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天然次生林不同经营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与功能多样性
本文关键词:东北天然次生林不同经营模式下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与功能多样性 出处:《林业科学》2016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经营模式 天然次生林 土壤微生物 碳源利用 功能多样性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经营模式对东北天然次生林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与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合理确定东北天然次生林的经营模式提供科学参考。【方法】以哈尔滨市丹青河林场的传统森林经营(FM1)、目标树森林经营(FM2)、调整育林法森林经营(FM3)和无干扰森林经营(FM4)4种经营模式的东北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在每个经营模式林分中设置3块(上、中、下坡各1块)50 m×50 m样地,并将每块样地划分为25个10 m×10 m样方,在每个样方中心采集0~20 cm土层样品,采用Biolog-Eco微平板法分析4种经营模式林地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差异,并探讨土壤化学性质对土壤微生物碳源种类利用的影响,以及4种经营模式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差异。【结果】FM1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最弱且与其他3种经营模式差异显著,FM4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最强,FM2和FM3 2种经营模式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处于FM1和FM4之间,且二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土壤化学性质对不同经营模式林分土壤微生物的碳源利用有重要影响,其中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有机碳和碳氮比是主要影响因子;4种经营模式林分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指数的分析结果表明,FM1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最小,FM2和FM3次之,FM4最大,这可能与4种经营模式不同的采伐抚育措施有关。【结论】从仅考虑土壤微生物碳源利用及功能多样性角度出发时,无干扰经营是东北天然次生林最佳的经营模式;但综合考虑森林经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林地的更新状况,调整育林法是东北天然次生林最优的经营模式。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anagement models on soil microbial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in Northeast China.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determining the management mode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in Northeast China. [methods] traditional forest management (FM1) and target tree forest management (FM2) in Danqing River Forest Farm in Harbin. The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of Northeast China with four management modes of adjusting forest management and forest management without disturbance, FM3) was set up three blocks in each stand (top, middle). Each plot was divided into 25 10 m 脳 10 m sample plots, and 0 ~ 20 cm soil lay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at the center of each sample. The Biolog-Eco microplate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difference of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of soil microorganism in four kinds of forest land, and the effect of soil chemical properties on the utilization of soil microbial carbon source was discussed. [results] the soil microbial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of FM1 was the weakest and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the other three management models. [results] FM4 had the strongest utilization of soil microbial carbon source. The utilization of soil microbial carbon sources by FM2 and FM3 was between FM1 and FM4, an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The chemical properties of soil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utilization of soil microorganism in different management models, among which alkali-hydrolyzed nitrogen, available potassium, available phosphorus, organic carbon and carbon nitrogen ratio a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of soil microbial function diversity index of four management models showed that soil microbial functional diversity of FFM 1 was the lowest, FM2 and FM3 was the second largest. This may be related to four different cutting and tending measures. [conclusion] considering only soil microbial carbon source utilization and functional diversity. Non-interference management is the best management mode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in Northeast China. However, considering the ecological benefit and economic benefit of forest management and the regeneration of forest land, adjusting the forest breeding method is the best management mode of natural secondary forest in Northeast China.
【作者单位】: 广西大学林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70593)
【分类号】:S714.3
【正文快照】: 我国东北地区蕴藏着丰富的天然林资源(冯宗炜等,1999),然而随着近现代以来的乱砍乱伐等不正当经营,东北地区的天然林资源大面积退化为天然次生林(赵宝珠等,1999;侯元兆等,2009)。天然次生林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具有重要生态价值(赵利群等,2006),近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清芳;刘延坤;邵英男;陈瑶;刘滨凡;;中国森林土壤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进展[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6期
2 史东平,李亚平;土壤微生物与林木生长关系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1992年06期
3 王玉杰;草原土壤微生物能流系统的动态模拟[J];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1998年02期
4 康贻军;胡健;杨小兰;沈敏;薛菲;;盐碱地土壤微生物对不同改良方法的响应[J];微生物学杂志;2008年05期
5 杨晓洪;顾觉奋;;红树林土壤微生物与其代谢产物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1年03期
6 靳正忠;雷加强;徐新文;李生宇;赵思峰;;流动沙漠腹地咸水滴灌林地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9年02期
7 李凤霞;郭永忠;许兴;;盐碱地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3期
8 侯英杰;苏晓华;焦如珍;黄秦军;褚延广;;转基因银腺杂种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J];林业科学;2009年05期
9 徐文煦;王继华;张雪萍;韩丽丽;李春晓;辛莉;;大兴安岭森林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张健;朱天辉;刘子雄;;土壤微生物对不同退耕还林模式的响应[J];林业科学;2007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查轩;黄少燕;林金堂;;林地针叶化对土壤微生物特征影响研究[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2 张磊;高明;谢德体;魏朝富;;稻田自然免耕体系土壤微生物及有机质周转研究(摘要)[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3 岳辉;李志真;钟炳林;;水土流失区芒萁生长及土壤微生物研究[A];福建省第十二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4 田晓X;肖文发;汪来发;王鹏程;林英华;;三峡库区典型植被类型下土壤微生物与土壤主要性质关系初步研究[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10 林业与气候变化论文集[C];2009年
5 徐荣;马玉;熊德平;于红立;贾秀香;付怀军;;古侧柏不同下垫面土壤微生物状况的调查研究[A];抓住2008年奥运会机遇进一步提升北京城市园林绿化水平论文集[C];2005年
6 宗美娟;张明才;宋百敏;王仁卿;;黄河三角洲柽柳群落土壤微生物多样性[A];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第四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于光;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土壤微生物的分子多样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年
2 张天雪;海河流域油松林地土壤微生物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3 陶玉柱;火对塔河森林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干扰作用[D];东北林业大学;2014年
4 龙健;我国南方红壤矿区复垦土壤微生物生态特征及其恢复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5 蒋云霞;基于红树林土壤微生物资源研发的宏基因组学平台技术的建立与应用初探[D];厦门大学;2007年
6 张静;扎龙湿地草甸土壤微生物与土壤昆虫群落及其相关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3年
7 张磊;稻田自然免耕体系土壤微生物及有机质周转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2年
8 贾淑霞;落叶松和水曲柳人工林土壤、根系和土壤微生物呼吸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丹;川西亚高山冷杉林土壤微生物、土壤酶及土壤养分的季节动态[D];四川农业大学;2014年
2 宁国华;太行山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微生物动态变化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3 卢成阳;广西森林土壤微生物特征及空间格局[D];广西大学;2013年
4 蒋炳伸;郑州市不同绿地类型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微生物特征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5 蒋俊;东北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功能空间特征[D];湖南农业大学;2014年
6 高永健;不同林龄杨树人工林对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2007年
7 吕秀华;东北羊草草原不同生境土壤微生物与土壤理化性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单娜娜;流动沙漠人工绿地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特性和微量元素变化特点[D];新疆农业大学;2001年
9 王海英;嘉陵江上游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及土壤酶活性的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5年
10 张文娟;烟草秸秆覆盖下毛竹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规律[D];福建农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386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386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