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区植被格局对坡沟—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 黄土区 坡沟-流域系统 植被格局 径流侵蚀能量 分形理论 耦合模型 出处:《西安理工大学》2016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植被是防治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植被覆盖度是衡量植被水土保持作用的主要指标之一,而大量的研究表明,植被的景观格局也是影响植被水土保持功效的关键因素。在黄土区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背景下,植被覆盖及其格局对流域水土流失的控制作用及其发展趋势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大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通过坡沟物理模型试验和原位观测,结合“3S”分析技术和运用分形理论,系统分析了植被格局对坡沟-流域侵蚀产沙过程的影响机理。首先,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揭示了植被格局对坡沟系统侵蚀动力的调节机制;其次,建立了基于栅格数据的数字植被模型,改进了数盒维数、面积维数和分形布朗运动维数等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实现了对流域植被格局的分形量化:再次,以次降雨侵蚀能量分析计算为基础,发展了月、年等时间尺度的径流侵蚀功率计算方法;最后,建立了基于不同时空尺度植被格局分形量化参数和侵蚀动力因子的流域侵蚀产沙响应模型。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植被覆盖度相同而植被布局不同,坡沟系统的侵蚀产沙差异显著。相同覆盖度下的不同植被格局的蓄水减沙效益大小依次为:坡面中下部下部中上部上部,在本试验条件下,将草带种植在距坡顶4.0m时的减沙效果最佳,减水7.4%,减沙62.9%;随着降雨延续,径流量峰值不断增加,而产沙量峰值不断减小,初始产流时间和径流峰值出现时间不断提前:径流量趋于稳定的时间缩短;第2次和第3次降雨产生的径流量的均值分别比第1次降雨增加5.4~37.2%、1.8~21.8%,产沙量的均值分别比第1次降雨减少42.0~82.4%、72.3~92.3%,初始产流时间分别比第1次降雨提前了 0.5~12.5 min、2.0-8.0 min;坡面植被带对径流量的削减比例平均约为5.0%,而泥沙平均消减比例约为33.0%。(2)揭示了植被格局对坡沟系统侵蚀动力的调节机制。植被通过降低径流的剪切力来降低径流冲刷对坡面土壤的分离能力:不同植被格局下径流剪切力τ的降低程度差异较大;坡面径流剪切力均随着草带与坡顶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草带布置距坡顶2m和6m时,径流剪切力最小;单位径流功率随着草带与坡顶之间距离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坡沟系统坡面上的径流能耗基本不变,在进入沟道后径流能耗呈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的趋势,同时沟道的径流能耗为坡面的2.69倍。(3)改进了基于分形理论的流域植被格局量化模型,并开发了相关软件,提高了植被参数估算侵蚀强度的有效性。基于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重建方法,利用最大值合成法(MVC)生成了研究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和植被覆盖度VC数据集;改进了数盒维数、面积维数和分形布朗运动维数等不同分形维数的计算方法,实现了流域植被空间分布特征的量化。大理河流域及其上游青阳岔流域、中游小理河流域、下游岔巴沟流域的植被分布,在各自的无标度区间内均表现出较好的分形特征;流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植被覆盖度VC分布的分形布朗运动维数的线性拟合的相关系数均在0.90以上,最高可达0.98,可见将分形维数作为表征流域植被格局的量化指标的有效性。(4)大理河流域年降雨量减少趋势不显著(P0.05),但是年径流量和产沙量显现持续减少趋势,主要是由于植被覆盖增加所致。应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计算得到1985、1996、2000、2005、2010年大理河流域的平均侵蚀模数分别为14960.11、20444.67、21290.22、11762.96、18638.51 t/(km2 · a),在极强烈侵蚀和剧烈侵蚀之间变化,其中2000年平均侵蚀模数最大;流域微度侵蚀区主要分布在沿河及上游流域,强烈侵蚀面积和极强烈侵蚀面积分布广泛,且随着年代的增加,极强烈侵蚀的面积比例由32.56%升至45.79%。年降雨量系列M-K趋势检验结果表明,大理河流域的年降雨量变化不大,无明显的增加或减少趋势;流域典型水文站长序列水沙资料分析结果表明,大理河流域各水文站的年径流量和年输沙量整体上呈现明显减少趋势,其中2000-2010年李家河和绥德站输沙量分别只占多年平均的86.30%,74.20%;流域的基流量随着年代的增加呈明显下降趋势。(5)揭示了流域径流侵蚀功率与流域侵蚀模数之间的多时空尺度高度相关性。在次降雨洪水能量特征分析计算的基础上,发展了月、年等时间尺度径流侵蚀功率的计算方法,实现了对不同空间尺度流域月、年尺度径流侵蚀功率特征的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月、年尺度径流侵蚀功率,均与输沙模数表现出了较好的相关关系,与以径流量为参数的计算成果相比,确定性系数最大从0.64提高到了 0.91,提高了计算结果的精确度。(6)建立了基于不同时空尺度植被格局分形量化参数和侵蚀动力因子的流域侵蚀产沙响应模型。以黄土高原大理河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非线性数学模型方法,建立了基于植被格局分形量化参数和月尺度降雨侵蚀动力的流域侵蚀产沙耦合关系模型;基于该耦合关系模型误差比较,选取了分形布朗运动维数作为植被格局分形量化参数指标,并加以验证;研究表明,引入了被格局分形量化参数和侵蚀动力参数的流域侵蚀产沙模型,比采用单一变量的产沙模型精度更高,能更好地定量描述流域水沙耦合关系,模型的建立和方法的提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对其它侵蚀产沙模型的构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S15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克明,祖元刚;植被格局的分形特征[J];植物生态学报;2000年01期
2 杨永川;达良俊;;丘陵地区地形梯度上植被格局的分异研究概述[J];植物生态学报;2006年03期
3 胡婵娟;刘国华;陈利顶;吴雅琼;;黄土丘陵区坡面尺度上不同植被格局下植物群落和土壤性质研究[J];干旱区地理;2012年05期
4 蔡伟斌,李贞;深圳市盐田区植被格局分析[J];农村生态环境;2002年03期
5 纪中奎,刘鸿雁;玛纳斯河流域近50年植被格局变化[J];水土保持研究;2005年04期
6 李强;李占斌;鲁克新;游珍;;黄土丘陵区不同植被格局产流产沙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8年04期
7 李强;李占斌;尤洋;穆军;游珍;;植被格局对坡面产流产沙影响的试验研究[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7年05期
8 杜建会;严平;董玉祥;;干旱地区斑块状植被格局形成的水分驱动机制及其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12年08期
9 余顺慧;邓洪平;;王二包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陈婷婷;孙希华;;基于GIS的沂蒙山区植被格局变化驱动力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鸿雁;韦芳玲;印轶;朱江玲;;半干旱区植被格局对表土花粉散布的影响及其在转化函数中的应用[A];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七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李壁成;方炫;;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小流域植被格局与地理环境关系研究——以宁夏固原上黄试验区为例[A];2012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2年
3 杨柳;陈雯雯;史洪芳;孙然好;;温榆河流域水环境胁迫的社会经济概化因子定量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二)[C];2010年
4 孙波;李硕;;遥感与GIS技术辅助下的流域养分迁移过程模拟方法[A];中国地壤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文集(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专题篇)[C];2004年
5 王林;陈兴伟;;基于3个站点校准与验证的晋江流域径流模拟[A];福建省第十一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6 刘霞;姚孝友;张光灿;胡续礼;;淮河流域山丘区生态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技术模式[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科技协作工作委员会2011年年会交流材料[C];2011年
7 张晓明;余新晓;武思宏;王云琦;张满良;;黄土丘陵沟壑区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径流产沙的影响[A];中国水利学会第四届青年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李鹏;李占斌;鲁克新;;黄土区草地土壤侵蚀产沙垂直变化规律研究[A];“全国水土流失与江河泥沙灾害及其防治对策”学术研讨会会议文摘[C];2003年
9 蔡强国;刘纪根;;流域侵蚀产沙模型与尺度转换研究[A];发展水土保持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中国水土保持学会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学术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李宗礼 甘肃省武威市水利工程局;从流域的尺度审视水资源开发模式[N];中国水利报;2005年
2 姚文艺 王玲玲;侵蚀产沙的动力-植被调控机制[N];中国水利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程圣东;黄土区植被格局对坡沟—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6年
2 岳本江;延河流域水沙演变及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响应[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5年
3 王显丽;基于水生态承载力的洱海流域TMDL总量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4 卢丽;北京市清河流域极端降水及防汛预警指标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7年
5 刘光逊;基于流域空间属性的水环境响应关系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6 任晓冬;赤水河流域综合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7 李云驹;松华坝流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及生态补偿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8 史长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9年
9 唐莉华;基于地貌特征的流域水—沙—污染物耦合模型及其应用[D];清华大学;2009年
10 郭军庭;潮河流域土地利用/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梅;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区羊道斑状植被格局的结构特征分析及模拟[D];兰州大学;2011年
2 张仲平;毛乌素沙地植被格局变化及水分收支平衡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6年
3 张莉;中国北方大尺度植被格局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1年
4 倪晓峰;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羊道景观的植被格局和结构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5 张旭;吉林省植被格局的遥感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谢斐;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其对土壤因子变化的响应[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7 李景德;淮河流域典型河流涡河水生植物分布格局及环境因子分析[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8 孙维婷;延河流域极端降水时空变化及其对水沙变化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9 宋智渊;干旱区流域水足迹可持续评价[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10 额尔敦;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对流域侵蚀产沙的影响[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047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04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