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农业技术论文 >

基于微卫星和线粒体DNA分子标记的截形叶螨种群遗传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2-28 21:08

  本文关键词: 截形叶螨 微卫星 COI 种群遗传多样性 种群遗传结构 Wolbachia RFLP 微卫星转移性 多重PCR 出处:《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截形叶螨Tetranychus truncatus(Ehara)属于蛛形纲Arachnida、蜱螨亚纲Acari、真螨目Acariformes、叶螨科Tetranychidae,是一种多食性的重要害螨,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害虫之一。和绝大多数叶螨属螨类类似,截形叶螨主要通过刺吸式口器取食危害寄主。当取食时,其口针刺入叶片组织,取食栅栏层细胞的叶绿粒和细胞液而对植物造成危害。棉苗等作物受害时整个叶片变黄发皱直至干枯脱落。截形叶螨的近似种二斑叶螨是叶螨属中被研究最多的害螨,其基因组也于2011年底发表。而实验室近五年采样调查发现,中国主要棉区、玉米产区等地截形叶螨有替代二斑叶螨成为主要害螨的趋势。然而,由于遗传标记的缺乏,中国截形叶螨的种群遗传结构及种群遗传多样性尚未进行系统的研究。Wolbachia是一种胞内共生菌,其广泛存在于节肢动物体内,同线粒体一样也是母系遗传。Wolbachia通过诱导产生胞质不亲和(cytoplasmic incompatibility,CI)、雌性化(feminization)、孤雌生殖(parthenogenesis)和杀雄作用(male-killing)四种方式调控寄主的生殖行为,以实现其在寄主种群中的稳定存在和扩散。由于Wolbachia对于寄主的生殖调控和复杂的生物学影响,很多学者研究认为Wolbachia能够影响宿主种群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甚至能产生生殖隔离促进物种形成。Wolbachia在叶螨体内存在的报道已经不少,但其对于叶螨种群分化及遗传结构的影响尚不清楚。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主要利用微卫星和线粒体COI分子标记来研究截形叶螨的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遗传分化与地理距离、温度和内共生菌Wolbachia之间的联系。由于本实验之前可应用的截形叶螨微卫星位点较少,本研究首先利用形态与分子相结合的方法区分截形叶螨与二斑叶螨、豆叶瞒、卢氏叶螨、皮氏叶螨等易混淆种,准确鉴定截形叶螨,接着利用微卫星的转移特性,从二斑叶螨基因组中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微卫星并转移到截形叶螨中试验,开发截形叶螨的微卫星标记。接着研究出一种高效稳定的分型方法用于高通量微卫星分型,并在神泽叶螨、花蓟马、褐飞虱中验证分型方法的可靠性和通用性。最后利用上述开发的微卫星及其高通量分型方法外加线粒体COI分子标记来研究截形叶螨的遗传多样性,遗传分化,种群遗传结构等。之前有学者研究表明,GenBank中至少30%的叶螨序列鉴定错误,使得单纯依靠分子测序鉴定叶螨并不可靠。同时,叶螨属截形叶螨同二斑叶螨红色型、豆叶螨、卢氏叶螨等形态十分相似,形态学鉴定需要很扎实的功底且不适合于种群研究中高通量的叶螨鉴定。本研究使用形态与分子相结合的方法,形态学上以雄螨阳具为依据,分子鉴定依据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RFLP)图谱鉴定。两者结合准确鉴定截形叶螨等常见的叶螨种,为后续针对截形叶螨的研究打下坚实基础。通过本方法还有效鉴定了二斑叶螨,其基因组是微卫星转移法开发的重要资源。鉴定出的神泽叶螨则为验证高通量微卫星分型方法提供了材料。由于传统开发微卫星标记的方法成本昂贵且耗时,导致大部分非模式生物微卫星位点极少甚至无位点可用。微卫星标记的缺乏大大阻碍了对截形叶螨种群遗传结构及相关研究的开展。早先的研究表明,叶螨属内种间存在较高的微卫星转移性。进而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的方法,从截形叶螨的近似种二斑叶螨的基因组序列中筛选出205个候选微卫星位点,并进行PCR扩增引物设计和位点测试。结果显示近一半的(102个)引物对扩增获得了所需的PCR产物,最后成功获得36个有多态性的位点。36个位点中,每个位点包含2-23个不等的等位基因数,多态信息含量PIC(polymorphism information content)为0.589(介于0.119-0.922之间)。用所获得的36个位点对三个截形叶螨种群进行实验,表观杂合度范围为0.063-0.844,预期杂合度的范围为0.061-0.903。通过所有种群和位点计算的总体Fst值为0.098(P0.001),表明种群间存在中等且显著的遗传分化。我们继续将获得的微卫星位点转移,在36个微卫星位点中,有22个位点在皮氏叶螨T.piercei上适用,但只有小部分位点能在卢氏叶螨T.ludeni和豆叶螨T.phaselus上适用。利用转移性对微卫星标记的开发颇具成本效益,对促进种群遗传研究有极大的意义。由于本研究所用虫体样本数和微卫星位点数都较高,使用常规分型方法即荧光直接标记微卫星引物的方法成本过于昂贵。购买大量荧光引物的高昂成本和大批量重复的PCR扩增分型操作成为实际应用中最主要的限制条件。继而本研究为解决高通量微卫星分型的问题,在前人三引物分型系统的基础上,提出使用四种新的通用荧光引物,再利用多重PCR进行微卫星的分型。对于每一个位点的PCR体系包含:一条改造过的上游引物(5'端连有通用引物序列)、一条普通的下游引物和一段通用荧光引物。我们通过拓展三引物系统,运用分别带有四种不同颜色荧光的四条不同通用引物,达到在一轮PCR中对8个、12个甚至更多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的目的。只需要订购一批次的荧光引物,即可对任意位点进行分型,这大大提高了荧光引物的使用效率。这一分型方法在截形叶螨的徐州种群(XZ)中进行了检验,并为了验证其通用性,此方法还在神泽叶螨、花蓟马和褐飞虱中进行了验证。与传统的分型结果相比,新分型方法得到的结果信号强度普遍有所减弱,但仍完全可以清晰识别等位基因,且其片段长度与传统分型方法保持一致。本研究最后通过自行开发的16个微卫星位点和线粒体COI基因序列,对中国22个截形叶螨种群共计1159个样本进行了种群遗传结构的研究。分析发现相较于其他叶螨,我国的截形叶螨除JQ和JMN种群外多样性较高,种群间分化较大(平均FST=0.21,P0.001)。使用贝叶斯聚类,我们将中国的截形叶螨种群分为两个大的分支,且两个分支组分随着温度带的变化而有规律的变化。由于有较强的IBD效应,我们认为气候条件和地理隔离是引起截形叶螨种群核基因遗传分化的主要因素。基于COI基因的统计显示共含有19个单倍型,除JMN、JQ和XZZ三个种群只有一种单倍型外,其余种群单倍型和核酸多样性较好。Wolbachia感染率从最低的2.82%(ZJ)至最高的80.39%(BTB)不等。检测wsp基因共发现11种序列型分属于Ori和Con两种株系。Ori株系是广泛存在于各种群的(除了 JMN),Con株系则局限于JMN、ZZ、BTB和BTC种群。超感染现象主要存在与BTB和BTC种群。Wolbachia虽然与单倍型没有明显的一一对应关系,但对于COI的分化起到显著作用。对中国22个截形叶螨地理种群的遗传结构及寄生菌Wolbachia的感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截形叶螨种群核基因分化水平与地理距离呈正相关,且与气候带分布关系密切,而与Wolbachia无关。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了解截形叶螨暴发的机理和种群高度分化的原因,并为截形叶螨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Abstract]:Acari , Acari , Acari , Acari , Acari , Acari , Acari , Acari , Acari , Acari , Tetranychidae , is one of the main pest mites in East Asia and Southeast Asia . In this study , we identified 205 candidate microsatellite loci from the genomic sequences of nearly two species of spider mites , which were identified by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RFLP ) .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tal Fst value was 0.098 ( P0.001 ) , and the number of polymorphic information was 0.061 - 0.903 . P0.001). In this paper , we have found that there are 19 single - fold types of spider mites in China .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19 single - fold types except JMN , JQ and XJ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农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S433.7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瑞霞,刘家骧,杨宝胜,赵建兴,孟焕文;光照对截形叶螨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J];华北农学报;2001年02期

2 张仙红,王建明,武三安,于桂凤;四种农药对夏播大豆田截形叶螨防治效果的研究[J];农药;2001年05期

3 孟瑞霞,刘家骧,杨宝胜,周维敏,伊卫东;温度对玉米截形叶螨生长发育的影响[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4 王少山,王金友,郝玉玲,沈合国,肖新华,冯小蓉;火箭农场截形叶螨的发生及防治[J];中国棉花;2002年07期

5 张仙红,成志芳,王建明;4种农药对夏播大豆田截形叶螨防治效果的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2002年01期

6 赵飞,李捷,牛荣山,贺润平;设施枣园截形叶螨空间格局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3年03期

7 牛赡光;李宁;张淑静;李宪臣;;冬枣截形叶螨抗药性及其防治对策[J];山东林业科技;2006年01期

8 张武鸣;高华;肖湘黔;吴敏;;龙葵对截形叶螨生长繁殖的影响[J];广西热带农业;2006年04期

9 许琴;刘锋;;奥美特防治棉花截形叶螨的试验效果[J];农村科技;2006年08期

10 王建伟;;截形叶螨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农村科技;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付丽云;吴洪基;;四种生态因子对截形叶螨体色变化的影响[A];当代昆虫学研究——中国昆虫学会成立6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房丽君;;几种高效低毒药剂防治槐树刺吸式害虫试验[A];公共植保与绿色防控[C];2010年

3 徐彩霞;任顺祥;;烟粉虱和截形叶螨在3种寄主植物上的种间竞争[A];第二届全国生物入侵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葛成;基于微卫星和线粒体DNA分子标记的截形叶螨种群遗传结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5年

2 宋丽雯;截形叶螨对哒螨灵抗性遗传方式及风险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传燕;新疆南疆3种果树优势种害螨抗药性检测及抗性生化机理初探[D];新疆农业大学;2015年

2 木叶沙尔·艾尔肯;新疆阿克苏枣园中杂草对截形叶螨发生动态的影响[D];新疆农业大学;2016年

3 刘珩;截形叶螨发生动态及环境因子关系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3年

4 郑开福;芬兰真绥螨与截形叶螨的相互关系及其对几种药剂的敏感性[D];甘肃农业大学;2013年

5 张鹏飞;内蒙古的捕食螨资源及优势种的评价[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2年

6 陈蓓蕾;温度、猎物对加州新小绥螨发育、繁殖的影响[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489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nykj/15489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2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