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大丽轮枝菌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分析

发布时间:2018-02-27 19:02

  本文关键词: 大丽轮枝菌 ATMT 突变体库 表型筛选分析 致病相关基因 出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世界范围内,由土壤传播的病原体造成的植物维管束萎蔫病害是最具破坏性的植物病害。大丽轮枝菌是引起植物萎蔫病害的主要病原真菌,可侵染为害400多种植物,其中包括许多具有经济价值的作物。在中国,超过200万公顷的棉花受到大丽轮枝菌的侵染,导致产量下降10-15%。本研究主要围绕大丽轮枝菌展开。首先,我们用能够侵染棉花的大丽轮枝菌落叶型菌株创立并优化了ATMT转化体系。用两种农杆菌菌株(AGL1和EHA105)转化含有潮霉素筛选抗性的双元载体pTC-Hyg到大丽轮枝菌XJ2008菌株中,并在优化的条件下共培养以完成ATMT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转化效率可达100个转化子/106个分生孢子。优化后的ATMT转化体系:取100μl新鲜的分生孢子悬浮液(106个分生孢子/ml)和农杆菌菌液(0D600=0.8)等体积混合,涂布于铺有玻璃纸的IM培养基(含有200μMAS)上。25℃条件下36h后,将玻璃纸转至含有终浓度为200μg/ml头孢霉素和50μg/ml潮霉素B的PDA培养基上培养5-7天筛选转化子。AGL-1菌株转化后得到的转化子较多。这种优化体系对于用大丽轮枝菌XJ2008菌株构建插入突变体库及后续通过插入突变的方法筛选致病相关基因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插入突变,共得到4890个T-DNA插入突变体。随机选取204个转化子,从拷贝数、菌落生长速度、产孢和致病性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突变株是单拷贝插入并且可以稳定遗传。与野生型菌株相比,突变体可以明显的分为3种类型,34.7%的突变体的菌落生长速率显著下降,34.8%的突变体的菌落生长速率增加,16.8%的突变体丧失产生微菌核的能力,30.0%的突变体的分生孢子形成能力减弱。通过数据分析,各突变体在PDA培养基上的生长速率和病情指数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R2=0.9129),可以用于获得线性关系,并能合理解释菌落大小的变化和其致病症状之间的关系,而最大孢子数量和菌落大小变化百分比也存在显著相关性(R2=0.8936)。上述结果清楚地说明,突变体菌株的生长速率是其致病力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当孢子形成速率比对照野生型菌株低的时候。用浸根法筛选致病性缺陷突变体,在所有的突变体中有27.1%的突变体存在致病性缺陷,其中VdAG30、VdAG153和VdAG151对感病品种冀棉11的致病性大幅下降。TAIL-PCR产物测序结果显示T-DNA区插入到一个在VdL17基因组中注释为G蛋白偶联受体的基因序列中,在基因组中命名为VDAG_04611.1。将T-DNA侧翼序列与大丽轮枝菌基因组BLAST比对后发现该基因大小为1386 bp,位于8号染色体,含有三个大小分别为55bp、57bp和117 bp的内含子。该项研究为克隆大丽轮枝菌致病相关基因和发育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
[Abstract]:In this paper , we used two kinds of Agrobacterium strains ( AGL1 and EHA105 ) to transform the growth rate and the growth rate of the mutant .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2.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李;陈捷胤;汪佳妮;王金龙;戴小枫;;高效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基因敲除体系的构建[J];微生物学报;2011年07期

2 章元寿;王建新;周明国;;大丽轮枝菌毒素的多糖组份对棉花致萎作用的研究[J];真菌学报;1991年02期

3 章元寿;王建新;方中达;;大丽轮枝菌毒素的脂肪组分对棉花致萎活性研究[J];真菌学报;1992年03期

4 章元寿;王建新;刘经芬;方中达;;大丽轮枝菌毒素的分离、提纯及生物测定[J];真菌学报;1989年02期

5 商文静;陈婷;白应文;杨家荣;胡小平;;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萌发条件及致死温度[J];菌物学报;2013年06期

6 章元寿;王建新;方中达;;大丽轮枝菌毒素致萎活性成分的研究[J];菌物学报;1990年01期

7 王金龙;陈捷胤;柳少燕;李蕾;戴小枫;;高毒力大丽轮枝菌特异片段SCF73突变株的构建及其致病力测定[J];微生物学报;2012年11期

8 陈瑞辉,周晓云,王克荣;大丽轮枝菌RAPD反应组分的优化与应用[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2年03期

9 杨家荣,Harris D C;大丽轮枝菌Nit突变体产生及其营养亲和性测定[J];西北农业学报;1992年01期

10 刘曼西,刘晓,徐铭;轮枝菌诱导棉花细胞的氧化迸发[J];生物技术;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晟;王彩月;张昕;林玲;赵明文;周益军;;大丽轮枝菌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及其根部定殖观察[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魏锋;余真真;杨家荣;徐向明;胡小平;;土壤中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检测与定量[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胡东芳;胡小平;;大丽轮枝菌微菌核萌发的表达谱特征[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亚宁;魏艳敏;刘大群;杨文香;张汀;;棉花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的血清学检测——不同抗原的比较[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程颖慧;章桂明;王颖;徐浪;;黑白轮枝菌和大丽轮枝菌的基因芯片检测方法[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陶杰;章桂明;程颖慧;姜子德;;轮枝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冯自力;李志芳;师勇强;赵丽红;朱荷琴;李彩红;刘义杰;王玲飞;;分离自棉花的轮枝菌“种”的鉴定[A];中国棉花学会2013年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张立英;黄国红;刘大群;;棉花大丽轮枝菌RAPD遗传多态性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七届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贾芝琪;李颖章;;NO介导棉花悬浮细胞抗大丽轮枝菌毒素抗性反应[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九次全国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10 郑晓华;李颖章;;棉花愈伤组织细胞对大丽轮枝菌毒素(VD-toxin)抗性反应的超微结构观察[A];中国植物生理学会全国学术年会暨成立40周年庆祝大会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明;高毒力大丽轮枝菌特异分泌蛋白基因功能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张键;向日葵大丽轮枝菌T-DNA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微菌核形成和致病力相关基因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3 齐希梁;棉花黄萎病菌高效基因敲除体系的建立与Thit功能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6年

4 Ahmed ABD ELALEEM;大丽轮枝菌插入突变体库的构建及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5 肖红利;棉花组织诱导体系中大丽轮枝菌分泌蛋白分析及其致病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6 Sami Mohammed Adam Mohammed;大丽轮枝菌毒力基因的筛选与功能鉴定[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7 刘实忠;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鉴定和分离大丽轮枝菌外泌毒素中的致萎活性因子[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8 柴友荣;植物抗大丽轮枝菌受体类蛋白基因及甘露糖结合型凝集素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9 储俊;大丽轮枝菌分泌蛋白质组学及酵母同源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10 苏晓峰;利用寄主诱导的基因沉默进行大丽轮枝菌致病力相关基因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新艳;大丽轮枝菌致病相关突变体的筛选及致病基因VdCYP1功能初步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2 赵玉兰;利用基因沉默验证大丽轮枝菌糖代谢相关基因的致病力[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3 师勇强;常用药剂对大丽轮枝菌微菌核的影响[D];宁夏大学;2015年

4 毛建才;聚多糖脱乙酰酶基因家族VdpdaAs在大丽轮枝菌中的功能分析[D];石河子大学;2015年

5 胡惠兰;转GFP基因大丽轮枝菌的构建及侵染棉花过程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2年

6 王晓楠;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丽轮枝菌对棉花叶片和单子叶植物的侵染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4年

7 王凯;带有GFP标记的马铃薯大丽轮枝菌的获得及其在马铃薯中侵染过程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6年

8 李宛霖;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基因VDAG9119和VdIsc1的功能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9 赵凤轩;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丽轮枝菌的获得及其在棉花中侵染过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10 韩绍辉;农杆菌介导的大丽轮枝菌的遗传转化[D];河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4392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4392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a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