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小流域石灰土硫形态和硫酸盐还原菌分布特征
本文关键词: 喀斯特小流域 石灰土 硫形态 硫酸盐还原菌 出处:《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7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用土壤硫形态连续提取和微生物学方法分析了石灰土中总硫、SO_4~(2-)、总还原态硫(TRIS)、有机硫含量以及硫酸盐还原菌(SRB)类群和数量,目的是阐明西南酸沉降地区土壤中硫化物积累和SRB的分布特征。有机硫是主要的硫形态,SO_4~(2-)是主要的无机硫形态。石灰土中检出脱硫叶菌属和脱硫弧菌属-脱硫微菌属类群。石灰土剖面中SRB数量与TRIS含量增大的深度对应SO_4~(2-)-S含量降低的深度,指示石灰土中存在SO_4~(2-)异化还原反应。石灰土较高pH值和较低的黏粒含量不利于SO_4~(2-)吸附,生物滞留后剩余SO_4~(2-)主要通过淋溶迁移出石灰土剖面。有机硫是石灰土中大气酸沉降输入SO_4~(2-)的主要硫滞留方式,在硫沉降输入通量显著降低后,石灰土中有机硫矿化在较长时期内可能导致大量SO_4~(2-)输入流域水体,与SO_4~(2-)淋溶输出有关的流域土壤和水体物理化学组成变化应予以关注。
[Abstract]:By means of continuous extraction of soil sulfur forms and microbiological analysis, the groups and quantities of total sulfur, total reducing sulfur, total reducing sulfur, organic sulfur and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SRB in lime soil were analyz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lucid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lphide accumulation and SRB distribution in soils of southwest acid deposition area. Organic sulfur is the main sulfur form, so _ 4 ~ (2)) is the main inorganic sulfur form. Leaf desulfurization bacteria and Vibrio desulphurization are detected in lime soil. The depth of increase of SRB and TRIS content corresponds to the depth of decrease of SO_4~(2-)-S content in lime soil profile.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re is a dissimilatory reduction reaction in lime soil. The higher pH value and lower clay content of lime soil are not conducive to so _ 4N _ 2-adsorption. Organic sulfur is the main sulfur retention mode of atmospheric acid deposition and input so _ 4 ~ (4 ~ (+) ~ (2)) in lime soil, and when the sulfur deposition flux decreases significantly, the residual SO4D _ (2)) is transported out of the lime soil profile mainly by leaching, and organic sulfur is the main sulfur retention mode of atmospheric acid deposition in lime soil. The mineralization of organic sulfur in lime soil may lead to a large amount of so _ s _ 4N _ 2 ~ (2) input into the basin water body for a long time.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composition changes of the basin soil and water body related to the so _ 4 / C _ (2) leaching outpu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作者单位】: 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旅游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63004,41573081) 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黔科合J字[2014]2135) 中国博士后基金(2015M572502)
【分类号】:S151.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伟;张丽丽;;喀斯特小流域黄壤硫形态和硫酸盐还原菌分布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6年10期
2 刘丛强;蒋颖魁;陶发祥;郎峗超;李思亮;;西南喀斯特流域碳酸盐岩的硫酸侵蚀与碳循环[J];地球化学;2008年04期
3 苏维词;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的现状成因及治理的优化模式[J];水土保持学报;200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贤威;高扬;温学发;郭大立;于贵瑞;何念鹏;张进忠;;中国喀斯特关键带岩石风化碳汇评估及其生态服务功能(英文)[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2017年08期
2 余冲;徐志方;刘文景;史超;张轩;赵童;蒋浩;周利;周晓得;;韩江流域河水地球化学特征与硅酸盐岩风化——风化过程硫酸作用[J];地球与环境;2017年04期
3 张伟;张丽丽;;喀斯特小流域石灰土硫形态和硫酸盐还原菌分布特征[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7年07期
4 吴应红;陈学敏;;云南省喀斯特山区石漠化现状与治理措施[J];云南水力发电;2017年03期
5 安吉平;王济;蔡雄飞;段志斌;颜蒙蒙;;西南喀斯特二元结构下土壤流失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09期
6 崔高仰;容丽;李晓东;檀迪;;喀斯特高原峡谷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J];生态学杂志;2017年05期
7 何姜毅;张东;赵志琦;;黄河流域河水水化学组成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特征[J];生态学杂志;2017年05期
8 李瑞;肖琼;张陶;李建鸿;李丽;;人类活动影响下岩溶地下河水-岩作用强度时空差异分析[J];地球化学;2017年02期
9 黄奇波;覃小群;刘朋雨;张连凯;苏春田;;非岩溶水和硫酸参与溶蚀对湘南地区地下河流域岩溶碳汇通量的影响[J];地球科学进展;2017年03期
10 王霖娇;李瑞;盛茂银;;典型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时空分布格局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J];生态学报;2017年05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攀;刘丛强;张国平;朱立军;杨元根;;矿山环境地表水系的硫同位素研究——以贵州赫章后河为例[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7年03期
2 蒋颖魁;刘丛强;陶发祥;;贵州乌江水系枯水期河水硫同位素组成研究[J];地球化学;2006年06期
3 李思亮,刘丛强,陶发祥,郎峗超,韩贵琳;碳同位素和水化学在示踪贵阳地下水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污染中的应用[J];地球化学;2004年02期
4 苏维词;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土壤侵蚀性退化及其防治[J];中国岩溶;2001年03期
5 储雪蕾;北京地区地表水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环境地球化学[J];第四纪研究;2000年01期
6 倪建宇,洪业汤;贵州晚二叠世煤中硫同位素的组成特征[J];地质地球化学;1999年02期
7 洪业汤,顾爱良,王宏卫,洪冰;黄河硫同位素组成与青藏高原隆起[J];第四纪研究;1995年04期
8 苏维词,周济祚;贵州喀斯特山地的“石漠化”及防治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5年02期
9 洪业汤,张鸿斌,朱奰煊,朴河春,姜洪波,刘德平;中国大气降水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J];自然科学进展;1994年06期
10 夏学惠;贵州三岔河硫铁矿矿床中假象黄铁矿的发现及其成因意义[J];化工地质;199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祖遥;;石灰土逐步成为高速公路中广泛采用的材料[J];科技资讯;2006年07期
2 赵严坤;;浅谈怎样做好石灰土施工的质量控制[J];科技信息;2009年03期
3 宋照亮;朱兆洲;杨成;;乌江流域石灰土中铀等元素形态与铀活性[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5期
4 张贵杰;;浅谈石灰土施工质量问题及处理措施[J];科技风;2010年08期
5 李刚;;石灰土施工工艺及施工质量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年20期
6 王之周;;浅谈石灰土施工的质量控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36期
7 白永辉;吴新江;;石灰土的施工质量控制与质量缺陷防治措施[J];科技资讯;2009年11期
8 耿艳;;石灰土组成设计中的取样[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年24期
9 康毅;倪镜家;;五洲大道石灰土施工工艺实践与研究[J];今日科苑;2010年08期
10 刘凤伟;;电石灰在公路工程施工中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1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杨兵;;浅谈影响石灰土路面强度与稳定性的因素及其对策[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二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赵寿刚;常向前;杨小平;;石灰土的工程特性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黎昀;;石灰土垫层施工技术[A];海南省公路学会2004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4 李静;李银娟;;改进石灰土路拌工艺与清除质量隐患[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4卷)[C];2010年
5 孟庆山;刘观仕;胡明鉴;郭爱国;;石灰改性粉质黏土力学特性试验研究[A];第二届全国岩土与工程学术大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吴亚东 潘从武 本报通讯员 赵广平;监管部门以罚代管 石灰土窑有禁难止[N];法制日报;2007年
2 记者 刘刻心;落后石灰窑将退出加工领域[N];伊犁日报(汉);2007年
3 驻新疆记者 孙咏梅;新疆全面淘汰石灰土窑生产线[N];中国建材报;2007年
4 赵广平邋陈晓辉;我区全面淘汰石灰土窑生产线[N];新疆日报(汉);2007年
5 中国石灰协会秘书长 尹保明;石灰工业节能减排任重道远[N];中国建材报;2008年
6 通讯员 罗中华;桃江注重解决民生问题[N];益阳日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晁瑾;一场利益与环保的博弈[N];新疆日报(汉);2010年
8 本报记者 闫军 孙美;开平2天拆除94座小石灰窑[N];唐山劳动日报;2007年
9 文良诚;阿深高速公路:运用高科技铸造精品工程[N];科技日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卜巧珍;生物炭对石灰土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4年
2 陈家瑞;桂林岩溶区石灰土发育过程中钙与腐殖质的关系[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287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28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