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三江垦区耕地利用转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3 18:13
本文关键词: 耕地 利用形态 功能 转型 建三江垦区 出处:《东北农业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可持续耕地利用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生态文明和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快速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背景下,大量耕地被不断扩张的城乡建设用地所占用。据国土资源部统计数据,中国耕地面积从1996年的19.16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6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37亩。耕地的持续减少导致耕地非农化、农民老弱化、农村空心化等“乡村病”问题凸显,农业生态环境和土壤污染日益恶化,水土流失及生物多样性破坏严重。而中国的耕地后备资源少,生态环境约束大,严重制约着耕地数量补充的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解决“三农”问题及统筹城乡发展等重要任务遭受严重挑战。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黑龙江省“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等系列文件均提出农业发展应坚持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促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由此可见,这些政策的颁布实施对耕地利用科学合理转型提供了政策平台与支撑。为此,如何科学系统地构建耕地利用转型体系并开展耕地利用转型相关研究工作,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用地转型、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政府人员和科研工作者全面衡量和规划国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基础性研究内容。耕地利用转型作为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能够适时反映在特定时期和社会经济条件下耕地数量(面积、份额)和空间结构(类型格局、种植结构)的演变过程,而且可以刻画耕地数量演变过程的经济、自然、社会文化、制度管理等因素的差异规律。适时开展耕地利用转型研究是关系国家/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土地利用科学合理转型的重要性基础课题。研究表明,科学合理地转变产权、经营模式、投入产出和功能等耕地属性能够有效地控制完全依靠农业经验进行耕地资源配置所造成的生产盲目、资源浪费等现象发生,更能从耕地数量、质量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做到耕地利用过程中耕地资源与社会、经济、自然的良性发展。因此,开展并做好耕地利用转型研究是指导耕地可持续利用、提升耕地质量转变效率、保障耕地生态安全的重要依据,为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展耕地相关工作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以我国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黑龙江垦区建三江国营农场管理局(简述为建三江垦区)为研究区,运用地域分异理论、人地关系协调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土地利用转型理论,结合GIS手段分析1976年、1986年、1996年、2006年和2014年建三江垦区耕地利用矢量数据,依据建三江垦区统计年鉴选取耕地功能评价指标,确定评价体系,进而对建三江垦区耕地利用功能进行分析,旨在从耕地利用形态和耕地利用功能两方面来阐述耕地利用转型过程,为区域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依据研究期内建三江垦区土地垦殖率的变化趋势,可将区域内耕地利用形态划分为:耕地散布态(1976年)、耕地密布态(1986年)、耕地连布态(2006年)和耕地满布态(2014年)四种形态;耕地利用形态转型经历了旱地拓张期(1976-1986年)、水田萌发期(1986-1996年)、水田拓张期(1996-2006年)和旱—水转换期(2006-2014年)。目前,建三江垦区处于耕地数量稳定阶段,其耕地和其他用地类型之间的转型于2006年前后达到稳定。(2)气候变暖、地貌适宜、经济效益是该区域耕地利用形态转型的重要原因。在研究时段内,致使建三江垦区下辖的各农场在1976-2014年间耕地利用形态转型程度不等的根本原因是区域地形地貌、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发展水平、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然。(3)通过选取的耕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构建的耕地利用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时段内区域耕地利用功能转型过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06-2014年间,耕地利用综合功能值进入高端化水平。耕地利用多功能变化在2006年以前主要受国家政策制度供给和自然因素驱动,2006年后受城乡居民生存与发展需求诱导明显,且在2006年后耕地利用功能转型趋势逐步显现。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323.2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文高辉;杨钢桥;汪文雄;赵微;;基于农户视角的耕地细碎化程度评价——以湖北省“江夏区—咸安区—通山县”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6年09期
2 杨永均;张绍良;卞正富;Peter Erskine;李效顺;;中国土地复垦省际格局分异及影响机制[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17期
3 杜国明;刘彦随;于凤荣;刘美;郑惠玉;;耕地质量观的演变与再认识[J];农业工程学报;2016年14期
4 吴诗Z,
本文编号:1527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27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