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人工模拟降雨下汶川震区滑坡堆积体产沙规律

发布时间:2018-01-26 22:44

  本文关键词: 沙 径流 滑坡 堆积体 汶川震区 人工降雨 出处:《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1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明确震区滑坡堆积体坡面产沙的特点,该文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对不同土石比(质量比为1:1、1:2、1:4)的滑坡堆积体侵蚀产沙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同一土石比不同降雨强度与同一雨强不同土石比条件下,震区滑坡堆积体产沙随时间的变化形式,为波动型和平缓型。土石比和雨强对滑坡堆积体径流含沙量有显著影响,即当滑坡堆积体土石比为1:1时,稳定产沙率随着雨强增大而增大,即2.80 g/min(1.0 mm/min)7.76 g/min(1.5 mm/min)10.84 g/min(2.0 mm/min);在土石比为1:2雨强1.0 mm/min时没有产流产沙,1.5 mm/min雨强条件下的产沙率小于雨强2.0 mm/min的产沙率;土石比为1:4的滑坡堆积体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没有产流产沙。土石比与平均产沙率、累积产沙量的偏相关系数相比于雨强更大,累积径流量和累积产沙量为极显著线性关系。研究为汶川震区滑坡堆积体的水土流失预测和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In order to clarif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production on the slope surface of landslide accumulation body in earthquake area, the paper adopts the artificial rainfall simulation experiment in laboratory, and makes use of the different ratio of soil to rock (mass ratio is 1: 1 / 1: 2). The results show that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different rainfall intensity and the same rainfall intensity, the sediment yield of landslide accumulates in the earthquake area changes with tim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different rainfall intensity and the same rainfall intensity in the same earth-rock ratio. The ratio of soil to rock and rain intensity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runoff sediment content of landslide accumulation body, that is, when the ratio of soil to rock is 1: 1, the stable sediment yield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rain intensity. That is, 2.80 g / min, 1.0 mm/min)7.76 / min, 1.5 mm/min)10.84 / min, 2.0 mm / min; When the ratio of soil to rock was 1: 2, rain intensity 1.0 mm/min, the sand yield rate was lower under the condition of 1.5 mm/min rain intensity without abortion sand yield than that of 2.0 mm/min rain intensity.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experiment, the landslide accumulation with the ratio of soil to rock of 1: 4 did not produce abortive sand, and the partial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ratio of soil to rock with the average sediment yield and the cumulative sediment yield was stronger than that of the rainstor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umulated runoff and accumulated sediment yield is very significant linear. The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prediction and control of soil and water loss of landslide accumulation body in Wenchuan earthquake area.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271291)
【分类号】:S157.1
【正文快照】: 甘凤玲,何丙辉,王涛.人工模拟降雨下汶川震区滑坡堆积体产沙规律[J].农业工程学报,2016,32(12):158-164.doi:10.11975/j.issn.1002-6819.2016.12.023 http://www.tcsae.orgGan Fengling,He Binghui,Wang Tao.Sediment characteristic of landslide accumulation body in earth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伟;任光明;;粒度特征分析方法在某古堆积体物质研究中的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5期

2 向先超;涂鹏飞;;三峡库区某沟内人工弃土堆积体稳定性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9年11期

3 叶斌;冯文凯;石豫川;刘宏力;;某水电站左岸近坝堆积体发育特征及稳定性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1期

4 何军;石豫川;寇佳伟;冯文凯;;某库区大型堆积体成因机制三维离散元模拟[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6期

5 陈展鹏;雷廷武;晏清洪;胡恒;熊明彪;李振林;;汶川震区滑坡堆积体体积三维激光扫描仪测量与计算方法[J];农业工程学报;2013年08期

6 曾佳;石豫川;叶斌;;四川省某水电站左坝肩堆积体稳定性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7年04期

7 柳本立;屈建军;宁堆虎;俎瑞平;;不同排列形式堆积体风蚀率测算[J];水土保持学报;2013年01期

8 李建明;王文龙;王贞;詹松;王正利;李仁;;神府煤田废弃堆积体新增水土流失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4年02期

9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树武;刘昌;聂德新;杨永明;;乌弄龙水电站坝前崩塌堆积体稳定性评价[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文忠;杜健;;阿海水电站混合堆积体稳定性计算分析[A];2011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李树武;聂德新;刘惠军;;大型碎屑堆积体工程特性及稳定性评价[A];陕西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青年优秀学术论文集[C];2008年

4 郭朝旭;;松散滑坡堆积体降雨入渗过程的实验研究[A];山地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西南片区会议论文集[C];2013年

5 李红刚;晏鄂川;程江涛;雷东;;库区移民城镇弃碴堆积体稳定性评价及其防护设计[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暨“生态环境脆弱区工程地质”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邓华锋;朱敏;原先凡;马莉;罗骞;胡鹏;;某大型堆积体边坡成因机制分析及治理措施研究[A];《岩土力学》vol.34 增刊1 2013[C];2013年

7 吴述_g;;某水电站研究河段巨型堆积体稳定性及工程影响初步研究[A];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吴述_g;;某水电站研究河段巨型堆积体稳定性及工程影响初步研究[A];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第四届地质及勘探专业委员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9 王唤龙;孙毅;周德培;肖世国;;红层堆积体高边坡坡体结构及变形规律[A];第十一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陈祖煜;;水利水电工程堆积体边坡稳定分析和工程措施研究[A];纪念贵州省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选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记者 李秋怡;开始最后的“大扫除”[N];四川日报;2008年

2 记者 熊蕊 实习记者 吴敏;抓好广元堡应急排险工作的推进和落实[N];雅安日报;2013年

3 记者 王立彬;易贡山体滑坡抢险减灾获巨大成功[N];新华每日电讯;2000年

4 记者 王建新;西藏易贡灾区抢险工作加紧进行[N];人民日报;2000年

5 记者 钟振宇;再战小岗剑壅塞体[N];四川日报;2010年

6 记者 毛莎;我州灾后河道清理有序进行[N];阿坝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甘建军;汶川地震区大型堆积体变形破坏模式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2 王自高;西南地区深切河谷大型堆积体工程地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5年

3 高才坤;堆积体的综合物探方法研究与应用[D];中南大学;2009年

4 涂国祥;西南河谷典型古冰水堆积体工程特性及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5 余金煌;浅水域堆积体精准探测技术应用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年

6 郭健;库水作用下堆积体滑坡促滑治理的过程控制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4年

7 刘飞;水流泥沙造床过程的初步试验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福洪;水库边坡混合堆积变形监测及预测模型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建明;生产建设项目工程堆积体水土流失规律及测算模型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3 苟黎;梨园水电站念生垦堆积体治理工程效果分析与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国进;大型复杂堆积体信息化动态整治设计与工程实践[D];天津大学;2007年

5 汪贤良;强震作用下堆积体边坡变形特征和稳定性分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6 王小锋;两家人堆积体三维地质特征及稳定性分析[D];河海大学;2007年

7 孙立;怒江罗拉水电站坝前左岸大型堆积体稳定性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巧;紫坪铺水利枢纽工程坝前堆积体的地震动态响应及稳定性复核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燕;泗南江变形堆积体失稳机理和稳定性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3年

10 边立杰;某水电站库区大型堆积体形成机制及稳定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668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4668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9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