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东北典型黑土区坡耕地涝渍地土壤持水性和导水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31 19:26

  本文关键词: 黑土 坡耕地 涝渍地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出处:《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东北典型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土壤退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涝渍地严重影响着垦区的农业生产。在东北典型黑土区坡面涝渍地及其周围正常耕地中布设采样点,测定了土壤剖面质地分布情况及土壤水分特征曲线,以揭示东北黑土区坡面涝渍地土壤水分过大的根本原因。结果表明,涝渍地土壤剖面中细质地土壤类型所占比例为90%,质地较粘重。涝渍地土壤具有较高的进气值,水吸力较大,保持在中小孔隙中的水分只有在较大吸力范围内才能缓慢释出,这造成涝渍地土壤具有极强的持水能力,不容易失水,再加上极弱的导水能力,水分饱和但不会被释放。以上这些土壤特性导致了涝渍地土壤长期处于湿度过大的状态。本研究结果可为涝渍地治理提供依据。
[Abstract]:The typical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is China's important commodity grain production base, an important role on China's food security and national economy. As a special form of soil degradation, waterlogged land reclamation seriously affecte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the typical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and its surrounding normal farmland waterlogging in the layout of sampling points, soil profile texture distribution and soil moisture characteristic curves were measured, the fundamental reason to reveal the soil moisture in waterlogged land in black soil region of Northeast China is too larg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waterlogging in fine textured soil types accounted for 90%, texture is heavy. The intake of waterlogged land the soil has a high value of water suction is large, keep in the small pore water in order to slow release only in high suction range, which caused the waterlogged soil with water holding ability strong, not easy to dehydration, Coupled with very weak water conductivity, water is saturated but not released.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of soil lead to the long-term soil humidity in waterlogged soil.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 basis for waterlogged land management.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一六五中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57125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1530858) 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培养引进计划的资助
【分类号】:S152.7
【正文快照】: 中国东北典型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国民经济的稳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1]。作为土壤退化的一种特殊形式,涝渍地严重影响着垦区的农业生产。我国共有3 207万hm2涝渍地[2-3],仅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鹤山农场鹤北小流域中的涝渍地面积就占整个流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小海,黄永平,黄智敏,吴家林;涝渍地农业综合整治开发示范区规划探讨[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3年03期

2 曹富友;姚章村;孙振鹏;;话说黑龙江“涝渍潜”与“盐碱”及防治[J];水利天地;2007年05期

3 高兰阳;李洪泉;陈涛;沈益新;任朝明;;植物对涝渍响应的研究进展[J];草业与畜牧;2010年02期

4 熊勤学;;四湖地区暴雨后涝渍害遥感空间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1年10期

5 朱建强;刘会宁;耿显波;;易引起地下水浅埋农田涝渍的降水过程分析[J];灌溉排水学报;2008年06期

6 艾天成;李方敏;臧波;周胜;;江汉平原湖积型涝渍地土壤化学环境及适宜性评价[J];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农学卷;2005年03期

7 刘章勇,武海龙;涝渍改良稻田优化模式的生态经济效益比较研究[J];耕作与栽培;2003年01期

8 艾天成,李方敏,原雄人;江汉平原湖积型涝渍地土壤物理环境质量评价[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王朝祥;;平原地区农家桃园如何防涝渍死树[J];果农之友;2006年08期

10 陈卓良;水湿生经济植物开发及涝渍地农业模式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嵘峰;李陶;徐强;陈学好;;高等植物涝渍胁迫的生理机制和遗传改良[A];2008园艺学进展(第八辑)——中国园艺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讨论会暨现代园艺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许兆秋;;浅议黑土区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A];黑龙江省绥化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邢宇;姜琦刚;李文庆;;基于遥感技术松辽平原黑土退化规律研究[A];中国地球物理·2009[C];2009年

4 徐晓斌;王清;;我国黑土退化研究现状与展望[A];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贵州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岩溶·工程·环境”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5年

5 孙传生;李春华;张力辉;;吉林黑土区水土流失及防治对策[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6 胡瑞轩;;黑土耕地质量评价及可持续利用对策[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7 孙传生;朱大为;常晓东;张力辉;;吉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A];水土保持发展战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及水土保持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隋跃宇;张兴义;赵军;孟凯;;农田黑土空间理化性状变异特性研究[A];第九届中国青年土壤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暨第四届中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9 孟凯;;黑土退化阶段与强度分析[A];中国土壤学会第十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七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中)[C];2008年

10 冯立民;;白山市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A];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吉林经济发展——启明杯·吉林省第四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张桂英 张斯文;中国与联合国合作 修复退化黑土项目在我省启动[N];黑龙江日报;2010年

2 张桂英 张斯文;中国与联合国合作修复退化黑土[N];粮油市场报;2010年

3 记者 邱丽娜;我省重点治理黑土区水土流失[N];黑龙江经济报;2008年

4 王跃刚 记者 王文辉;“黑土区重点治理”初战告捷[N];吉林日报;2008年

5 王建桐 记者 王川;“黑土区”治理争取资金1260万元[N];牡丹江日报;2008年

6 冯建维 记者 刘伟霖;我国首个黑土区水保示范园区建成[N];农民日报;2008年

7 记者 李丽云;联合国支持东北退化黑土可持续发展项目启动[N];科技日报;2010年

8 记者 朱伟光邋特约记者 杨海娣;保护黑土地加强关键技术研究[N];光明日报;2007年

9 王建桐 记者 吕晓明;保护黑土区 建设生态市[N];牡丹江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姜智;让黑土区重启生机[N];中国水利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吴嵩;典型黑土区土壤有机质含量反演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2 李浩;典型黑土区不同尺度沟蚀演化过程及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6年

3 郝翔翔;不同生态系统下黑土剖面有机质变化特征[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7年

4 秦焱;吉林省黑土肥力质量评价及结构退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吴海燕;黑土磷素有效性的微生物调控技术及其机理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2年

6 陈学文;基于最小限制水分范围评价不同耕作方式下农田黑土有机碳固定[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甜田;长期施肥对黑土化学性质、微生物区系组成和活性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2 田芳谣;秸秆还田及配施化肥对黑土钾素营养性状的影响[D];吉林农业大学;2015年

3 王禹宸;黑土区埂带植物筛选及其效益评价[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4 吴限;不同农田植被条件下黑土区坡耕地产流、产沙特征[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5 房含;垄作黑土坡面水土流失的农业防治措施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6年

6 贺美;秸秆还田对黑土有机质变化的影响效应[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6年

7 朱浩;黑土区林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D];东北林业大学;2016年

8 朱晓勇;中美黑土区水土保持工作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9 李荣兴;长春市黑土区耕地景观特征动态变化与安全评价[D];吉林大学;2017年

10 张中美;黑龙江省黑土耕地保护对策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798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4798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fc6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