动力和建成区面积对我国城市GDP的贡献率及对TFP指数的冲击力进行了深度分析,在无约束条件下采用非参数方法确定生产函数中的投入要素产出弹性的值。通过研究测算1998、2001和2004三年各投入要素对我国城市GDP的贡献率、TFP指数及各投入要素对TFP指数的冲击力,本文分析得出如下主要结论: 1、两种投入要素下,从1998、2001和2004三年的比较来看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和贡献率是逐年降低的,而TFP的贡献率是逐年上升的。三种投入要素下,从三年的比较来看,建成区面积的产出弹性和贡献率是逐年上升的,与两种投入要素下相同的是,,资本和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和贡献率是逐年降低的,而TFP的贡献率是逐年上升的;从横向比较来看,与两变量下的结果相同的是,资本投入在中等城市的经济发展起着更重要的作用,技术进步的因素更推动着大城市的发展,从TFP在不同城市间的增长率来看,与两变量下的TFP的增长率相同,TFPt曾长率在中小城市之间起伏波动不定。 2、资本、劳动力和建成区面积对TFP指数的冲击均先是负向冲击然后是正向冲击,其冲击力度是逐年减小的。资本对TFP指数的冲击,要大于劳动力和建成区面积对TFP指数的冲击,但随着时间的变化,这种冲击的差距在缩小,从2004年看,要素的冲击的力度基本趋于一致。从两要素与三要素的相对冲击强度比较来看,1998年的两要素下投入要素对TFP指数的相对冲击强度大于三要素下的相对冲击强度,而2001年与之相反,2004在TFP指数的两端部分,三要素下的相对冲击强度大于两要素下,而在TFP指数的中间则相反。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工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F299.2;F224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磊;刘霞;;从全要素生产率(TFP)考察我国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邱阳,杨俊,廖冰;全要素生产率测定方法综述[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1期
3 朱翊敏,钟庆才;广东省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2期
4 郭庆旺,贾俊雪;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投资冲击与全要素生产率冲击[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5 夏业良;上海市三次产业中劳动力结构及产出效率的比较分析[J];管理世界;1999年03期
6 汤锦春;测算技术进步率的一种新方法[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7 周介铭,彭文甫;四川经营土地对GDP贡献的数量分析[J];国土经济;2003年08期
8 尹慧英,解英男,李成红;科技进步贡献率概念的建立及测算方法[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年03期
9 崔少华;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10 麦挺;从要素产出贡献度谈上海与长江三角洲共同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03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传春;张雅静;;安徽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李继刚;;论西藏科技进步对第三产业的影响[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梁俊芬;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研究综述[J];安徽农学通报;2005年04期
4 蒋晓华;;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以安徽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邱爱保;邓小刚;吕爱清;;宜春市食物生产全要素相对生产率的测度[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23期
6 葛和平;曹家和;;我国吸引跨国公司研发(R&D)投资的策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8期
7 赵东喜;王力虎;黄晓昀;;广西十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3期
8 何春燕;郑顺林;;科技进步对四川省农业发展贡献的时空比较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1期
9 贾凤伶;孙国兴;李瑾;刘会想;;“十一五”天津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及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1期
10 杨秀艳;;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我国经济增长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晶;;地区经济结构差异是我国货币政策存在区域效应差异的根本原因吗?[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祝志勇;罗刚平;;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3 吕品;林芳;;中国“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基于储蓄和劳动力供给的实证分析[A];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叶林祥;;非国有经济的成长与国有企业的民营化——以中国经济转型为背景的分析[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5 赵楠;;中国各地区能源利用效果的统计分析——来自四大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A];北京市第十四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蔡昉;;人口转变、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可持续性——兼论充分就业如何促进经济增长[A];中国金融论坛(2005)[C];2005年
7 陶红军;冯中朝;;湖北省畜牧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A];“三农”问题与新农村建设——湖北省首届涉农领域青年博士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崔秀梅;;市场化进程、最终控制人性质与企业社会责任——来自中国沪市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8年学术年会(第十五届年会)暨中央在鄂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9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10 蔡文伯;王学峰;韩瑞娟;;新疆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协调发展分析[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汤晓莉;社会医疗保险可携带性政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王思薇;中国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4 崔传斌;我国烟草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5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9 崔健;银行、信用货币创造和经济周期波动[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景仲;出口贸易结构升级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戴伦阜;营口市鲅鱼圈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3 张小芬;高技术产业出口对其行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卫梦星;中国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徐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琴;中国经济增长质量提升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邹博;江苏省能源消耗、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谢阿敏;国际技术扩散对中国地区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栾娜;甘肃民族地区农业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翊敏,钟庆才;广东省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贡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12期
2 周建;中国GDP及其增速可信度的小样本因果关系分析[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年05期
3 尹慧英,解英男,李成红;科技进步贡献率概念的建立及测算方法[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8年03期
4 张德荣;技术进步的两种测度公式及其效率——效益结构分析[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5 崔少华;科学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算[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05期
6 马克;中国经济在“崩溃”还是在成长?[J];价格与市场;2002年08期
7 罗云毅;中国经济增长中投资贡献率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1999年02期
8 张军扩;;“七五”期间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各要素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J];经济研究;1991年04期
9 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论国营工业生产率[J];经济研究;1994年10期
10 谢千里,罗斯基,郑玉歆;改革以来中国工业生产率变动趋势的估计及其可靠性分析[J];经济研究;1995年1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赖明勇;王文妮;;基于Levinsohn-Petrin非参数方法修正的索洛余值:1980-2006[J];统计与决策;2008年24期
2 蔡锋伟;;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长三角16市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J];扬州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3 王浩;;1991~2008年四川省经济增长因素的实证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10年09期
4 傅晓霞;吴利学;;前沿分析方法在中国经济增长核算中的适用性[J];世界经济;2007年07期
5 崔传斌;;全要素生产率国外研究文献综述[J];未来与发展;2010年10期
6 胡振宇;;1991—2008年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变动及其分解[J];中国商界(下半月);2010年11期
7 孙伟;李晚晴;;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船舶企业技术进步实证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9年02期
8 余修斌,任若恩;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及测算[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9 王莉,周方;投入与产出结构对生产率增长的影响[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10期
10 张军,施少华;中国经济全要素生产率变动:1952-1998[J];世界经济文汇;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米健;罗其友;;城郊型马铃薯生产函数、全要素生产率与地区差异[A];农业经济问题(2009年增刊)[C];2009年
2 黄德春;林丽;刘炳胜;;中国商业银行全要素生产率变化趋势及动因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3 刘振娥;单传宝;;我国流通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及成因分析——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杨杰;宋马林;;适度规模经营能否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技术创新与现代农业发展[C];2009年
5 祝志勇;罗刚平;;重庆市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基于Malmquist指数方法[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6 洪银兴;;全要素生产率和集约增长[A];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C];1996年
7 ;浙江省全要素生产率(TFP)测算[A];2004年浙江省科协重点学术研讨项目(2)——浙江省若干县(市)经济科技互动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集[C];2004年
8 范金;严斌剑;梁洁;;不同所有制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比较研究——以南京为例[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中)[C];2007年
9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10 陈志建;;桂林市城区及所辖县域农业生产率测算[A];地理学核心问题与主线——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庆典论文摘要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侠;[N];科技日报;2010年
2 郑世林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4 蔡昉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N];中国人口报;2011年
5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左晓蕾;[N];上海证券报;2011年
6 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杨勇;[N];光明日报;2010年
7 ;[N];咸阳日报;2009年
8 中共长子县委宣传部;[N];中国信息报;2009年
9 王淑云;[N];承德日报;2010年
10 熊经纬 记者 谢松;[N];南昌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杰;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2 李玲;中国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周立生;中国寿险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4 李星光;中国石化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威;我国原料奶生产演变和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年
6 张宝;中国信托公司效率及全要素生产率的测度与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周彩云;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8 石风光;基于全要素生产率视角的中国省际经济差距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王欣;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10 高丽娜;产业空间集聚对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友军;我国城市经济中的要素贡献率及其对TFP指数的冲击力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07年
2 毛红涛;全要素生产率视角下重庆市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淼;环境管制下北京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4 许小雨;长三角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及影响因素分析[D];南京大学;2011年
5 刘承宇;基于人力资本和能源因素的全要素生产率的省际比较[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6 王冬;金融中介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效应[D];西北大学;2010年
7 魏海静;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全要素生产率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8 唐袁;我国省际空间要素生产率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9 高国鹏;全要素生产率与内蒙古地区增长差异:1987-2007[D];内蒙古大学;2010年
10 曾菊;泛珠三角区域全要素生产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研究综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371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37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