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三峡库区农桑配置对地表氮磷流失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2-28 09:12

  本文关键词: 农桑配置 氮磷流失 地表径流 紫色土 三峡库区 出处:《土壤学报》2016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优化三峡库区紫色土旱坡地农桑配置方式,提高库区水土保持效果和生态环境效益,本试验通过采用三带等高桑+等高耕作、三带等高桑+交叉耕作、两带等高桑+等高耕作、两带等高桑+交叉耕作、传统等高耕作等5种处理研究了不同农桑配置方式对旱坡地地表氮磷流失的阻抗效果。结果表明,农桑配置方式能够显著阻抗地表径流和氮磷流失,但不同配置方式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三带等高桑+交叉耕作方式较其他方式能更显著地降低地表径流中全氮(磷)、可溶性氮(磷)、颗粒态氮(磷)的流失和氮(磷)年流失负荷量,地表径流中氮、磷流失分别以可溶性氮(约50.1%~60.2%)和颗粒态磷(约54.9%~59.6%)为主,并且硝态氮的年流失负荷(约0.19~0.27kg hm-2 a-1)高于铵态氮(约0.12~0.17 kg hm-2 a-1)。综上可知,三带等高桑+交叉耕作对地表径流和氮、磷流失的阻抗效果更显著,最符合三峡库区旱坡地开发利用的生态保护理念。
[Abstract]: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agriculture and mulberry collocation of the purple soil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and to improve the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effect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benefit, the experiment adopted three zones of equal height mulberry cultivation and three belt equal height mulberry cross tillage. The impedance effects of different mulberry configurations on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 in dry sloping land were studied by five treatments, such as two zones of equal height mulberry cultivation, two belt equal height mulberry cross tillage and traditional equal height tillage. The agriculture and mulberry allocation patterns could significantly impedance surface runoff and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oss, but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different allocation methods. The total nitrogen (P), soluble nitrogen (P), particulate nitrogen (P) loss and annual nitrogen (P) loss load in surface runoff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the three belt isobaric mulberry cross tillage, and the nitrogen in surface runoff was decreased. The phosphorus loss was mainly soluble nitrogen (about 50.1) and granular phosphorus (54.9%), and the annual loss load of nitrate nitrogen (0.19 ~ 0.27 kg hm-2 ~ (-1))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ammonium nitrogen (0.12 ~ 0.17 kg / a ~ (-1)). The impedance effect of phosphorus loss is more obvious, which is most in line with the ecological protection idea of the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dry sloping land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5B04-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XDJK2013A016)资助~~
【分类号】:S157.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俭;何宁佳;王勇;向仲怀;;桑树的生态学问题与可持续发展(英文)[J];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2012年04期

2 黄小辉;刘芸;李佳杏;熊兴政;尹小华;陈阳;秦俭;黄先智;杜英武;;水分胁迫对三峡库区消落带桑树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林业科学;2012年12期

3 龚昕;;湖南蚕桑产业发展的新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13年11期

4 黄梅梅;白雪;李莉;宋宪军;;略论广西石漠化地区发展生态桑园的重要意义[J];绿色科技;2013年07期

5 吴飞;黎欢吉;王代钢;;基于主体分化后的我国生态蚕业体系构建路径分析[J];湖南农业科学;2014年19期

6 邢丹;王震洪;张爱民;付文婷;韩世玉;;菌根桑恢复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研究探讨(英文)[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4年11期

7 艾均文;龚昕;肖建中;李飞鸣;龙唐忠;黄仁志;;基于可持续发展要求对湖南打造生态高效蚕业的探讨[J];湖南农业科学;2015年02期

8 艾均文;龚昕;丁伟平;吴若云;肖建中;龙唐忠;李飞鸣;;湖南蚕桑产业现状及十三五期间发展建议[J];湖南农业科学;2015年04期

9 边晨凯;龙定沛;刘雪琴;魏从进;龚加红;赵爱春;;桑树Na~+/H~+逆向转运蛋白基因(MnNHX1)的克隆与耐盐力表达[J];林业科学;2015年08期

10 刘代军;涂波;施松梅;杨晓红;黄先智;秦俭;;石漠化地区的生态危机及菌根桑生物修复潜力研究进展[J];中国岩溶;2012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媛媛;桑雌花发育相关蛋白质组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2 贾亚洲;陕北丘陵沟壑区生态型桑园的生境条件与水肥利用模式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3 祝娟娟;桑树DREB基因家族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功能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4 刘晓格;桑树CBF1和BADH基因的克隆及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3年

5 聂浩;桑树绿枝扦插高效生根的转录组测序分析及相关基因的验证[D];江苏科技大学;2013年

6 张飞官;桑疫病原菌拮抗性桑树内生菌的筛选鉴定及其抑菌活性物质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7 付杰;桑树水平基因转移的鉴定[D];西南大学;2014年

8 黄小辉;桑树对干旱生境的响应及其适应性[D];西南大学;2014年

9 刘斌;桑树菌根化容器苗应用技术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10 徐晓莹;江苏海安县蚕业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学军,郭兆贵,,余艳辉,陆;五味肝泰冲剂对实验性肝损害的保护作用[J];湖南医学;1995年02期

2 欧阳臻,陈钧;桑叶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江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3 程妮;桑叶的营养特性及在畜牧业中的应用[J];江西饲料;2005年03期

4 顾晓山;;不同桑品种吸氟性能的比较[J];江苏蚕业;1991年01期

5 徐和宝;刘绍考;王静江;宋良芳;马荣建;;对桑树氟污染有关规律的研究[J];江苏蚕业;1991年03期

6 张国英,谈建中;桑树抗寒机理研究进展[J];江苏蚕业;2002年02期

7 邬灏,卢笑丛,王有为;桑枝多糖分离纯化及其免疫作用的初步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5年01期

8 叶菲,申竹芳,乔凤霞,赵德育,谢明智;中药桑枝提取物对大鼠糖尿病并发症的实验治疗作用(英文)[J];药学学报;2002年02期

9 黎小萍;陈华玲;;桑叶饲料化开发的可行性分析及其意义[J];养殖与饲料;2007年10期

10 B. N. Susheelamma;张林;;桑树种质的抗旱性评估[J];国外农学-蚕业;1992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湖北欲将三峡库区变为天然“鱼库”[J];渔业致富指南;2003年17期

2 袁传武,胡兴宜,张凤芝,郑兰英;鄂西三峡库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策[J];湖北林业科技;2004年01期

3 李其林,黄昀,刘光德,曾祥燕;三峡库区主要土壤类型重金属含量及特征[J];土壤学报;2004年02期

4 马世勇;三峡库区的山村股民分红了[J];中国林业;1995年05期

5 魏启扬;三峡库区秭归县人口、经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J];生态经济;1996年02期

6 陈林;三峡库区扶贫面临的新难点及对策[J];山区开发;1996年03期

7 李征福;三峡库区小城镇的发展趋势与供地对策[J];中国土地;1997年08期

8 刘惠君,冉隆德;三峡库区扶贫移民与开发工作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9 李峰,项雅玲,高龙,邹位清;三峡库区移土造田工程建设浅析[J];生态农业研究;2000年02期

10 陈本华,杨林章;三峡库区老鹰沟流域气候条件对当地经济的影响[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健;;三峡库区抢险打捞工作的思考[A];2009年度救捞论文集[C];2009年

2 余章华;;三峡库区老年意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影响[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三峡库区突发性灾害事件和持续干旱分析[A];全国旱情监测技术与抗旱减灾措施论文集[C];2009年

4 王平;粟剑;彭祥伟;;三峡库区肉牛发展模式探讨[A];第三届中国牛业发展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黄璐琦;王敏;;三峡库区中草药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A];2000中药研究论文集[C];2001年

6 黄勇;喻海泉;许仕坤;;三峡库区低碳经济发展路径探讨[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三)[C];2010年

7 陈良华;望作信;;三峡库区船舶违章的治本之策[A];2004年度海事管理学术交流会优秀论文集[C];2004年

8 宁萍;王红梅;刘德绪;;三峡库区清漂船垃圾打捞系统优化方案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内河船舶与航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9 伍黎芝;陈育林;;三峡库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A];湖北省土地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C];2000年

10 韩冬梅;;三峡库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路径探索[A];走进新农村——西南大学研究生《含弘论丛》[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王松涛;三峡库区将建21座治污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2 记者 苟慧智 彭源长;三峡库区急盼“三峡电”[N];中国电力报;2006年

3 特约记者  周家华 孙加宝 通讯员  欧阳虹;长江海事将积极应对三峡库区172米蓄水[N];中国交通报;2007年

4 科信;三峡库区生态系统建设关键技术项目启动[N];地质勘查导报;2007年

5 屈凌燕;16省市和三峡库区签订劳务输出协议[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6 记者 罗静雯;我市今年将开展三峡库区稳定与发展调研[N];重庆日报;2008年

7 ;湖北 构筑三峡库区最后一道环保屏障[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8 方方;三峡库区环保产业蕴藏巨大商机[N];中国水利报;2000年

9 特约记者 望作信;三峡库区超高客货轮实行倒桅通过跨河建筑物[N];中国水运报;2010年

10 黄典 张晓帆 记者 周少诚;聚智建言三峡库区发展[N];人民政协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维佳;三峡库区反倾层状内嵌岩梁式岩质岸坡失稳机理和防治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2 鲁群岷;三峡库区重庆段大气与降水组分分析及其时空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3 秦远好;三峡库区旅游业的环境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邵蕾;后三峡时期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5 甘联君;三峡库区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发展互动机制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6 王珂;三峡库区鱼类时空分布特征及与相关因子关系分析[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3年

7 李德营;三峡库区具台阶状位移特征的滑坡预测预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年

8 黄丽华;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系统评价和三峡库区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临床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9 彭月;三峡库区(重庆)典型区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姜永东;三峡库区边坡岩土体蠕滑与控制的现代非线性科学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广;基于DPSIR模型的三峡库区水生态安全评价[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2 邓叔娟;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三峡库区农业生产效率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5年

3 段娅;三峡库区边缘化与再开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张广纳;三峡库区重庆段农村面源污染及水质时空格局演变特征[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5 代江燕;三峡库区关停企业遗留危险废物的污染特征与处置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郑静;湖北省三峡库区货运船型标准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7 张静;三峡库区植被指数与气象因子相互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江砥;湖北省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钟俊彬;重庆市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10 刘弘;三峡库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466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46686.html

上一篇:Notes to Authors  
下一篇:无机磷溶解菌RW8的筛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3b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