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阿特拉津对固相反硝化的影响和去除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14 05:06

  本文关键词: 阿特拉津 稻草秸秆 固相反硝化 吸附作用 出处:《水处理技术》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静态实验,探究阿特拉津含量对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以及固相反硝化对阿特拉津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1 mg/L和5 mg/L的阿特拉津对固相反硝化没有明显的影响,阿特拉津去除率分别为96.34%和86.72%;当阿特拉津的初始质量浓度达到10 mg/L时,硝态氮去除率略微下降了10%左右,阿特拉津的去除率下降迅速下降至62.33%。前期主要依靠稻草秸秆的吸附作用去除阿特拉津;随着稻草秸秆对阿特拉津的吸附达到了饱和,吸附作用趋于平缓,反硝化菌的生物作用开始显现。2种作用同时进行使得阿特拉津去除率最终达到90%以上。依靠吸附作用去除的阿特拉津始终占被去除总量的70%以上,说明固相反硝化系统对阿特拉津的去除主要依靠吸附作用。
[Abstract]:The effects of atrazine content on denitrification and the removal mechanism of atrazine by solid phase denitrification were investigated by static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trazine with mass concentration of 1 mg/L and 5 mg/L had no obvious effect on solid phase denitrification. The removal rates of atrazine were 96.34% and 86.72, respectively. When the initial mass concentration of atrazine reached 10 mg/L, the removal rate of nitrate nitrogen decreased slightly by about 10%. The removal rate of atrazine decreased rapidly to 62.33.The adsorption of atrazine was mainly dependent on the adsorption of straw, and with the adsorption of atrazine to straw reached saturation, the adsorption of atrazine tended to flatten. The biological effects of denitrifying bacteria began to show that atrazine removal rate was more than 90% at the same time, and atrazine removal by adsorption always accounted for more than 70% of the total removal amount. It shows that the removal of atrazine by solid phase denitrification system mainly depends on adsorption.
【作者单位】: 沈阳建筑大学市政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108277) 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2012-k7-05) 沈阳建筑大学学科涵育项目
【分类号】:X5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志强;马文成;王晶惠;吕炳南;;PAC+A/O联合工艺应对高浓度阿特拉津冲击的实验研究[J];环境工程;2010年S1期

2 赖才胜;谭洪新;罗国芝;阮峗杰;周炜;孙大川;;利用可生物降解聚合物为碳源和生物膜载体脱氮及其动力学特性研究[J];环境科学;2010年08期

3 王旭明;王建龙;;利用固相反硝化同时去除水中硝酸盐和4-氯酚[J];环境科学;2009年05期

4 刘春;黄霞;孙炜;王慧;;基因工程菌生物强化MBR工艺处理阿特拉津试验研究[J];环境科学;2007年02期

5 李清波,黄国宏,王颜红,刘孝义;阿特拉津生态风险及其检测和修复技术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02年05期

6 蔡宝立,黄今勇,石建党,张心平,刘海,朱昌寿;阿特拉津降解菌株的分离和鉴定[J];微生物学通报;200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军;高杰;韩佳霖;;阿特拉津对固相反硝化的影响和去除机制研究[J];水处理技术;2017年07期

2 吕惠萍;;莠去津高效降解菌的分离与鉴定[J];化工技术与开发;2017年02期

3 李长海;贾冬梅;张岩;刘学文;;芬顿法处理阿特拉津合成废水的优化试验[J];环境工程;2017年01期

4 陈小娟;潘晓洁;邹怡;万成炎;;阿特拉津的在线监测预警方法初探[J];三峡生态环境监测;2016年03期

5 刘丹丹;刘畅;刘长风;李欣燕;;降解菌Pseudomonas sp.对阿特拉津的降解条件优化[J];贵州农业科学;2016年10期

6 姜昭;曹博;陈玉坤;苏光霞;李梦园;李金梅;张颖;;菌株Arthrobacter sp.DNS10降解酶固定化条件的响应面优化[J];环境工程学报;2016年09期

7 舒凤;王宏磊;王姣姣;;LC MS/MS和GC测定水中乐果的方法比较[J];广东化工;2016年14期

8 刘春;于长富;张静;陈晓轩;张磊;杨景亮;;膜曝气-生物膜反应器生物强化处理阿特拉津废水运行性能[J];环境科学;2016年08期

9 王玮云;刘丽娟;张华威;任利华;姜向阳;姜芳;孙灵毅;;菲律宾蛤仔对阿特拉津的富集与消除规律[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6年04期

10 刘春;张晶;张静;陈晓轩;张磊;曹丽亚;;中试规模微气泡曝气生物膜反应器运行性能评估[J];环境科学;2016年07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留;徐祖信;金伟;尹海龙;朱柏荣;;以稻草为碳源和生物膜载体去除水中的硝酸盐[J];环境科学;2009年05期

2 王旭明;王建龙;;利用固相反硝化工艺去除饮用水原水中的硝酸盐[J];中国给水排水;2008年06期

3 王冬;;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北部潜水硝酸盐污染成因分析及防治对策[J];地下水;2006年04期

4 金赞芳;李文腾;潘志彦;陈英旭;;地下水硝酸盐去除方法[J];水处理技术;2006年08期

5 周海红;赵璇;王建龙;;利用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去除饮用水源水中硝酸盐[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周海红;王建龙;;利用可生物降解聚合物同时作为反硝化微生物的碳源和附着载体研究[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6年02期

7 周海红;王建龙;赵璇;;pH对以PBS为反硝化碳源和生物膜载体去除饮用水源水中硝酸盐的影响[J];环境科学;2006年02期

8 陈建耀;王亚;张洪波;赵新峰;;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6年01期

9 薛飞;周维仁;徐小明;;养殖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与危害[J];江苏农业科学;2005年06期

10 孟凡生,王业耀,薛咏海;饮用水中硝酸盐的去除[J];净水技术;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应明,蒋新,王正萍,王芳,邓建才;阿特拉津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4年12期

2 张逸帆;倪沙;邓双丽;陶龙兴;沈波;;阿特拉津对动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8年11期

3 刘舜尧;;美将限制使用阿特拉津农药[J];精细与专用化学品;1992年08期

4 张国威,李淑芝;阿特拉津污染稻田的治理研究[J];垦殖与稻作;1999年03期

5 叶常明,雷志芳,王杏君,弓爱君,郑和辉;除草剂阿特拉津的多介质环境行为[J];环境科学;2001年02期

6 江刚;农药阿特拉津和青蛙内分泌紊乱有联系[J];中国环境科学;2002年03期

7 刘爱菊,朱鲁生,王军,孙瑞莲,林爱军;除草剂阿特拉津的环境毒理研究进展[J];土壤与环境;2002年04期

8 张超兰,徐建民,姚斌;外加阿特拉津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对氮磷肥料的动态响应[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01期

9 徐士霞,姚春生,苑宇哲,刘志君,李旭东,王跃招;除草剂阿特拉津溶液中弹琴蛙(Rana adenopleura)蝌蚪的微空间分布[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4年02期

10 范小振,张翠华,弓爱君;阿特拉津在土表的光解行为动力学研究[J];土壤通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学钰;姜桂兰;刘广民;廖资生;;阿特拉津除草剂在土壤中环境行为的研究[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2 苑宇哲;王跃招;;阿特拉津对两栖类的作用效应研究进展[A];四川省动物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第九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高志贤;王艳;房彦军;周焕英;王涛;王红勇;;检测阿特拉津和罂粟碱的蛋白芯片技术研究[A];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全国首届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栾新红;张媛媛;沈庆丰;刘明春;;维生素E对小鼠抗阿特拉津遗传毒性的初步研究[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塔娜;高占启;何忠;孙成;;饮用水源水中阿特拉津的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A];第三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5年

6 黄红林;张淑贞;武耐英;;菌根、菌丝体分室中阿特拉津降解及土壤微生物变化[A];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环境化学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7 张超兰;徐建明;;阿特拉津污染胁迫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对外源有机无机物质响应的动态研究[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8 何日安;田霆;曾绍;;超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阿特拉津的探讨[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2011年

9 张满成;王梦乔;周庆;李爱民;;磁性吸附材料对阿特拉津的去除研究[A];热烈庆祝中国化学会成立80周年——中国化学会第16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陈建军;张坤;祖艳群;李元;;皇竹草对土壤阿特拉津的修复作用[A];十一五农业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第四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肯尼(ERINLE, Kehinde Olajide);阿特拉津对狼尾草幼苗的毒理学效应和外加Ca~(2+)对其缓解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2 安德丽(Shahla Andleeb);运用节杆菌株DNS10的阿特拉津生物修复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推测[D];东北农业大学;2016年

3 邢厚娟;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单一及联合暴露对鲤鱼毒理作用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娜;地下水中阿特拉津污染的原位生物修复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李康;阿特拉津和毒死蜱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的毒性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岙;共存污染物对沉积物及其主要组分吸附阿特拉津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刘威;阿特拉津对地表饮用水源水质影响评价及毒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欧晓霞;腐殖酸及其不同级分和铁的络合物对阿特拉津光降解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9 胡江;阿特拉津降解菌株BTAH1的分离鉴定、降解特性及应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10 胡二丹;基于微孔矿物吸附耦合微波诱导降解的水体中阿特拉津去除方法[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明竹;芦苇-AMF共生系统对阿特拉津胁迫的响应及其降解作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姚金忠;阿特拉津及其光解产物三聚氰酸的电子束辐照降解研究[D];上海大学;2015年

3 王辰;黑龙江省农田阿特拉津残留土壤AM真菌多样性[D];黑龙江大学;2015年

4 李季泽;阿特拉津胁迫下苜蓿菌根转录组分析[D];黑龙江大学;2015年

5 曹美珠;生物质炭对土壤中阿特拉津降解和淋溶的影响[D];广西大学;2014年

6 南超;阿特拉津降解菌Arthrobacter sp.DNS10在黑土中定殖能力与基因表达情况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5年

7 廖云燕;利用活化过硫酸盐技术去除水中阿特拉津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8 朱丹;介质阻挡放电等离子体协同载钛活性炭纤维去除水中敌草隆和阿特拉津[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9 吴劏劏;生物炭增强土壤吸附阿特拉津的作用及机理[D];浙江大学;2016年

10 杨阳;纳米金修饰SPR传感器直接检测阿特拉津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09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09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7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